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04 返回首頁    go 小米6 go 小米 note


央行行長們的困惑 通脹與經濟增長關係解體?

  美聯儲在周三(9月6日)發布的最新褐皮書稱,7月至8月中,美國經濟以“溫和至適度”的步幅擴張,但通脹加速的跡象仍不明顯。這份褐皮書由芝加哥聯儲根據8月28日或之前收集的數據整理完成。

  美聯儲在褐皮書中稱,“全國各地物價溫和攀升。”美聯儲利用定期訪查全國企業收集的信息,編撰反應美國經濟體質的褐皮書。

  聯儲決策者今年已升息兩次,但年內第三次升息的前景變得越來越不確定,因為盡管美國經濟持續增長,失業率降至低位,但通脹壓力仍然低迷。

  美聯儲看重的年度通脹指標7月回落至1.4%,為逾一年半以來最低水平。

  在12個聯儲地區中,多個地區報告企業難以招聘到合格工人來填補技術職位空缺,但這並未推動薪資全麵增長。

  褐皮書稱,“多數地區報告,薪資壓力有限,薪資溫和至適度上漲。”與之前幾個月褐皮書表達的對經濟的看法一致。

  例如,亞特蘭大地區的企業麵臨勞動力短缺問題,但他們采取的應對之道是,“通過評估是否將一個崗位與另一個崗位合並,用技術來取代人工,或是將薪資支出用於其它員工的培訓和發展等方法來提高運營效率。”

  另外,美聯儲稱,多數地區的消費者支出增加,很多受訪企業越發擔憂汽車業下滑的勢頭會長期持續下去。

  通脹回落促使頗具影響力的美聯儲理事布雷納德周二唿籲,聯儲推遲升息,直至確信疲弱的通脹數據將會反彈。

  褐皮書稱,上月重創得州的哈維颶風令墨西哥灣區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減少了五分之一。15家煉油廠被迫停止運營,其他則以有限的能力維持運營,導致部分地區的天然氣價格上漲。但總體而言,褐皮書稱目前評估哈維颶風的全麵影響還為時尚早。

  這份褐皮書的發布時間正值美聯儲官員為9月19-20日的政策會議做準備之際,市場預計,美聯儲將在下次會議上保持利率不變,但經濟學家多數預計,決策者將宣布不久開始縮減4.2萬億美元債券組合,作為撤走寬鬆政策的另一舉措。

  *經濟增長與通脹脫節*

  放眼全球,一些主要國家正公布更為強勁的經濟增長表現,但曾被視為與經濟增長形影相伴的通脹卻未出現,這種情況令人疑惑。

  第二季度美國經濟折合成年率增長3%,但7月份消費者價格同比僅上升1.7%。

  第二季度日本經濟折合成年率增長4%,實現自2006年以來最長經濟連續增長。然而通脹卻徘徊在零附近,和20年來絕大多數時間一樣。歐元區經濟盡管加速回升,但通脹水平一直維持在1.5%。

  根據標準的經濟學理論,價格最終由供求狀況決定。如果經濟增長強勁,人們對產品的需求增長,公司需要提高工資招聘更多員工,於是物價上漲。

  不過有跡象顯示經濟增長與通脹的這種關係脫節了。若果真如此,那麼將對經濟決策和金融市場造成重大影響。

  經濟與通脹共同增長的關係是央行行動的支柱。央行設定一個通脹目標——通常為2%左右,然後在需求停滯不前時降息以推動物價調整。如果存在過度開支推動通脹超過預定目標的風險,央行便加息以為經濟增長降溫。

  這對投資者決定將資金投在何處至關重要:利率下降時債市走勢良好,而利率下降曆來被認為是對經濟增長表示擔心的一個信號,因此股市和債市往往互為緩衝。

  而在2017年,以及金融危機後的很長時間裏,債市和股市的走勢相同。今年,標準普爾500指數累計上漲了近10%,而10年期美國國債價格累計上漲了6%,將該基準美國國債收益率拉低了近2%,這種水平的降幅往往更多地與金融困境而非增長率提高相關聯。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Adam Posen表示,毫無疑問,這對大家的認識和政策製定都是一個根本性挑戰。

  對於經濟增長與通脹間這種關係的解體,業界存在各式各樣的解釋。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在6月提出,統計數據未包括臨時就業或勞動大軍之外的人口,換言之,經濟不一定如統計數字顯示的那麼強勁。

  美聯儲理事布雷納德周二發表講話時稱,持續的低通脹經曆或許是一個簡單的解釋,通脹過去10年一直較低且經常下滑,因此,家庭和企業已經形成了通脹將持續低迷的預期。

  瑞銀財富管理首席經濟學家Paul Donovan認為,債券市場正在發出錯誤的通脹信號。他稱債券市場已經扭曲,因為人口老齡化、監管措施和央行購債導致市場對安全債券產生了過度需求。

  *全球化進程惹的禍?*

  但是外匯交易商稱,經濟也有可能在更深層次上發生了轉變,推動轉變的因素包括全球化進程、工會的衰落,還有為爭取市場份額而壓價的大型跨國國公司的興起。

  債券市場並沒有在設想通脹持續低迷。發達國家失業率已普遍跌至2008年以前的水平,理論上講,公司應該擴大薪資漲幅以吸引工人,並調高產品價格以抵消人力成本,但這兩種情況都沒有發生。

  部分原因是工人無法要求加薪。在6月份發布的年度報告中,國際清算銀行發現了薪資和工會實力之間存在正麵且重要的聯係。40年來,工會組織率已經下降了一半。

  7月份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經濟學家Enrique Martinez-Garcia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化是通脹處於低位、未隨經濟增長而上升的部分原因。

  如果薪資成本開始變得太高,企業可能將生產外包或者進口,而不是提高價格。中國用價格更低的商品占領了國際市場,最終會推低商品價格。

  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顯示,在美國,2006-2016年勞動力成本的變化幅度有10%是由海外勞動力價格決定的,1995-2005年這一比例為2%。就全球而言,2006-2016年這一比例為22%,高於1995-2005年的11%。

  Martinez-Garcia稱,達拉斯聯儲已開始認真考慮全球化對通貨膨脹的影響。

  導致這一謎題難以解決的原因是,自上世紀70年代上升之後,通脹率在決策者的目標水平附近徘徊了20多年,直到2008年。當時,各大央行通過加息和冷卻經濟來抑製通脹的做法曾受到表揚,但許多投資者現在對央行能否創造出推升通脹的奇跡持懷疑態度。

  *規模經濟*

  歐洲第一大資產管理公司東方匯理資產管理的宏觀經濟研究主管Didier Borowski稱,通貨膨脹已不再是經濟增長的一個領先指標。他表示,全球範圍內競爭的大幅度加劇正導致生產商進行更為激進的定價。

  的確,許多分析人士現在的關注焦點集中在Alphabet Inc。或亞馬遜公司等科技巨頭擁有的市場支配能力上,而不再是傳統的供需理論解釋。

  Oppenheimer & Co。的科技行業分析師Jason Helfstein稱,當亞馬遜進入某個市場時,該公司會拉低價格。

  芝加哥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埃文斯認為,亞馬遜收購Whole Foods Market Inc。就是“顛覆性科技”能將通脹保持在低水平的一個例子。

  按照不少教科書的解釋,額外需求終將導致價格上升,因為企業需要投入成本擴大生產。但實際情況卻是,許多行業得益於規模經濟,也就是生產得越多,成本反而越低,甚至有可能無需增加人力,因為企業看到市場擴大,會增加對節省人力的設備的投資。因此,即便增長和需求雙雙上升,價格也未必隨之上升。

  美國過去60年的數據顯示,像服飾、科技和汽車等明顯存在規模經濟的產業,其產品的通脹水平遠低於其他產業。自1999年來,這些產業的通脹已轉為負值,盡管服務業的價格每年以3%的速度增長。科技產業在2017年初通脹水平將近-7%。

  聖菲研究所外聘教授William Brian Arthur在提到科技巨頭時稱,參與市場的人越多,加入這些巨頭網絡的價值就越大。他認為,現在預測通脹比以往難多了。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9-07 15:27:41

  上一篇:go 國內被叫停的ICO要去海外發展了?
  下一篇:go 一旦本次歐銀態度保守 歐元空頭情緒恐集中大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