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跑步進入新興市場
摘要
今年上半年分別有260億美元流向歐洲市場,350億美元流向新興市場。
2017上半年已然過去,受到世界關注的美股股票指數屢創新高,科技股領漲,標普500指數成分股企業的利潤增加了16.5%,是6年來的最大漲幅。至此,市場對美股市場的興旺到底源於科技股的帶動以及企業基本麵良好的影響,還是全然得益於“特朗普效應”眾說紛紜。
有觀點認為,“特朗普效應”不及預期,這位總統提出的政策若不能得以按時落實,“特朗普效應”或處於破滅邊緣。
雖然美國股市表現亮眼,但論及年初至今最佳表現的股票市場,亞洲股市首當其衝拔得頭籌。在估值並不便宜,央行貨幣政策亦充滿變數的當下,持續有資金流入新興市場的股市和債市。
另一方麵,歐洲股市在經曆長達10年淨流出後,投資者對該地區市場的興趣愈加濃厚。歐洲市場情緒好轉與政治風險減弱及經濟基本麵改善一致。
特朗普效應破滅了嗎?
美國總統特朗普去年11月當選以來,美國市場出現了最強勁的增長,股市市值持續增加並接近4萬億美元,標普500指數上漲13.8%,納斯達克指數上漲19.7%,道瓊斯工業指數上漲16.9%。
特朗普近日多次發推文,將美股的上漲歸功於自己。他在上周四在波蘭首都華沙的講話中表示,由於近期美股三大股指不斷創下記錄新高,每個人都變得很富有,除了他自己。“就個人而言,我一無所獲,但這沒什麼,其他所有人都在賺錢,這樣很好,我很開心。”
據悉,特朗普在財政預算上,未能與國會取得共識,美國政府即將麵對觸及債務上限的風險。雖然特朗普效應不及如期,但美股在盈利支持下仍然創下新高。
然而,加拿大皇家銀行的分析師發現,那些曾在特朗普當選後連續數周上漲的股票本該最受益於他的經濟計劃,現在卻重歸平淡。而細究股市的上漲的原因,則大部分歸功於幾大科技巨頭股價的拉動,美國市場對經濟前景的預期已經跌至大選以前水平,此前一度提振市場信心的“特朗普效應”已現疲態。
2017年以來,企業盈利向好及環球擴張愈發同步的信號提振了投資情緒,並抵銷了商品價格偏弱及各種地緣政治因素的負麵影響。富蘭克林鄧普頓認為,目前美國經濟基本麵強勁,而且具備處於經濟周期中期階段的經濟體所擁有的特征——經濟活動增加,但通脹維持溫和。
事實上,美國正經曆163年來曆時第三長的經濟擴張周期。雖然經濟前景不俗,但投資者亦留意到,大部分的估值指標顯示美國股票逐漸變得昂貴。盡管如此,在高增長行業仍然找到一些投資機會。
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亞洲)銷售業務副總監黃德泰認為,從股票投資的角度來看,除了希望特朗普政府提出的預期稅收及監管改革,可能產生積極作用之外,更需要傾向關注特定的公司基本麵、核心經濟背景及更宏觀的長期增長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加息縮表、歐洲緊縮尺度或將放寬的環境下,市場情緒逐漸升溫。而全球通脹的增長也將帶來更加明確的加息信號。回顧2004年至2006年6月間,美聯儲共進行了17次加息,利率從1%一路上調至5.25%,在此期間表現較好的資產類別包括美國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能源基礎建設、美國小盤股以及亞洲政府公債。
美盛環球資產管理業務拓展董事、中國大陸及香港區主管曾劭科表示,在此背景下美國小盤股或迎來一波增長,其原因有三:首先,在減稅政策的刺激下,美國本土消費預計將會上漲。其次,企業所得稅的降低也將減輕美國企業經營成本壓力,利好公司成長。第三,在特朗普政府4月底公布的減稅計劃中,提出了對美國企業海外利潤實行一次性遣回的征稅優惠,預計這一政策將促使一萬億美金左右的企業海外營收回流美國。
從曆史數據來看,通常在夏季,美股或有機會出現短期調整,未持有美國股票的投資者,或可趁市場回調逐步買入美股增加投資比重。花旗香港高級副總裁、財富策劃部主管張敏華表示,較為看好美國金融工業。非必需消費品及能源行業股票,但建議計劃高追科技股的投資者要小心選擇。
新興市場浪潮重現
渣打中國財富管理部日前發布的《2017年下半年全球市場展望》(下稱“展望報告”)顯示,全球經濟很可能將繼續延續高增長、同時通貨膨脹低於預期的態勢。渣打銀行預計,美元在下半年不會大幅走強,因此歐元區和亞洲(日本除外)將在當地企業盈利增長的推動下走強。
美聯儲已表示將繼續加息,以便在現時的成熟周期最終轉向時,能夠有恢複貨幣刺激的餘地。由於美聯儲希望在其準備利率政策正常化的整個過程中,盡量不要搶先進入衰退,因此可能采取比較循序漸進的加息步伐。
展望報告指出,從宏觀經濟角度,下半年全球經濟最有可能麵臨的情境是再通脹或者低通脹/低增長。然而由於全球範圍內通脹率的走低,增加了低通脹/低增長這一情境發生的可能性。幸而歐元區和亞洲(日本除外)的經濟走強,抵消了美國經濟增長的放緩。
從政策層麵,美聯儲很可能在未來一年內在高就業-低通脹的環境下加息兩次,而低通脹環境將使歐洲央行在選擇退出刺激政策的時機上更加遊刃有餘。
有業界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分別有260億美元流向歐洲市場,350億美元流向新興市場。新興市場浪潮呈重現之勢。

自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市場經曆低位回升,其中美股的累積升幅最大,共計260%。在新興市場的帶動下,全球股票市場的回報率超過10%,而全球債券市場的回報率也逾5%。
然而下半年全球經濟仍然麵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
張敏華認為,美元的弱勢是資金偏向流到新興及亞洲市場,促使新興市場和亞洲股市表現較佳。今年6月,中國A股正式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以及債券通開通,進一步為中國投資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提供助力。花旗預計A股占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比重,可能會由2018年8月的0.73%,增至2030年的20%。
在美聯儲加息周期、通脹溫和的環境下,外資亦加速流入新興亞洲債券市場。2017年4月,外資流入亞洲債券市場的資金環比增加了一倍多至98億美元,創下自2015年以來的最大單月資金流入規模。而從今年年初至5月中旬,已有181億美元的外資流入中國、印度、印尼、韓國、馬來西亞及泰國這幾個新興亞洲債市。
花旗預計,2017年下半年,資金或許會繼續由美國流向其他非美元地區,特別是累計升幅小、估值較低的歐洲和新興市場。
曾劭科認為,這是因為不少亞洲國家或地區因基本麵改善,已經獲得了與部分歐洲發達國家相同的政府信貸評級,然而相對於歐洲市場,評級相同的亞洲當地貨幣債券顯然擁有較高的收益率。
無獨有偶,黃德泰亦表示,今年新興市場(特別是亞洲)的氛圍亦保持樂觀,該資產類別亦持續吸引資金淨流入。“新興亞洲經濟體基本上已針對美國加息作出調整,在多個政府推出利好營商政策和宏觀經濟表現不俗的支持下,貨幣及股市已開始大幅回升。”其認為,由於企業盈利顯著改善,新興亞洲股票的平均估值仍相對便宜,應有助於該地區股票繼續走強。
(責任編輯:DF314)
最後更新:2017-07-11 00: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