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98 返回首頁    go 小米6 go 小米 note


20年10倍:印度與印度股市 是怎樣的存在?

  “過去10年印度SENSEX30漲了68.39%,超過了美國。相比A股的十年一覺揚州夢,才發現國外股市都早已走出了08年金融危機的穀底,創出了新高。而那個不起眼的印度,甚至還超過了美國。而印度的股市新高,全球的印度投資熱,都在說明那個國家,那片市場充滿了機會。當我們處於80年代的中國外圍時,我們或同樣會嘲諷中國,正如我們今天嘲諷印度一樣。 ”

  一、

  作為一名A股韭菜,今天不小心點開了一個新聞:

  本來最近就心堵的,這下更堵了,順手再去拉了個過去10年幾個主要指數的表現。

  紅色的就是我們的上證綜合指數,10年股指跌了45.53%。綠色是誰呢?美國標普指數,漲了59.41%。

  那那個更厲害的藍色線是誰家?

  印度!

  過去10年SENSEX30漲了68.39%,超過了美國。

  相比A股的十年一覺揚州夢,才發現國外股市都早已走出了08年金融危機的穀底,創出了新高。而那個不起眼的印度,甚至還超過了美國。

  以前看美國指數的年K線,說不出的漂亮,說不出的羨慕嫉妒恨,今天才發現,原來印度的指數K線,也是漂亮得不要不要的。

  印度主要有兩個交易所,一個叫孟買交易所,一個叫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兩家交易所都在孟買,所以孟買是印度當之無愧的金融中心。

  印度股市有兩個主要指數,一個就是NITFY50,就是上麵20年漲了10倍的那個,還有個就是SENSEX30,同樣漲勢喜人。

  委內瑞拉的股票指數同樣漲勢喜人,但那種級別的通貨膨脹,漲多少也是廢紙。

  那印度的物價水平怎麼樣呢?粗略來看,印度過去20年的通脹水平要比中國高。

  不過這樣比有個巨大的問題,畢竟CPI是用籃子裏的商品衡量出的,籃子商品構成不同,結果也就天差地別了。但下麵這個圖,無論怎麼樣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印度沒有發生像委內瑞拉那樣的通貨膨脹,所以股價上漲大概率是“惠及於民”了的。

  二、

  幾天前我一個朋友非常開心地告訴我,她不用九月份去印度了。她公司原來打算去印度搞個展會的,她需要去那出差。當時大倒苦水,說印度的各種災難,簡直就是那種去了就沒法活著回來的感覺。由於中印關係緊張,展會大概率取消。

  我想我這個朋友的看法基本上代表了當下絕大多數中國媒體及中國人對印度的看法:一種沒來由的自負與傲慢,以及對對方的滿心輕視與不屑。

  然而我們看印度的股市,原來就屬於我們韭菜口中的“別人家的股市”那種。

  於是問題就來了,如果沒有印度經濟的支撐,它的股市可能走得這麼長直穩不?

  於是我就去翻了下印度的經濟,順帶也翻了下中國的經濟。下麵是1980年以來以美元計的中國跟印度的GDP對比(中國在右,印度在左)。可以看出,中國跟印度差不多同時起步,不過中國的發力更厲害,尤其是2003年加入WTO這波,可謂走得波瀾壯闊,今天中國的GDP差不多是印度的5倍。

  不過印度很差嗎?也不見得,隻是比不上中國,中國奇跡光環下麵,其實是還有印度奇跡的。看印度的季度GDP同比增速,不如中國平穩,但基本都維持在4%以上,並且許多季度是在6%以上的,達到雙位數的季度也不少。

  回到上麵那張以美元計價的兩國GDP對比圖,可以看到,這幾年中國開始在11萬億美元附近開始徘徊,而印度看上去還保持著充足的增長勢頭。

  印度還保持增長勢頭絕對是有底氣的,來看印度的人口結構。這張圖可以窺出印度許多問題,但絕對有一個是,印度擁有非常非常年輕的勞動力。印度的中位數年齡僅27.6,而中國為37.1,距離美國的37.9不遠(注:數據來自CIA).

  年輕人口為福為禍,全看社會製度。比如我們的年輕勞動力60年代是無論如何也造不出GDP的,但是80年代碰上合適的社會製度,釋放的創造力舉世共睹。

  它是股潛力,就看社會怎麼釋放。

  從印度大刀闊斧的改革來看,比如廢鈔,稅改,印度是準備要釋放它的人口紅利了。

  而勞動力人口不再年輕了,想釋放出創造力是非常難的,典型就是日本了,人口結構長這樣。

  日本的GDP增速是這樣的,打多少雞血都沒法起死回生。不過日本幸運之處是,雖然增速不行了,人均GDP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了。

  中國的人口結構處在日本跟印度之間。三張人口結構圖擺在一起看挺有意思的,印度就像是昨天的中國,而日本有可能是明天的中國。

  昨天的中國借助製度鬆綁,發揮出人口紅利所爆發的創造力大家都能看到,印度是否會複製中國,且行且看。而明天的中國是否會跌到日本的境地,也且行且看。

  如果後麵一個成為現實,那對我們的悲催在於:我們的人均GDP水平還不夠高,我們還沒有富起來。

  三、

  把股市與經濟放在一起,看上去印度的股市是絕對享受到了印度經濟發展的紅利。作為A股韭菜,就隻能默淚。

  這又反映了什麼?

  股指能不能與經濟一起手牽手,成為後者所謂的“睛雨表”,一個很關鍵的因素是市場的投機度。比如A股,畸形的發行市場加一波牛市,直接透支N年的增長,那隻能是熊途漫漫了。

  市場的投機度跟投資者結構有關(說明中國人比印度人更好賭),但更與市場製度有關。舉個例子來說,印度是允許做空的,做空機製是抑製過度投機的一個大殺器。另外,印度的市場對外也是非常開放的,印度自2012年1月15日起允許海外個人投資者直接投資股市,去年7月宣布將外資對印度股市總量持股5%的限製放開到15%。

  對外開放上,中國政府往往以金融安全的名義,從來都要猶疑得多。

  一個長直穩的股票市場,從長期來看,在發揮其最根本的融資功能上是會更有優勢的。這點從數據上證明恐怕不容易,不過我們可以看一下印度的產業發展情況。

  當我們抱著嘲諷的眼光看印度的經濟發展時,實際上印度誕生了大批優秀公司。

  先說汽車產業,過去一年中國的吉利汽車漲勢非常牛逼,實際上印度也有非常厲害的汽車企業。印度塔塔集團旗下的塔塔汽車成立於1945年,在全球是可以排到前10名的,2008年塔塔從福特手中以2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豪華品牌捷豹和路虎。

  除了這些外,印度本土也有大量汽車製造工廠,印度是僅次於中國、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的第六汽車製造大國。另外,跨國汽車製造廠商也在大舉投資印度,2017年5月15日韓國兩大汽車製造商現代和起亞表示在印度的總產量2020年目標將突破100萬輛。

  再講鋼鐵,雖然中國是世界第一鋼鐵生產國家,但世界第一大鋼鐵公司,卻是一家從印度起家的米塔爾鋼鐵集團,16年其在全球的粗鋼產量達到9080萬噸,而寶鋼和武鋼合並的中國寶武集團產量為6380萬噸。印度1本土15年鋼鐵產量為8958萬噸,首次超過美國,17年超過日本,僅次於中國。

  至於印度的IT產業和製藥行業,就不用多說,看2017年的《福布斯》印度富豪榜:

  第一名是信實集團的安巴尼,主要是能源行業。

  第二名是就是上麵提到的鋼鐵行業的米塔爾。

  第三名是IT行業第三軟件出口商威普羅的董事長普萊姆。

  第四名是印度太陽藥業公司的桑哈維。

  第五名也是IT行業HCL公司董事長納達爾。

  第七名也是來自醫藥行業,普納瓦拉的董事長。

  另外,印度的電子商務領域有亞馬遜、Snapdeal、Flipkart,後麵兩家都是印度本土公司。2017年4月,Flipkart宣布獲得來自微軟、eBay和騰訊三家公司14億美元投資,這一融資令Flipkart的估值達到116億美元。

  印度也有移動支付公司Pay TM,2016年的廢鈔運動導致印度移動支付暴漲。根據印度儲備銀行的統計,從去年10月到今年5月,印度使用手機錢包的人數增長了一倍以上。同時印度有自己的“微信”,由印度人凱文巴蒂爾·米塔爾2012年創立的HIKE,在印度已經有1億注冊用戶。

  而我們也曉得,蘋果到印度建廠去了,2017年開始印度將生產本土的IPHONE。中國的小米,OPPO、VIVO、富士康也跑到印度設立工廠去了。

  如果不是印度市場有潛藏著巨大的投資機會,這些企業會像說好一樣跑到印度去?這一切看上去,像不像曾經的中國?

  而印度的股市20年10倍的新高,又是不是對這塊充滿無限機會的市場的回應?

  結語

  不知不覺,2008年金融危機要過去十年了,從股市走勢來看,印度、美國的經濟發展都消化掉了當年的泡沫,股市創出曆史新高,而中國距07年的高點,還有將近一半的折價。

  究竟是前期泡沫吹得太大,還是後期經濟動力不足,任由評說。

  而印度的股市新高,全球的印度投資熱,都在說明那個國家,那片市場充滿了機會。當我們處於80年代的中國外圍時,我們或同樣會嘲諷中國,正如我們今天嘲諷印度一樣。

  是時候放下沒來由的傲慢與偏見,去做點更有意義的事情:或者為自己尋找一個更好的投資機遇,或者反思今日中國自身的問題。

(原標題:20年10倍:印度與印度股市,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7-27 18:58:57

  上一篇:go 美股已到“懸崖邊” 三理由證明今秋將暴跌
  下一篇:go CME:英鎊期貨多頭趨勢似乎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