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4
微軟
李迅雷:預期美國明年加息三次 中國加息概率不大
12月9日,2017雪球嘉年華在深圳舉辦,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出席並發言。他表示,美國三季度GDP環比折年率3%,對美聯儲加息構成支撐。12月份加息一次,明年預期三次。但全球主流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和央行政策顯然麵臨著“新常態”,美聯儲難以特立獨行。李迅雷同時表示,2018年中國央行加息的概率不大。
以下為發言實錄:
除了這樣一個盛大的年會,可能我也不一定適合麵對這麼多人表達我的想法。在這個過程當中宏觀經濟如何看?我們資產階級應該如何做?我們也是跟大家交流一下,談一下初級的想法。
總體來講的話,我覺得明年的全球經濟,環境還是有利於中國經濟的走穩,那麼美國經濟會繼續複蘇,歐洲經濟也會積極的複蘇我比較看好的還是美國經濟,為什麼相對看好美國經濟而不是歐洲經濟呢?去年的話,大家都認為美國經濟會更強,沒想到應該換的是歐元,歐洲的增速比美國更快一些。但是2018年美國在不斷的加息,歐洲做了什麼呢?歐洲還是保持了它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說明什麼呢?美國經濟真的是複蘇了,歐洲經濟勉強康複,貨幣總量的刺激來維持它的增長,所以我們應該更加看好。
但是看好美國的同時,又給中國帶來一定的壓力,就是美聯儲的加息這樣來講,今年12月還會有一次加息,明年至少有三次加息,而且特朗普還要減稅,美聯儲還要縮表,種種來講的話,全球經濟格局就是此消彼漲的過程。對於美國經濟複蘇,美國經濟對中國的投資未必有利,我們也要客觀來評價一些全球經濟的複蘇,對於中國經濟帶來的好和壞。那麼2017年顯然中國是受益於全球經濟複蘇,今年雖然GDP增長6.9%,但是其中有0.2個百分點是足夠明顯的,中國經濟增長是6.7%,跟去年比的話,去年因為中國的出口是一個負增長,所以出口對GDP的貢獻是負0.4個百分點,那麼把去年的6.7加上0.4的話就應該是7.2,今年應該是6.7%。
所以說扣除出口因素,扣除全球經濟複蘇因素的話,那麼其實中國應該的增速今年比去年要弱,明年到底如何,我想從經濟總量來講的話並不樂觀。因為明年的話投資增速要很弱,消費的話即便是持續盈利,但是由於投資增速回落,出口不回避今年更好。那麼GDP增值應該是要回落的,估計在6.5%到6.7%左右,這樣的話總量回落,為什麼很多人說這個你是不是看重經濟啊?我覺得這是對經濟的一個誤解。
我覺得經濟總量獲得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如果我們比較一下,像美國、日本、歐盟等等,在日本全球經濟增速也不會在3%左右,中國經濟能夠維持6%左右就不錯了。
就像人有生命周期,動物有生命周期一樣,萬物都有生命周期。中國經濟達到一定的最高點之後的話,大了最高點之後這也是正常的。我們不能夠因此而說,經濟回落就不好,經濟上升就不好。應該反過來,經濟上升的話反而對結構調整不利的,對經濟下行的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那麼,有一定值得擔憂的問題就是民間投資增速的回落。比如說2011年之前民間投資增速在30%左右,如今是1.2%,說明什麼呢?預期回報率增強,前期高增長是來自於需求和經濟增長的,對於現在來講的話由於人口老齡化,由於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使得投資回報率有自然的下行趨勢。
另外,比如說2018年房地產投資增速,我估計還是要回落的,因為2017年房地產投資還有房地產的銷量,尤其是房地產銷量創了曆史新高。之後的話,隨著銷量的回落,房地產投資增速也應該回落,這樣GDP也是一個促進拉動。中國經濟靠投資拉動,既然投資增速往下走,經濟自然要往下走。
人們講到了出口,出口不會比今年更高,投資增速肯定要回落。
還有一個就是消費,消費增速估計也會回落。為什麼呢?因為收入在回落,尤其是中低收入在回落。這兩個都是統計局說2016年經濟係數在反彈,經濟係數上升就是收入擴大的一個表示,同樣的道理,我們沒有多少去關注人均可支配的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數,中位數目前是往下走的。平均數往上走,平均數往上走不一定表明平雲收入提高了。咱們人均收入一年10萬塊錢,有人說比10萬還要高,但是如果進入一個老齡的話,中位數沒有上升,平均數大幅度上升。所以說從消費者水平來講也並不樂觀。
所以講完三駕馬車,如果說都壟斷的話,那麼豈不是明年沒有投資機會了,我覺得恰恰相反,明年的投資機會依然還是非常客觀的。為什麼?結構性的機會,全世界轉型國家在轉型過程當中,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他們的經濟增速都無一例外的都是往下走,這個道理一定要明白。還好我們十九大把這個道理講清楚了,說中國今後已經從高速增長改為高質量增長,所以質量第一的。品質好不好不是看GDP總量怎麼樣,GDP增速是一個存量和流量指數,所以說質量總量是更加重要。
當然了明年就是在於金融監管的加強,貨幣政策的東西,比如說金融監管像質管新規對我們投資理財帶來哪些影響?比如說一些理財產品不能做了,如何來獲取高收益,等等一些的問題。我總體感覺很多政策落實需要一個過程的,對政策的判斷一定要考慮到它的可操作性到底如何?
我總體感覺整個市場是一個穩中求進的過程,會有一個緩衝期,可能這個緩衝期可能會比較強,時間還會存在比較強的時間。
這裏麵的話取決於什麼呢?取決於大的方向和缺點,我們一定不要做資金池,什麼時候落實?取決於上下博弈,這個博弈的過程還是很重要的。
另外一方麵,明年監管環境和政策環境不會過於嚴厲的話,但是貨幣政策會怎麼樣?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如果要加息的話,無論是投資還是融資都是不利的,這就多方麵的原因。一個是要看明年通脹會怎麼樣?我覺得明年通脹是起不來的,明年到這個時候都在擔心通脹起不起來,通脹起不起得來,取決於GDP的增速,我研究了30年中國GDP跟CPI之間的關係,就是GDP增速大大上升了,CPI才會起來。所以我認為CPI比今年會略高一點,但是還是在可控範圍以內,還是在2.5%以下。
第二個就是,美聯儲加息會不會導致我們人民幣的損失?我覺得還是要取決於不同因素。如果說人民幣貶值壓力不大,那麼加息的必要性就不大了。那麼今年來講的話,人民幣的匯率走勢是強於預期的,我想明年也不會出現大幅度的貶值,因為中國經濟可控性還是比較好的。
那麼,另外一方麵的話2018年GDP增速是回落的,既然增速回落這時候加息顯的沒有什麼必要。我的判斷明年上調銀行基準利率的可能性並不大,但是不排除操作利率,可能還會有作上浮。這個一調整的話,上半年會壓力大一點,下半年會鬆一點,所以在這種金融環境和貨幣政策下的話,投資應該把握兩點,所有的政策出來,都是為了穩定經濟,所以說我們不用過於擔心貨幣政策或者說金融監管對於資本市場帶來什麼影響,所以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一定還是要掌握好政策穩中求進的節奏。我們的政策就是維持穩定,這是這些年來我想一下,大概是在過去六七年來一貫采取的政策穩中求進,穩中求進不僅僅是治國理政,他已經成為治國理政的總原則了。在這個背景之下的話投資上麵,如果說市場出現異動可能是一個反向操作的機會,因為穩中求進始終是我們整個政策的總原則。
我覺得房地產市場在整體的過程當中,帶有結構性的機會,因為我前麵已經講到了,明年的話房地產銷量肯定要少於今年,然後的話,由於銷量的回落導致投資增速的回落。但是投資同樣還是需要有底線性的,我想明年年初的時候,大家回歸這個話題就是房產稅的問題,房產稅可能現在越來越大資管新政,然後給我們講的都是內升的話題,就是會有擔憂,但是很難推出。如果推出的話會導致什麼後果呢?因為房地產不僅是中國的財政,還是中國的金融更是代表著中國經濟,但是有結構性的行為。結構性行為跟我們人口的流動相關。中國人口從農村到城市,大城市的發展過程當中還是遠遠沒有結束。我們可以看一下中國最大城市人口占整個3%以上,美國的比例是7%左右,更不用說像東京、首爾、巴黎,說明我們城市的居住還是不夠的。
但是我們要看到結構性的變化,我們過去談的是東北振興,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這個範圍太大了。目前已經進入到一個精準化的時代,我們已經不能簡單的講是長三角,京津冀範圍還是珠三角範圍,我們一定要講到精準,就像精準扶貧一樣。哪個地方有投資機會?比如說浙江人口的流動量明顯超過江蘇,江蘇的流量人口是負增長的。京津冀地區每個地方的人口都在減少,這個就是問題所在了。
雖然像京津冀,還有很多地方都是屬於國家要振興發展,但是最終還是由農民工決定的,還是由當地的積累機會所決定的。像未來我們講的話,長三角的話更加看好浙江,珠三角我們看好深圳、廣州、佛山、東莞這些地方人口在不斷大量的流動。另外的話高鐵、地鐵發展也會改進經濟地帶,整體來講,我覺得我們要把握住一點,中國人口的積聚過程還沒有結束,像深圳這樣的地方活力超過中國任何一個城市,這個是勢不可當的。
所以說我們的市場配製一定要配製人口積極的一方,產業積極的一方。包括中國的經濟,我的看法就是兩個麵,就是有產業擴張,有產業設計的一麵,從人口角度講,有人口減少的一麵,有人口增加的一麵,從產業來講的話,第三產業物業的投資增速在上升,而且製造業的投資增速在下降。所以說我看好的是第三產業,相對是這樣子的。但是第二產業裏麵同樣要看一個,就是新興產業它的增速在上升,而傳統產業增速在下降,所以我們要配製的就是新興產業,要配製的就是人口集聚。所以說當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到一個經濟動能轉換的時代,既然是這樣的話,我們應該配製新動能,而新動能跟舊動能過程來比的話,新動能是1,舊動能是9,這個怎麼轉換呢?隻有靠新動能不斷做大做強才有轉換可能性,這樣意味著新的行業,有更多的投資機會。
所以把握住兩點,未來有集聚的部分也有擴張的部分。整個來說現存,我們從中國的研發、投入方麵去到現存。中國在電子通訊,人文科學,地球與科學,農業與農學的領域裏麵投入比較大,這個都是代表國家的意誌和戰略。
比如說中國的推進,從三級到四級到五級,才多少年時間成本巨大,確實對於我們IT,整個通訊行業帶來質的變化和質的飛躍,這是一個投資的思路。
我前麵講了五個看好,消費實際上我不看好消費對GDP的貢獻,但是不等於我不看好消費升級。我不看好某些消費行業的崛起,所以在這方麵我們一定要看結構。
趨勢性上升的時候看存量,經濟主導階段的時候看結構,所以說目前來講的話要找的是結構趨勢。
我們看這張圖,中國人口太多了,有人說中國消費能力很強,有人說中國消費能力很弱,把人口分分類,3億人口和10億人口加起來是13億人口,而3億人口相當於一個美國,這麼大的體量。所以這張圖就是根據國家統計的一個數據,兩個收入全體,一個是3億人的水平,他人均收入水平是5萬6。另外是10億的人均收入水平是1.7萬的年收入,所以差距差不多3倍。
因為中國購買的評價,所以他們實際消費能力大概還是要更加可觀的,就是說3億人達到日本的生活水平,他們的消費能力我想還是非常可觀的,他們的消費升級確實是存在的。按照十九大特別要解決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對於3億人口的消費,尋找的是消費升級。10億人口由於政策扶持和支持使得消費能力都會提升,多個方麵我們都是有機會的,投資拉動消費這個是很明顯一點。
由於住房銷量增速的大幅度上升,帶有家的行業表現都比較好,今年來講的話,家電、家具、家王表現都比好。另外的話是人口老齡化,同樣又會帶來相應的消費熱度。比如說像健康、養老產業的發展,現在網絡消費的發展也會得到更多的消費習慣。所以如果你也能夠把握結構的話,你就會把握住今年投資機會,比如說這兩年來最大的特色就是經濟係數在上升,高收入水平在提高,這樣的話消費就大幅度上升了。
包括茅台銷量的大幅度上升,這跟高收入群體收入增速上升相關的。因為左邊實質上是茅台的銷量,它的增速,右邊這張是白酒的商量的增速,你就會發現,白酒的銷量增速。這個跟2016年之前是完全不一樣了,2016年之前中國經濟的增長,那時候中低收入水平是遠超高收入群體,這樣的增速就超過奢侈品、茅台酒的增速。
(責任編輯:DF350)
最後更新:2017-12-10 21: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