剛剛 央行再度出手!“現金為王”被打臉
摘要
在這樣的時候,真的不能盲目相信“現金為王”了。
7月24日一大早,就傳來一個大消息:央行通過逆回購的方式,淨投放貨幣2200億元!
2200億元?這是個什麼概念?
你可以參照這個數據:上周5個工作日,央行淨投放貨幣5100億元(見下圖),創下了半年以來單周貨幣淨投放的最高紀錄,平均每天投放1020億。今天一天“淨投放”的量,就是上周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
行文至此,一定有半瓶子醋的家夥來砸場子:你說的不對!今天還有1385億的中期借貸便利(MLF)到期,所以這部分錢應該減去!
我隻能遺憾地告訴他:央媽早就提前把這筆即將到期的MLF對衝完畢了。7月13日央行續作了3600億的MLF,而7月份總共隻有3575億元的MLF到期。
關於近期的貨幣政策,市場一直充滿了猜測。原因是7月15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束的時候新華社發布的通稿。在這個通稿裏,兩位最大領導提到貨幣政策的時候,都使用了“穩健”,而沒有提到“中性”。
於是市場猜測,有微妙變化。“中性”兩個字,是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加上的,同時不再提“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然後貨幣政策就收緊了。這次領導不提“中性”的同時,又再次提到了類似“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話。
但詭異的是,兩天之後央行在自己的通稿裏,又加上了“中性”。
但事實上,7月14日到15日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前後,貨幣政策有非常細微的變化。
在會前20來天,央行一度長時間暫停逆回購,不斷從市場裏收回資金。似乎在配合會議上比較嚴肅的氛圍,因為會議是加強監管的。但是從會議結束後第一個工作日,就開始大手筆投放。事實上,會議之後第一個工作日——7月17日,股市出現了大跌,幾乎釀成股災。
所以,7月17日到21日,金融工作會議之後的第一周,央行大手筆淨投放了5100億的貨幣,以阻止股災的發生。而今天(7月24日),再次淨投放了2200億元。
我們可以這樣說:金融工作會議前後這一個月,央行重演了1到6月貨幣政策“先緊縮——後放水”的全過程。不信?我們看看今年1到6月基礎貨幣的變化:
年份 | 月份 | 基礎貨幣總量(億元) | 增減(億元) |
2016 | 7月 | 284119 | -4952 |
8月 | 285240 | +1121 | |
9月 | 290707 | +5467 | |
10月 | 290135 | -572 | |
11月 | 291923 | +1788 | |
12月 | 308980 | +17057 | |
2017 | 1月 | 307811 | -1169 |
2月 | 302689 | -5122 | |
3月 | 302387 | -302 | |
4月 | 299464 | -2923 | |
5月 | 299585 | +121 | |
6月 | 303772 | +4187 |
可以看出,央行在2016年12月做了最大一筆“放水”之後(年末資金緊張,一般會大放水),在2017年1到5月的確收緊了貨幣,基礎貨幣有4個月是下降的,5月微增。
但正如我在專欄裏多次指出的那樣,由於經濟沒有轉型,這種緊縮必然帶來錢荒,弄不好會惹出事端。果然,到了6月初央行開始不斷大手筆投放貨幣,最終讓6月基礎貨幣大增了4187億元。此外,由於貨幣乘數上升,6月最終的廣義貨幣M2暴增了3萬億,此前我們已經進行過分析。
6月全月和7月中下旬的兩次“貨幣大放水”,向我們傳遞出一個重要信號:央行貨幣政策不會再收緊了,也沒有條件再收緊(CPI偏低,經濟下行壓力即將顯現).
對此,有一些學者的表述方式是:央行的目標從“降杠杆”變成了“穩杠杆”。總之,央行激進的時代結束了。而金融監管體係改革也塵埃落定,監管比狠時代也過去了。
這對於樓市、股市、債市等,都將構成利好。股市將有望走出一波鳥籠裏的反彈行情,但風險仍然不小,因為擴容壓力會逐漸恢複。樓市的貨幣大環境有所回暖,但利率優惠正在全麵消失(銀行成本上升),再加上調控政策,主要城市成交量上仍然會逐步減少。
在這樣的時候,真的不能盲目相信“現金為王”了。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以及自己城市的具體情況,開始考慮配置點資產。具體是什麼,很難一概而論。
股市要聞
滬指五連陽再創逾三個月新高 上證50指數創兩年新高
新華社:監管雖出尚難根治 A股“任性”停牌幾時休?
全球宏觀
小心!2018年金融風暴卷土重來 帝國崩塌!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7-24 21: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