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2012年9月,香港交易所正式推出美元兌人民幣(香港)期貨(交易所代碼為CUS),目前CUS已成為全球同類型人民幣產品中交投最為活躍的品種。投資者如何使用CUS來規避匯率風險呢?
對於未來需要某種貨幣,如美元,又擔心由於美元升值、人民幣貶值造成購匯成本上升的投資者,可以在外匯期貨市場做一筆買入CUS的交易。待未來購匯時,再賣出平倉。這種操作通常適用於需要償還美元債務,或者進口需要付美元貨款等未來有購匯需求的投資者使用。一個簡單的應用案例如下:

對於持有某種貨幣,或者未來將收到某種貨幣,如美元,又擔心由於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造成結匯時收益減少的投資者,可以在外匯期貨市場上做一筆賣出CUS的交易。待未來結匯時,再買入平倉。
這種操作通常適用於持有美元資產,或者出口未來將收到美元貨款等未來有結匯需求的投資者使用。一個簡單的應用案例如下:

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港交所的CUS作為全球首隻采用實物交割的人民幣外匯期貨,為投資者進行匯率風險管理提供了又一便利。投資者可以直接通過參與交割來獲得所需的某種貨幣,而無需再通過銀行進行購匯或者結匯操作。以未來有購匯需求的情況為例:由於投資者需要在期貨端進行買入操作,根據港交所的交割規定,到期買方需繳付以最後結算價計算的人民幣金額,並得到持有合約相應的美元。

因此,從上麵的例子來看,盡管到期投資者需要繳納69.435萬元人民幣來獲得合約對應的10萬美元,但是由於在期貨端進行了買入操作,到期還將收到2.6962萬元人民幣的期貨合約操作收益。綜合來看,投資者實際的購匯成本在66.738萬人民幣,低於直接於銀行購匯的69.312萬元人民幣。
應用CUS進行匯率風險管理有何特點?一是杠杆優勢明顯,資金占用少。港交所的外匯期貨保證金比例很低,一般在2%—3%。而遠期結售匯方法的保證金比例在10%左右,部分情況下銀行允許投資者使用授信額度抵扣,但取決於企業的資質情況。
二是價格透明、不涉及議價能力的問題。作為場內交易,外匯期貨的交易價格由多空雙方力量大小決定,價格公開透明。不存在類似於遠期結售匯方法中,需要基於議價能力來從銀行端獲得一個相對有利的成交價格的問題。
三是操作靈活、流動性好。借助外匯期貨,投資者可根據匯率變化情況隨時入場、隨時平倉,及時調整風險管理策略。同時,由於外匯期貨是直接跟蹤現貨匯率變化的衍生品,無需考慮內外盤手數配比、風險敞口配合以及黃金自身價格影響因素變動給操作上帶來的困難。
利用CUS進行匯率風險管理,有哪些注意事項呢?一是港交所的人民幣外匯期貨追隨的現貨匯率是離岸人民幣匯率,而對於內地的投資者來說,與銀行進行貨幣兌換所參照的匯率是在岸人民幣匯率。投資者在進行對衝操作時,需將兩岸匯率之間差異變動納入考慮範圍。二是直接通過參與CUS交割來替代購匯,由於每個期貨合約的交割時間固定,這樣的操作僅適用於在合約到期日左右有換匯需求的投資者。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06-28 09: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