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36 返回首頁    go 小米6 go 小米 note


水皮雜談 央行拯救“中國大媽”

摘要

很難想象卷入這個戰爭的投資者是如此的瘋狂。在中國央行聯合國家7個部委叫停ICO之後,比特幣曾經出現過比較大的跌幅,曾經到過3萬人民幣左右的比特幣一度回落到過25000元左右,但是隨後就是迅速的反彈,價格重回叫停之前的29000元左右,直到最新的傳聞幾乎塵埃落定,即9月底國家會全麵停止比特幣交易,之所以叫幾乎,是因為到目前為止,我們並沒有看到正式的文件,市場上也是口口相傳。

  很難想象卷入這個戰爭的投資者是如此的瘋狂。在中國央行聯合國家7個部委叫停ICO之後,比特幣曾經出現過比較大的跌幅,曾經到過3萬人民幣左右的比特幣一度回落到過25000元左右,但是隨後就是迅速的反彈,價格重回叫停之前的29000元左右,直到最新的傳聞幾乎塵埃落定,即9月底國家會全麵停止比特幣交易,之所以叫幾乎,是因為到目前為止,我們並沒有看到正式的文件,市場上也是口口相傳。不過,從趨勢來看,如果不走這一步,那麼,比特幣的投機熱潮不但降不了溫,反而有可能火上澆油,因為凡事皆有利弊,叫停ICO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ICO作了一次社會普及,而中國的國情則是,一旦中國大媽入場,那法不責眾的心理和羊群效應就會被放大,出現監管者始料未及的走勢,從這個角度講,斬草除根,取消比特幣交易就是釜底抽薪。

  我們隻知道,這個號稱由日本人,或者確切講字麵上像日本人的中本聰發明的網上記賬遊戲,絕大多數的參與者都在中國,從數字上看,占比高達70%,而挖礦幾乎是個骨灰級遊戲玩家的專利,當然也有不少所謂的專業礦機開發商在工業化開采,而這些投資者也幾乎都在中國境內,更多的卷入者則是純粹的炒家。2015年,中國政府首次發聲表明對比特幣的態度,不承認所謂貨幣特征,隻認定為某種資產,比特幣曾經從7000元左右暴跌到1000多元,之後逐級上揚,暴漲30倍左右,在這個過程中ICO成了推波助瀾的主要形態。

  所謂ICO,即首次代幣募集,ICO和IPO表麵上看隻差一個字,實際上本質上也是基本沒區別,當然發行者會竭力解釋不同,拚命擺脫證券發行的嫌疑。IPO發行的是股票,匯集的是人民幣,ICO發行的是代幣,匯集的是比特幣,但是一般民眾的比特幣從何而來?所以比特幣的背後依然是法幣即人民幣,不管是ICO還是IPO,都是麵向不確定對象發行,如果僅僅隻是私募,那麼影響也不會那麼大,當然泡沫也就不會那麼大,財富效應也不會那麼大,社會危害就相對可控,如果要說區別,那就是IPO有監管,有發審,有披露,而ICO則什麼都沒有,李笑來可以憑一紙計劃書瞬間募集1.8億美元,估值可達50億美元,號稱絕對的“50億美元空氣”,這種行為不是非法金融行為又是什麼?典型的非法集資,管理層不雷霆出擊就是失職。

  但是,我們知道,中本聰到現在都沒有人知道是人是鬼,又在何方。說到底,比特幣隻不過是區塊鏈技術的一種運用,不過成為現象級產品,就是一種遊戲碼,當然是可以交易的遊戲碼,有交易會有價格,有價格就有人投機,這跟集郵集幣沒任何區別,但是也就僅此而已。

  比特幣之所以在中國能如此爆炒,一方麵跟中國人的習性有關,一方麵跟現在的流動性過剩有關,資金“脫虛向實”不是說說就能立竿見影的。過去十年,中國金融過度發達,網絡金融包括移動支付早已實現對歐美各國的彎道超車,“錢生錢”的遊戲讓人欲罷不能,這是目前國內金融業風控的根本所在,比特幣一定程度上就是隻看得見的“灰犀牛”。

  讓比特幣回歸遊戲本質,成為愛好者的資產,擺脫金融屬性,淡化證券色彩,符合方方麵麵的利益,這一次,央行值得大家點讚。

(原標題:水皮雜談 央行拯救“中國大媽”)

(責任編輯:DF353)

最後更新:2017-09-16 15:57:16

  上一篇:go 德國財長:歐元上漲“合理”
  下一篇:go 澳/美徘徊於0.80關口附近 靜候美國數據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