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26 返回首頁    go 微軟 go windows


關於大腦,這五個“常識”其實是謠言


0?wx_fmt=jpeg

 ◆ 

導讀


大腦是人身上最驚人的器官。上百萬的細胞以某種方式聚集到一起,就產生了思維、感覺和行動——而人之為人,也源於此。

 

所以,人們對於這個3磅(大約2.4kg)的“大肉塊”的工作方式有如此多誤解實在不足為奇。以下是關於大腦的五個最大的謠言。

 

 ◆ 

謠言一   聽莫紮特能讓你更聰明

 

古典音樂——尤其是莫紮特——能夠讓人更聰明的謠言在過去的20年甚囂塵上。1998年,佐治亞州州長甚至想要設立基金,給該州每一名新生兒一份免費的古典音樂磁帶或 CD。但事實是,隻有非常罕見的數據顯示聽莫紮特能夠讓你變聰明。

 

“莫紮特效應”首次進入公眾視野是在 1993 年,著名雜誌《自然》刊發了一篇論文。該研究由 Frances Rauscher(現在任職於威斯康辛大學)主持,研究發現聽10分鍾莫紮特奏鳴曲(編號448)的大學生比聽放鬆指令,或什麼都不聽的學生在空間智力測試中得到了更高的分數(8分)。

 

但即使在該研究中,效果也非常短暫——10到15分鍾後就逐漸消失。而且聽莫紮特也僅對折紙或用鉛筆解決迷宮問題之類的空間智力測試中有效。(隨後的研究發現給子宮中的小鼠聽莫紮特也有類似的、讓空間智力提高的效果。)

 

但是整體來說,某一方麵的智力提高並不意味著其他方麵也能如此。所以,沒有理由認為這能提高人的數學或文字推理能力。

 

從那時起,人們開展了數十個研究驗證古典音樂的效果。一些能夠重複最初《自然》雜誌所刊登研究的微小效應,但也有些失敗了。

 

一些科學家認為相比於莫紮特的空間結構天賦,實驗的結果與樂趣和情緒更相關。並且實驗顯示其他音樂也有類似的效應。在2006年一項對10歲和11歲的兒童進行的實驗中,Blur 的搖滾音樂比莫紮特的效果更好。

 

即便如此,對特定莫紮特奏鳴曲的研究現在依然在繼續,持續至今。最近有些研究提示莫紮特對癲癇病人腦電波模式能產生一些積極影響。

 

 ◆ 

謠言二  右腦負責創造思維,左腦負責邏輯思維


0?wx_fmt=png
右腦半球和左腦半球 (Shutterstock)

 

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由稱為胼胝體的結構連接。這種結構導致很多人推測兩個半球之間存在很大差異。但是其中很多猜測並不正確。                   


一個健康的大腦總是通過胼胝體連接左右半球、共同工作。現代腦成像技術例如 fMRI 明確證實大腦協同合作。即使是隻涉及到語言、數學和創造的簡單任務也跨越了半球,由整個大腦共同完成。

 

大腦的左右半球隻有一個主要區別:右半球控製身體左側,左半球控製身體右側。

 

然而,即使這一點也不是完全固定的。如果一個人受到大腦損傷,健康的部分有時可接管受損部分的功能——甚至是大腦另外半球的區域。

 

例如,外科醫生有時會為了阻止反複劇烈發作的癲癇,切除兒童的半個大腦。一些孩子可能會失去對側身體的運動能力,但是很多依然能夠正常行走和說話——性格也沒有什麼變化。

 

(然而,對於為何最初大腦會一分為二也有一些很好的解釋——獲得更好的整體功能。關於這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的 Tania Lombrozo 有一個有趣的采訪。)

 

 ◆ 

謠言三  你隻使用了大腦的10%

 

0?wx_fmt=png
睡著大腦正在清空思維(Shutterstock)


這個錯誤說法來源不明、傳播範圍極廣。它的持久傳播可能是源於人們內心的渴望——每個人都有未解鎖的驚人潛力的世界該是多麼美好啊。

 

現在利用 fMRI 和其他成像技術,研究人員能夠觀察大腦的實際使用情況。他們發現即使在執行非常簡單的任務時,也可以清晰地觀察到整個大腦都在活動。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神經專家 John Henley 在《科學美國人》中解釋道:“證據顯示你的大腦全天都在100%運轉。”

 

考慮大腦的能耗能給你更直觀的認識。大腦是一個饑餓的器官,占人類消耗冷涼的20%。人類進化出如此大型、高能耗的大腦卻沒有整個投入使用的話,就太低效了——可能性幾乎沒有。這絕對會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

 

 

 ◆ 

謠言四  成年人無法產生新的腦細胞


0?wx_fmt=jpeg
神經信號對一個腦細胞向另一個腦細胞傳遞了一個信號的藝術性表現(Shutterstock)

 

公平地說,這不僅是一個流行的謠言——在很長一段時間,多數科學家堅定地認為人一旦成年,就不再產生新的腦細胞。他們對這個觀點深信不疑,當 1960 年代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者 Joseph Altman 發現成年小鼠能夠產生新的腦細胞時,其他研究者置若罔聞。

 

但是隨後這一現象在其他物種中也得到了證實。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發現了成年鳴禽產生新的腦細胞的證據。90年代,在小鼠和猴子中也發現了類似的證據。

 

最終在1998年,科學家發表了一項研究,證明成年人也能夠產生新的腦細胞。他們通過向數名患有癌症的誌願者大腦中注射細胞標記物證實了這一點。在這些病人去世之後,研究者檢查了他們的大腦,並在海馬區域(負責記憶的關鍵區域)發現了新生細胞的切實證據。


科學家仍然在研究這些新生細胞的具體功能,以及他們對人類思維的影響。

 

 ◆ 

謠言五  你的記憶準確無誤0?wx_fmt=jpeg

記憶腦和U盤

 

記憶可能非常不可靠,甚至是當時看來非常鮮明的、高度情感化的記憶(這種記憶常稱為“閃光燈記憶”)。我們的記憶常含有錯誤、空白、錯誤暗示和近似。記憶通常隨時間衰退。大腦並不是完美的電腦似的數據存儲設備,而是易錯的肉質器官。

 

例如,在極其戲劇化的辛普森謀殺案審判【注釋1】後開展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們關於如何聽到審判裁決的記憶在15個月後隻有一半正確。而在32個月後,正確率隻有29%。

 

在 911 事件7周後進行的研究發現,73%的曼哈頓大學生認為自己在事件發生當日看到了第一架飛機撞擊世貿中心的鏡頭。但這是不可能的。該組鏡頭直到9月12日才對公眾公開。

 

根據 Greg Miller 在《史密森尼》(Smithsonian)雜誌的描述,Karim Nade 等一些研究人員相信,當記憶被頻繁喚起時,它們最容易變得扭曲。並且這可能意味著,回憶越重要,回憶的次數越多,就越可能出錯。重要的回憶一直伴隨著你,而它們一遍一遍在你腦中重演,卻可能離事實越來越遠了。

 

【1】辛普森案 (英語:O. J. Simpsonmurder case,又稱加利福尼亞人民訴辛普森案,英語:People v.Simpson)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最高法院對前美式橄欖球明星、演員O·J·辛普森進行的刑事訴訟,在該案中,辛普森被指控於1994年犯下兩宗謀殺罪,受害人為其前妻妮克爾·布朗·辛普森及其好友羅納德·高曼。該案被稱為是美國曆史上最受公眾關注的刑事審判案件。[在經曆了創加州審判史紀錄的長達九個月的馬拉鬆式審判後,辛普森被判無罪。

 原文發布時間為:2016-09-19

本文來自雲棲社區合作夥伴“大數據文摘”,了解相關信息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眾號

最後更新:2017-06-05 16:32:26

  上一篇:go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85369
  下一篇:go  數據科學中的非數學特征工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