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14 返回首頁    go 微軟


德國馬克和人民幣國際化路徑對比

  金融市場發展是一國貨幣實現國際化的必要條件

  A 何為國際貨幣

  貨幣國際化是指一國貨幣隨著本國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在境外市場擴展,在本幣職能基礎上,通過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和境外貨幣自由兌換等方式流出國境,在境外逐步擔當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儲藏手段和價值尺度,從而由國家貨幣走向區域貨幣、再走向世界貨幣的過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定義中,貨幣國際化是指某國貨幣越過該國國界,在世界範圍內自由兌換、交易和流通,最終成為國際貨幣的過程。

  成為國際貨幣的前提,是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占世界經濟和貿易的份額較大、金融和資本市場的成熟度較高、貨幣價值穩定信譽度較強。這三個條件的滿足程度越高,該國貨幣的流通量就越大,同時便捷性也逐漸提高,結果又會推動其流通量的再擴大。與此同時,高度發達的金融市場又有利於促進該國貨幣的國際需求。

  B 世界經濟、貿易份額和結算貨幣

  世界經濟、貿易份額

  一國貨幣國際化,必要條件是經濟規模以及國際或區域貿易要以該國為中心。隻有該國貨幣在使用時兌換外幣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才能形成使用該國貨幣作為交易貨幣的優勢。在一個區域或是世界範圍內,不僅貿易量占份額要大,消費和生產的持續動力也要足,這樣才能確保因貿易帶來的持續性資本轉移。

  上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開始出現雙赤字,德國在這個時期對美出口增加。同時隨著歐洲共同體的壯大,德國對域內貿易份額也隨之擴大。到80年代後期,德國的貿易規模已經達到和美國互爭第一的地步,同時在歐洲共同體中也占據了“老大”的地位。

  中國的國際貿易規模在改革開放以後飛速擴大,2009年的出口額就已經超越美國和德國,站在了世界第一的位置上。另外,從東亞範圍來看,中國在貿易方麵占有的份額最大。

  表為德國(1989年)和中國(2016年)的國際貿易規模

  結算貨幣

  隨著國際貿易規模的擴大,該國貨幣作為結算貨幣的機會也會隨之增多。貿易結算貨幣規模擴大會使非居民的本國貨幣持有量上升,資本流通量隨之擴大。上世紀80年代,德國出口的對象國總數中,工業大國占八成以上,特別是對歐洲共同體內各國的出口金額,占比超過總額一半以上。尤其是德國在機械、化學製品的出口價格上有著競爭優勢,出口量也比較大。進口方麵雖然以美元結算為主,但因德國馬克的價值穩定,用德國馬克結算的比例逐漸升高。

  再看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2009年4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正式決定,在上海和廣州、深圳、珠海、東莞等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至2011年8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地區的通知》,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境內地域範圍擴大至全國。2016年,跨境貨物貿易和服務的人民幣結算量5.23萬億元,占貨物進出口額38%。之後人民幣結算的比例逐年提高,尤其在亞太地區。2008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與韓國央行決定簽署第一個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截至2016年年末,中國已與澳大利亞、英國、俄羅斯等36個國家與地區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截至2017年5月,總金額已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

  表為國際貿易中本國貨幣結算占比

  C 金融市場的成熟度

  從固定匯率到變動匯率

  國際金融範疇中,獨立的貨幣政策、固定匯率和自由的資本流動不能同時實現,被稱為“不可能三角”。根據這個理論,采用了固定匯率,同時確保了自由的資本流動,那就會犧牲獨立的貨幣政策;相反,如果確保了獨立的貨幣政策,那就會犧牲自由的資本流動。資本的自由流動和獨立的貨幣政策,對一國貨幣能否稱為國際貨幣有著重大意義。因而,一國貨幣采用變動匯率製度,雖然會麵對貨幣貶值等諸多風險,但對於能否發展成為合格的國際貨幣至關重要。

  表為匯率製度改革的沿革

  不管德國還是中國,向變動匯率製度轉變是緩慢進行的。區別在於德國的轉變相對較快,而中國更注重匯率的穩定,並且優先完成了貨幣政策的獨立,雖然變動匯率製的轉變略晚,但一個穩定的匯率和獨立的貨幣政策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更為重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經濟增長很快,對外貿易迅速擴大。隨著貿易順差的增長,國際收支順差不斷擴大,外匯儲備也日益增加。與此同時,德國馬克不斷升值,加速了投機資金的流入。當時美國麵對經常收支赤字和越南戰爭導致的財政赤字束手無策。在這樣的雙赤字時期,布雷頓森林體係中金本位製度下的固定匯率製開始動搖。德國借此機會快速地由固定匯率製轉變為變動匯率製,承受著貨幣升值的壓力,完成了高度工業化,加速了德國馬克的國際化。

  回顧中國匯率政策的演進,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製度。盡管中間有兩年因為世界金融危機,又暫時調整為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製,但人民幣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製度下也運行了8年有餘。2015年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聲明:為增強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和基準性,決定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大幅下調人民幣中間價。這直接引發股市等市場動蕩,波及世界多國股市。由此說明人民幣在世界範圍內的經濟金融地位已不容小覷。在這樣的背景下,IMF認為中國應致力於在2—3年內實施自由浮動匯率機製。中國人民銀行表示,未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改革會繼續朝著市場化方向邁進,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製度。

  逐漸強化的貨幣政策

  一般來說,隨著資本項目放開,從境外流入的資本量和流出境外的資本量會不斷增多,貨幣政策將麵臨更多的外部衝擊。為了防止外部衝擊帶來的影響,就要采用更細化更有效的貨幣政策。這要求國家逐步放棄常用的直接貨幣政策工具(如信貸控製、利率限製等)來調控貨幣,轉向使用間接貨幣政策工具,如公開市場業務及準備金製度等。這些工具通過引導經濟走向,從而實現對貨幣的間接調控。

  表為貨幣政策和手段

  中國和德國的主要貨幣政策相對比,還是有著明顯的差別。德國在上世紀70年代通脹非常嚴重,為抑製通脹,1974年政府重視貨幣供給,率先導入了短期市場利率、銀行準備金利率製度、匯率製度等一係列貨幣政策。這些貨幣政策在當時發達國家中是大膽而創新的做法,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轟動。

  中國在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1998年以後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穩健的貨幣政策,即以幣值穩定為目標,正確處理和防範金融風險與支持經濟增長的關係,在提高貸款質量的前提下,保持貨幣供應量適度增長,支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為提高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能力,指導貨幣市場產品定價,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完善貨幣政策調控機製,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建立報價製的中國貨幣市場基準利率。2007年1月4日,中國基準利率雛形亮相。這個由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發布的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正式運行。事實證明,Shibor推出以來,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和進展,顯示了它的積極影響。

  中國的貨幣政策依然依賴於部分直接的貨幣政策,但是在開放的金融背景下,貨幣政策從直接手段轉變為越來越靈活的間接手段,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由之路。

  央行的獨立性

  中央銀行獨立性是指中央銀行履行自身職責時,法律賦予或其實際擁有的權力、決策與行動的自主程度。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比較集中地反映在央行與政府的關係上,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央行應對政府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二是央行對政府的獨立性是相對的。

  表為中央銀行的權限和獨立性

  中國央行和德國央行在政策手段上沒有太大的區別,但當時的德意誌聯邦銀行獨立性非常高,是和政府同等地位的國家機構之一,而中國人民銀行則是在國務院領導下製定和實施貨幣政策,並對金融業實施監督管理。

  D 貨幣價值的穩定性和信譽度

  最後對比的是兩國貨幣在價值上的穩定程度和國際信譽度。

  作為國際貨幣,其價值的穩定和低持有風險都是重要的標準。一國貨幣作為資產被其他國家所持有,這時該國貨幣的價值穩定,就會給持有貨幣的其他國家帶來利益。

  當年德國在資本的自由流通方麵尚未完全放開,但在歐洲共同體內通過貨幣價值穩定製度維持著馬克的貨幣價值,這是德國馬克能成為國際貨幣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中國對鄰近諸國尚未製定貨幣價值政策,但從全球儲備貨幣的角度來看,人民幣國際化的速度仍快得驚人。

  2017年4月1日,IMF宣布人民幣成為全球儲備貨幣。

  表為全球官方外匯儲備數據單列貨幣構成

  IMF官方最新公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全球外匯儲備報告中,在以貨幣種類歸類的外匯儲備項目下首次出現了人民幣。這是自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被納入SDR(特別提款權)以來,人民幣國際化道路上又一具有曆史意義的事件。

  IMF在官方全球外匯儲備數據中將人民幣數據單列,不僅對中國,同時對全球發展中國家來說都是首次。從規模上看,目前全球央行持有人民幣的規模為84.51億美元,在已支配外匯儲備中排名第七位,份額約占1.07%。另外,各國央行還可通過RQFII、銀行間債券市場等方式持有人民幣資產。而貯藏手段是貨幣功能的高級階段,隨著全球對人民幣信心的增強,該比例有望進一步上升。

  E 人民幣國際化的展望

  通過分析德國馬克國際化的進程,不難發現曾經的德國與今日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諸多相似之處,馬克的國際化對人民幣有著重要的啟示。

  前者的發展曆程並非一帆風順,然而通過聯邦銀行的大力扶持,積極主動進行經濟區域化合作,並及時運用獨立的貨幣政策有效配合,德國在馬克國際化初期,將匯率穩定目標置於首要地位,為此甚至不惜重啟資本管製,暫緩金融市場發展以及動用外匯儲備幹預市場,為德國保持貿易優勢、提高工業生產競爭力和鞏固國內實體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從而為馬克匯率的長期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使德國在快速崛起之後保持了實力,馬克穩步走向國際化。

  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穩步提高,加入SDR貨幣籃子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這標誌著在宏觀管理方麵,中國已進入政策調整的敏感期。德國在政策調整上的差別處理及其對貨幣國際化產生的不同影響,對人民幣極具曆史借鑒意義。

  中德兩國經驗證明:政策調整不能急於求成,必須在實體經濟、金融市場、管理部門做好充分準備後,才可放開匯率和資本賬戶。因此,在從“貨幣政策部分獨立+管理浮動匯率+有限資本開放”的當前宏觀金融政策組合轉向“貨幣政策獨立+浮動匯率+資本自由流動”過程中,必須處理好匯率波動對國內經濟金融運行的衝擊,盡快適應跨境資本流動影響國內金融市場、金融機構以及實體經濟的全新作用機製,尤其要重視防範和管理係統性金融風險。

  從金融層麵看,由中國主導、全球各國廣泛參與的亞投行,無疑將更加直接地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在美國主導的全球貨幣金融體係中,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長久以來起到了幫助美元霸占全球金融製高點的作用。一旦秉持無差別對待、不設條件貸款宗旨的亞投行業務迅速推廣,世界銀行等美國金融製霸權的策應力量將日趨式微。此消彼長,最終人民幣會借力亞投行的發展,逐漸脫穎而出。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08-02 09:06:28

  上一篇:go IMF建議日央行有必要維持寬鬆貨幣政策
  下一篇:go 渣打銀行:投資者興趣回升 實物市場蒙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