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49 返回首頁    go 微軟 go windows


吳恩達離職百度 | 一別兩寬,各奔前程



0?wx_fmt=jpeg

圖1 外媒報道

------------------

【福利】2017雲棲大會深圳峰會

3月27-29日,37場分論壇,100餘嘉賓

阿裏雲總裁、CTO及首席科學家到場分享

涵蓋全球技術熱點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免費限時報名


報名詳情見文末

------------------


這個離開狀似突然

3月22日,吳恩達(Andrew Ng)在英文自媒體平台Twitter等個人社交平台發表公開聲明,表示自己即將從百度離職,關於去向,吳恩達的表述留下了令人遐想的空間——“我未來的工作除了推動大公司使用人工智能,還包括豐富的創業機會以及進一步的人工智能研究”。

0?wx_fmt=jpeg

圖2 吳恩達社交主頁更新

就在吳恩達發布離開的個人聲明不久,百度官方也迅速發表了充滿情懷的聲明文章——《Hey, Andrew, 友誼地久天長!》,散發著“我們和Andrew是和平分手,祝彼此都有似錦前程”的味道

0?wx_fmt=png

圖3 百度回應

而同一天,百度也宣布了將進一步深度整合包括NLP、KG、IDL、Speech、Big Data等在內的百度核心技術,組成百度AI技術平台體係(AIG),任命百度副總裁王海峰為AI技術平台體係(AIG)總負責人,同時晉升為Estaff成員,轉向百度集團總裁和首席運營官陸奇匯報。

吳恩達本人的自述還是充滿了自信澎湃,而百度的回應也看似從容穩定,也許,選這個時刻公布離開信息,已經是百度內部“消化過”的結果。至於吳恩達離開的具體原因以及去向,大家也猜測的很火熱。

方向1:公司變革調整業務與人員布局

有人認為,公司的變革調整,內部權力的變更,都會帶來人員的流動。當然,“一山難容二虎”,公司內部除了強有力的對手,也許還有人事糾紛未可知。無論如何,精英出走,也是大公司避無可避的問題。

在今年年初,於商業領域、產品技術等方麵經驗非常豐富並取得矚目成就的陸奇加入百度,出任百度集團總裁和首席運營官(COO),主打產品、技術、銷售、營銷運營。此消息一出,即引起業界震驚。在公司內部信中,李彥宏還著重表明——“百度正在經曆一場深刻的變革,而陸奇的加盟是這個重大變革的關鍵一步”,談到未來願景,還提到了“把百度變革為人工智能時代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科技公司”這樣的目標,可見其決心與毅力。

而即將接手組合AI技術平台體係的是百度副總裁王海峰,據介紹,他是自然語言處理領域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術組織ACL(Association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50年曆史來唯一出任過主席的華人,且其曾獲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履曆可謂相當出色,不容小覷。

年初以來,包括吳恩達離職在內的百度高層的人事動蕩,或許就與公司整體戰略布局調整、人員與資源的重新配置與優化等因素不無關係。

事實上,這並不是百度人工智能領域唯一離職的大牛,前有自動駕駛事業部總經理王勁被“下架”,還有12年加入百度,在吳恩達加盟時起到重要作用的餘凱,也在2015年5月離職,後來創業成立了人工智能公司地平線。

方向2:展望美好未來

換個角度想,其實,精英們離開或許……也許是繼續追求他們未竟事業的新起點!

吳恩達自己表示,“我未來的工作計劃除了推動大公司使用人工智能,也還有很多創業,以及更深入進行人工智能研究的機會 ”。

故人餘凱(地平線創始人、前百度IDL負責人)談到,“當年我力邀他從在線教育公司Coursera離職加入百度,是因為AI,我相信他這次的離職,也一定是為了另一個更加激動人心的AI項目。”

在“吳恩達們”的心中,有自己的關於AI發展與運用走勢的宏偉藍圖,他們的信念也十分堅定!如果當前的現狀,不太能夠滿足這篇藍圖的實現,那離開另辟疆土,就是最好的選擇。


吳恩達與百度的前世今生

2014年吳恩達的加入,被百度喻為“中國互聯網公司迄今為止引入的最重要的外援”。彼時吳恩達離開Google,任百度首席科學家、AI戰略的首席架構師,肩負著引領百度北京和矽穀的實驗室相關工作開展的使命。

追溯到google時期,時任斯坦福大學教授的吳恩達加入Google,在XLab中,與其他頂尖工程師合作建立全球最大“神經網絡”——“穀歌大腦”。2014年,他在加盟百度後不到三年時間裏,為百度在人工智能方麵的布局,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如他公開信所說,發展與開拓兩手都要抓。

而2014年,百度與吳恩達的攜手並非偶然。當時的百度就已有進軍國際市場的戰略視野,並選擇人工智能領域作為重要切入點;而吳恩達看中百度海量的數據與搜索需求,這些重要的資源,或將為他實現深度學習和智能領域發展理念提供重要支持。兩者有部分互通的未來目標追求,於是一拍即合。

入職至今,吳恩達負責百度研究院領導工作,尤其是Baidu Brain(百度大腦)計劃。在其引領下,百度AI團隊組織架構逐漸搭建,團隊規模擴大到了一千三百,並且逐步孵化包括無人駕駛、孵化人臉識別等在內的重要項目與技術。而目前百度也成為了世界少有的,於人工智能不同領域擁都能排在世界前列的公司。


未來百度AI何去何從

然而吳恩達離開後,人工智能板塊布局將如何規劃與操作?包括“百度大腦”在內各種任務與項目的交接?舊項目的剝離與新項目的開拓如何平衡?這些真實而迫切的問題擺在百度麵前。

在去年的亞布力論壇夏季峰會上,餘凱曾表示,“人工智能已經過了孕育期,迎來了創業的最好階段”。經曆了學術派吳恩達開荒拓土後,實幹家陸奇的加入,百度的人工智能也許可以上升到新的高度。

不過這一切,最終都還是需要時間檢驗,靠事實說話。

最後,我們附上吳恩達今日在微博發表的中文版個人聲明。祝願彼此都有更好的明天,幹杯!

開啟我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新篇章

親愛的朋友們:

我即將辭去在百度的工作,告別我一直帶領的人工智能團隊。百度的人工智能實力強大,團隊內上上下下都有非常優秀的人才,所以,我堅信百度的人工智能將會一如既往蓬勃發展。離開百度之後,我也很高興將繼續致力於人工智能事業,通過人工智能改變社會,使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百度的人工智能

我在2014年加入百度,負責人工智能工作。到現在,百度的人工智能團隊已經增長到近1300人,其中包括300名百度研究院成員。上億的用戶每天都在使用我們的人工智能軟件。我們通過許許多多人工智能產品項目支持我們的搜索、廣告、地圖、外賣、語音搜索、安全、消費金融等等現有業務,提升產品,拉動收入。

我們也運用人工智能開拓新業務。我的團隊在過去的兩年中,每年都孵化出一項新業務:一項是無人駕駛,另一項是DuerOS語音交互計算平台。我們也正在孵化一些非常有前景的技術,比如人臉識別(當已注冊用戶走近應用人臉識別技術的閘門時,閘門會自動開啟),美樂醫(醫療領域的人工智能對話交互機器人)等等。作為百度人工智能戰略的首席架構師,我很自豪能夠引領公司在人工智能方麵飛速發展和崛起。

百度是目前為數不多的在人工智能各個重要領域都擁有世界級專業水準的公司,這些領域包括語音、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知識圖譜等諸多方麵。能夠帶領百度人工智能團隊,能夠跟百度卓越的管理者、非凡的工程師、科學家、產品經理等等百度優秀的團隊共事,我深感榮幸。李彥宏是第一位高瞻遠矚,清晰看到深度學習技術巨大價值的大公司CEO,也是全球人工智能領域最優秀的CEO之一。首席運營官陸奇是位資深的企業管理者,同時在人工智能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在他的領導下,百度的人工智能將繼續開花結果。AI技術平台體係新任總負責人王海峰是一位出色的研究學者和技術領袖。在他的有力領導下,百度的AI團隊定會有更好的未來發展。我們的新任百度研究院院長林元慶,是位出色的技術和業務帶頭人,將會提升百度人工智能技術,創造更多業務成果。在他們的有力領導下,在Adam Coates、景鯤、李平、徐偉、以及朱凱華等人工智能頂尖人才的努力下,百度的人工智能將繼續開拓前行,我也會為此而歡欣喝彩。

我很榮幸能夠從兩大人工智能強國,中國、美國的人工智能界都學習過。美國擅長創造新的技術和理念,而中國擅於將人工智能技術用於開發出好的產品。我很高興自己能夠有機會既為中國也為美國的人工智能發展崛起作出努力和貢獻。

人工智能是新電能

正如百年前電能改變了很多行業一樣,人工智能也正在改變著醫療、交通、娛樂、製造業等主要行業,豐富充實著無數人的生活。對於人工智能將帶領我們前往何方,我比以往都要興奮和期待。

0?wx_fmt=jpeg

作為穀歌大腦計劃的創始人,以及百度人工智能的負責人,我在這兩家頂尖的技術公司向“人工智能公司”轉型中都發揮了作用。但是人工智能的潛力遠遠超越了對科技公司的影響。

我將繼續致力於用人工智能引領這場重大的社會變革。除了推動大公司使用人工智能,也還有很多創業,以及更深入進行人工智能研究的機會。我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動駕駛汽車,每個人都擁有可以自如進行語音對話交互的計算機,每個人都擁有可以診斷我們病痛的醫療機器人。工業革命將人類從重複性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現在我希望人工智能可以將人類從重複性腦力勞動,比如忙亂的交通駕駛中,解放出來。這項工作不是任何一家公司可以獨立完成的,這是全世界的人工智能研究者和工程師的共同課題。我在Coursera上的機器學習MOOC課程曾幫助很多人進入人工智能這個領域。除了致力於人工智能本身之外,我也將探索新的方式來幫助全球人工智能的愛好者,讓我們一起用人工智能賦能整個社會,取得更多成果。

我們將利用人工智能創造美好未來,對此我從未如此樂觀。讓我們一起為推動人工智能,幫助每一個人而努力!

——Andrew Ng (吳恩達)

原文發布時間為:2017-03-23

本文來自雲棲社區合作夥伴“大數據文摘”,了解相關信息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眾號

最後更新:2017-05-22 15:03:11

  上一篇:go  一張圖讀懂騰訊2016年財報,總收入達1519億
  下一篇:go  Apache Storm 官方文檔 —— 基礎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