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家進行海外收購的中企都成了“債王”
摘要
別忘了,僅在2016年一年,中資企業就有近2500億美元的海外收購交易。
去年2月份,美國知名財經博客網站Zerohedge曾描述了部分中國企業高杠杆率背後的“故事”。今天Zerohedge又開始寫它的續集:高杠杆率是這些企業自2015年開始的,史無前例的海外並購熱潮造成的惡果。而2016年的大部分時間裏,這種並購交易依然在肆虐:別忘了,僅在2016年一年,中資企業就有近2500億美元的海外收購交易。

數據來源:彭博
這些並購交易中的大部分資金將不可避免地來自債務。
以下就是部分典型的例子:
以處於虧損中的中國機械製造企業中聯重科為例,這家部分屬於國有企業的公司,其目前的債務總額是自己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的83倍。
另外,再來看一看複星集團,這家中國企業海外係列並購交易中的主角,其在去年連續6個月的時間段裏發起了對18家海外公司的股權收購,共計使用資金65億美元。截止2015年6月,複星集團的債務總額是自身EBITDA的55.7倍。複星集團已經收購了地中海俱樂部(Club Med)和太陽馬戲團(Cirque du Soleil)等品牌企業,以及大量其他資產,這其中還包括對德國私人銀行Hauck& Aufhaeser的並購。
再來看看中國遠洋控股集團的情況,它曾經以3.685億美元的價格高調收購了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務局。盡管負債總額達到企業自身EBITDA的41.5倍,但中遠集團依舊承諾在希臘的港口建設方麵投資5億美元。
或者再去了解一下中糧集團的情況。最近,中糧集團下屬子公司——中糧國際與總部位於香港的來寶集團(Noble Group)達成一項並購協議,中糧國際將以7.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來寶農業部分股份(以阻止這家亞洲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商瀕於破產)。而中糧集團目前承擔的債務總額相當於其自身EBITDA的52倍!
還有光明食品。去年,這家企業以1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英國早餐食品品牌Weetabix集團,而光明食品的債務總額是自身EBITDA的24倍!
這一係列的總結數字讓人擔憂,並顯示出部分在海外進行收購的中國企業其杠杆率高達83倍。

圖片來源:FT
針對以上總結,人們不禁開始發出疑問:“為何中國的企業部門會出現如此大規模的杠杆過度問題,幾乎每家企業都已經成為一個規模不小的”債王“。”
不過,離岸並購熱潮並沒有持續很久:在中國最近對離岸(債務融資)並購進行打擊之後,中國企業的海外收購熱潮在今年早些時候戛然而止。期間,幾乎沒有任何新的中資企業海外並購交易被宣布。現在成了並購後遺症發作的時候,因為一夜之間,監管部門最終啟動了對這種債務融資混亂問題的整頓。
這一整頓始於《財新網》的一篇報道。該報道稱,中國銀監會已經開始對這些大企業出現的“係統性風險”表示擔心。這似乎暗示的是中國企業規模巨大的海外收購交易。據了解,銀監會已經要求各商業銀行報告他們在這些企業去年海外並購熱潮中所暴露出的風險。
銀監會警告稱,這種風險可能會向上下遊行業和銀行業傳遞。此外還補充指出,在這些大企業出現問題時,將會密切跟蹤暴露出的風險。更為重要的是,銀監會下令對海航、大連萬達、複星和其他重要的海外並購企業進行檢查,並要求各商業銀行在6月中旬對這些企業進行風險分析,並核查向這些企業發放的貸款情況。
正如彭博社所補充指出的那樣,監管機構要求部分銀行提供對大連萬達集團、安邦保險集團、海航集團、複星國際,以及意大利足球隊AC米蘭隊的收購者羅森內裏公司的海外貸款信息。此前,監管部門已經收緊了資本管製。與2016年同期相比,今年的海外並購交易活動減少了56%。
為什麼現在開始整頓?
Sanford C. Bernstein公司駐香港分析師魏侯(音)表示:“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將防範金融風險提升為首要任務的大環境中,所以我認為監管部門正在試圖評估總體的風險敞口。監管部門一定是看到了部分危險信號。”
市場的反應是非常迅速的,並導致了股市出現負麵情緒,這一負麵情緒也傳導給了上證綜指。隨著以上銀監會發布要求的消息在金融市場傳播,上周四中國股市出現整體下跌,其中萬達集團和複星集團的股票更是出現暴跌。而上證綜指早期的上漲收益也被徹底抹平。而在此前,摩根士丹利表示,中國國內股市將加入其基準股指MSCI。在這一消息發布不到36個小時後,國內股市就出現了不小的波動。
隨著市場的迅速反應,郭廣昌控製的複星集團和其他相關公司股價在香港股市也出現暴跌,這與萬達集團股票暴跌一致。截至目前,複星集團股價下跌9.6%,而複星醫藥集團股價則下跌7.8%。當彭博社請求這些企業對自己股價大幅下跌的情況給予置評時,所有被提及的公司都異口同聲地表示無法理解目前發生的一切。複星集團發言人陳波表示,公司的運行“一切正常”。而安邦和萬達的代表則拒絕置評。海航集團也沒有立即置評。AC米蘭隊東家——羅森內裏公司的代表也沒有回複要求置評的電話。
不過,監管部門卻提供了一些額外的細節:銀監會副局長劉誌清(音)表示:“我們通常會關注大企業帶來的係統性風險。”
有知情人士透露稱,銀監會要求各商業銀行提供有關五家企業海外投資貸款的信息,尤其是涉及房地產、影院、酒店、娛樂業和體育俱樂部領域的投資。該知情人士表示,銀行需要提交對此類投資潛在風險的評估,以及他們在應對風險方麵能采取的任何措施。
在此之前,部分媒體曾對中國企業進行的大規模收購交易進行過調查,但作為提醒,英國《金融時報》曾將海航集團稱為“收購航空集團”。以下就是部分關於海航的研究內容:
彭博社編製的數據顯示,自去年以來,海航集團宣布了超過30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收購交易,包括從酒店運營商希爾頓全球控股有限公司(Hilton Worldwide Holdings inc .)的股份到資產管理公司天橋資本(skybridge Capital),以及德意誌銀行(Deutsche Bank AG)等。
自2016年以來,萬達集團已經在海外並購方麵花費了超過100億美元的資金,其中包括對好萊塢電影製片公司傳奇娛樂(Legendary Entertainment)的收購。而擁有地中海俱樂部和太陽馬戲團股份的複星集團,也在海外尋求數十億美元的資產並購交易。安邦集團的國際控股資產中也包括對紐約華爾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的收購。
在這些中國企業收購的資產中,更加令人值得注意的是AC米蘭、地中海俱樂部、伍爾弗漢普頓流浪者足球俱樂部、太陽馬戲團,以及位於紐約、倫敦和悉尼的房地產。但這段海外收購熱潮,其中很多交易甚至被稱為“中國式的溢價並購”,現在已經結束了。
可以肯定的是,由於中國去年對資本外逃已經采取了嚴格打擊,因此,今天的舉措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意料之中的。正如彭博社所指出的那樣:“中國在努力阻止資本外流和支撐人民幣的時候,這些收購方更難將資金轉移到海外。”這些限製措施促成了一連串的交易取消,包括王健林的萬達集團斥資10億美元收購迪克·克拉克製片公司的交易。彭博社編製的數據顯示,今年宣布的海外並購交易數量明顯下降,是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最嚴重時期以來下降規模最大的一次。
與此同時,在中國國內金融狀況趨緊的大背景下,監管機構對銀行、影子貸款機構和保險公司來自這些並購行為的高風險問題開始重點整治。香港豐盛融資公司的董事王亞南(Alex Wong)表示:“我不認為現在是投資或買入這些企業的合適時機。有時候,這種事件會很快加速。”
雖然中國最新的整治行動對國內股市來說是個壞消息,但對美國股市來說卻是好消息。因為中國企業潛在的“溢價並購”現在可以被消除,從而形成一個更加理性的市場。至於中國讓企業部門杠杆率“正常化”的努力將會達到何種程度,以及是否會導致更大程度的,來自內地的通縮流出,人們還需要等待未來發展的趨勢。
(責任編輯:DF307)
最後更新:2017-06-26 08: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