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對交易員“好” 對投資者卻“壞”
摘要
大宗商品對那些往往喜歡長期持有的投資者來說,卻可能是相當糟糕的選擇。
如今大宗商品市場有多艱難?看看有多少逃走的投資者就知道。在大摩小摩巴克萊等機構紛紛收縮甚至完全退出大宗商品業務後,高盛的大宗商品部門今年一季度遭遇10年最差業績,也萌生退意。從數據來看,大宗商品市場是一個回報不高,又有很高波動率的市場,對交易員來說,或許有著大量的交易機會,但對那些往往喜歡長期持有的投資者來說,卻可能是相當糟糕的選擇。
彭博大宗商品指數今年已經跌去了5%,甚至在過去10年,這一指數足足跌掉了近50%。與之對比的則是持續走高的美股,過去10年標普500指數上漲了接近100%。正是這樣的對比讓不少投資者開始疑惑,是不是終於到了可以買入大宗商品的時機了?
Ritholtz Wealth Management的機構資產管理經理Ben Carlson指出,大宗商品指數和標普500指數的比率如今跌至低點,出現了和上世紀70年代以及本世紀初相似的買入機會。

不過Carlson提醒到,投資者們事實上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才得以開始真正交易大宗商品,也就是說,在那之前的市場參與者比較少,要抓住當時的買入機會是相對比較容易。但現在,這個市場裏有對衝基金、機構投資者和ETF,要抓住相似的機會就沒那麼簡單了。
Carlson表示,從金融的角度也很難說大宗商品市場會出現逆轉,大宗商品本身不會帶來分紅或者收入,更像是儲備而不是金融資產,甚至可以說押注大宗商品就意味著反對技術和創新。甚至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大宗商品的回報都很糟糕,年均回報率僅僅2.18%,對比標普500指數的9.93%,差距明顯。而大宗商品的波動卻是反而比股票更高的。
Carlson指出,不少投資者把大宗商品放入投資組合是因為它們和股票之間的相關性小,但債券卻是一個相關性更小,同時波動也更小的選擇。
Carlson認為,這足以表明了大宗商品不是一個適合長期投資者的選擇。
當然,這並不代表大宗商品市場沒有交易機會。這個市場的大波動率以及周期性意味著,選擇好的時機投資者們是可以有豐厚收獲的。
Carlson指出,正是大宗商品的周期性會讓長期投資者出現錯覺,他們會不滿足於短期內的大量收獲,而去長期持有,但最終卻是被大波動所害,漲幅紛紛被抹去。
因此Carlson認為,即使大宗商品市場可能麵臨著反轉,但投資者們必須小心,從長期的角度來說,這仍然是一個風險巨大的市場,如同正確時機帶來的巨大回報,如果選擇了錯誤的時機,損失也將是巨大的。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7-27 09: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