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狂魔中國完成了哪些世界級的偉大工程?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基建狂魔,2017年的中國,在基礎設施硬件方麵的成就,想必已經不必證明了。
中國2016年投在基礎設施上的錢,總金額為11.89萬億人民幣,折合1.75萬億美元,如果按照GDP排名,可以排在世界第10位,差不多是日本2015年GDP總量的41.6%,注意日本是世界第三經濟大國。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包括美國在內,都拿不出這麼多錢搞基礎設施建設。
瘋狂砸錢的結果,就是中國的各大城市,機場、地鐵、高鐵車站,都非常現代化,比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更像發達國家。舉個例子,中國各大城市的地鐵,自動屏蔽門已經幾乎是標配了,然而如果你到歐洲去坐地鐵,去紐約坐地鐵,地鐵站台是沒有防護的。
在歐洲、澳洲這些發達國家坐公交車,你會發現他們很多城市,包括悉尼這樣的首都,還在使用原始的車票打印機,上車之後把紙質的車票放到打印機裏麵,機器再吐出,表示檢票了。中國嘛,很多年前就已經是公交卡刷卡了,現在更進步到刷手機了。
中國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都是世界最長,已經連接了全國主要城市,而且還在以世界最快的速度增長。
作為普通的中國人,如果你在省會和一線城市的街上看到一個來自發達國家的老外,你要有這樣的自信,你的城市的基礎設施有95%的可能性比他的家鄉好。
全世界各種各樣的建築之最,例如最高的橋、最長的橋、最長的隧道等等,都在中國。
比如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第一是青島海灣大橋,41.6公裏,第二是杭州灣大橋,35.7公裏,第三是珠港澳大橋,35.6公裏,第四是上海的東海大橋,32.5公裏。
再比如世界最高的橋梁,世界前六名都在中國,下圖是中國第六,也是世界第六高的貴州清水河大橋,橋麵到穀底406米,世界第一是貴州北盤江大橋,高度565米。
貴州清水河大橋
當然中國的基礎設施有一點比較差,就是軟特性,例如對殘疾人的人文關懷,盲道的設計、無障礙設施對輪椅的通行方便性都很差。
在中國的大街上,很少看到殘疾人,而事實上,中國的殘疾人有多達六千萬,並不是他們不想出來逛街,而是中國的基礎設施對殘疾人並不友好,舉個例子,中國的地鐵入口,很多隻有自動扶梯和階梯,那麼坐輪椅人士怎麼辦呢?可以說無法進入地鐵。
同樣中國的公交車很少有無障礙地板讓坐輪椅的殘疾人上車。
美國城際鐵路和地鐵輕軌為殘疾人提供的升降梯
我曾經在歐洲一個小國,這個國家地處東歐,並非發達國家,然而在其地鐵入口的階梯上,卻有供殘疾人輪椅上下的滑道,殘疾人隻需要把輪椅走到一個平台上,這個小平台就能緩緩向下,方便其進出,可見其對人文的關懷。
除了人文關懷以外,中國的基礎設施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農村和小縣城的基礎設施水平低於大城市比較多,就拿廁所來說,大城市的公共廁所,潔淨程度遠遠高於縣城和農村。
另外還有母嬰室,中國大城市的商場才有母嬰室,方便年輕父母給小孩換尿片,但是在小城市和縣城,可以說基本沒有這個條件。
發達國家比我們好的地方有什麼,就是小地方的公共廁所也很幹淨,基礎設施對殘疾人士友好,對帶小孩的家庭也很友好。
當然軟特性不隻是靠政府修建設施,國人的素質也需要提高,舉個例子,在深圳的大商場例如kkmall之類,母嬰室裏麵會有紙尿布,我想如果是在深圳稍微檔次低點商場的母嬰室,如果放這個東西,恐怕早就被拿走了。
我們回到正題,說下為什麼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基建狂魔。
1、大型城市
就拿西方文明的巔峰古羅馬帝國來說吧,相信很多人看過電影《角鬥士》,裏麵出現帝國首都羅馬的時候,那個氣勢之恢弘,街道之寬闊,感覺吊炸天了。
西方人有一點比中國人強,就是公共宣傳能力一直遙遙領先我們幾個世紀。
事實上,古羅馬城非常小,古羅馬城街道也非常狹窄,整個城區隻有凱旋門那幾條主幹道比較寬闊,可以用於閱兵、集會之類,其他街道嘛,隻能叫巷子。
古羅馬帝國在公元271-275年修了Aurelian城牆,用於保護其首都,這個時期的中國是三國末年時期。Aurelian城牆總長度為19公裏,城牆內的麵積是多大呢,13.7平方公裏,這已經是古羅馬城牆最大的時候了。
下圖紅線內是就是Aurelian城牆內的古羅馬城,圖中那根藍線是在六七百年前的公元前4世紀開始建的古羅馬Servian城牆,麵積更小。
中國古代最大的超級城市是唐長安城,當然這麼比肯定不公平,因為唐朝已經是7世紀了。
我們拿比古羅馬修Aurelian城牆還要早幾百年的漢長安城來和古羅馬城比較一下,主要在公元前100年以前的西漢時期修築的漢朝長安城,有三大宮殿群分別是長樂宮,未央宮和建章宮,僅僅長樂宮一個宮殿群,周長就有10公裏,是古羅馬Aurelian城牆長度的一半,長樂宮麵積就有6.6平方公裏,是古羅馬城麵積的48%。
而長安城內不隻有長樂宮,還有麵積4.6平方公裏的未央宮,是古羅馬城麵積的33.6%,另外城內還有桂宮,北宮,明光宮等,整個漢長安城的城牆周長為25.7公裏,在城牆內的麵積為36平方公裏,是古羅馬城麵積的2.63倍。
《中國建築史(第六版)》——潘穀西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實際上,三大宮殿群,長樂宮和未央宮在城牆內,而建章宮還是建在長安城牆以外,而當時長安城的老百姓大部分也住在城牆以外,建章宮遺址區麵積9.38平方公裏,另外漢朝還在城牆外麵修建了禮製建築,遺址麵積10.83平方公裏,如果和城牆內的漢長安城加起來,麵積達到56平方公裏,是古羅馬城麵積的4倍。
古長安城
西方曆史學家,不少人認為古羅馬城人口超過100萬,難以想象,14平方公裏居住100萬人是一種什麼場景。一個羅馬人來到漢都長安,不知道會不會被如此恢弘的大城市震撼一下?
唐朝長安城,城牆周長更是擴大到了36.7公裏長,麵積擴大到了87.27公裏,是世界古代史上麵積最大的城市,是古羅馬首都麵積的七倍,和唐朝同時期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城麵積的6倍,是君士坦丁堡城麵積的7倍。
什麼是天朝上國,隻有當時的阿拉伯人和各種西域人大規模移民中國居住,而中國人則沒有人願意移民去阿拉伯帝國居住。當時中國的首都長安和港口廣州,都聚集了大量外來移民,以至於後來釀成了災難,這是後話。
中國古代的大城市當然不隻長安,還有揚州,南京,杭州,開封。
例如北宋的開封,麵積27.37平方公裏,城內商鋪有6400多家,《清明上河圖》不用說了,讀下描寫當時開封情況的《東京夢華錄》,絕對會對當年開封的繁榮有深刻印象。
例如南京的明城牆,現存25.1公裏左右,也是現存世界上最長的城牆。
2、除了建城市,中國人對建造大型建築群也很感興趣
世界最大的宮殿類建築遺址——阿房宮遺址
1992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地勘察,確認阿房宮遺址在宮殿類建築中名列世界第一。
當然阿房宮並沒有修完,秦朝就亡了,今天的阿房宮遺址公園,核心區麵積為2.3平方公裏。阿房宮最大的建築,阿房宮前殿的遺址,長1270米,寬426米,高7-9米,占地麵積接近60萬平米,是故宮的三分之二。
注意下麵的石碑文字上說阿房宮是被項羽燒毀,這是因為石碑被西安市文物局立於1995年,實際上21世紀的考古發現,不能確認阿房宮是項羽所燒。
唐朝帝都長安的大明宮,也是輝煌壯麗,麵積3.3平方公裏。
麵積相當於三個凡爾賽宮,四個紫禁城,十二個克裏姆林宮,十三個盧浮宮,十五個白金漢宮。
明朝年間由江蘇人蒯祥設計的北京故宮,是現存世界最大宮殿之一,72萬平米也就是比法國凡爾賽宮小一點,比白金漢宮,克裏姆林宮都大的多。
還有世界最大的陵墓群之一的秦始皇陵,至今沒有完全發掘。
3、超級工程
除了城市和宮殿,中國人在古代還建造了即使是今天人類大多數國家仍然無力建造的兩個超級工程:萬裏長城和京杭大運河.
我說21世紀人類大多數國家都無力建造,實際上是作為中國人的一種謙虛,事實上是要建造這樣的工程,首先要有遼闊的國土,然後還要有錢,先說領土遼闊,全世界麵積在100萬平方公裏以上的國家,隻有29個。然後這29個國家裏麵,把GDP超過一萬億美元的國家篩選出來,隻有中國,美國,印度,巴西,加拿大,俄羅斯,澳大利亞7個國家,也就是既國土遼闊,又還算有點錢的國家,隻占地球國家數量的4%不到。
而這七個國家裏麵,除了中國和美國GDP在10萬億美元以上,其他5個國家GDP最高的印度的也就隻有2萬億美元。
從這個意義上講,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也就是中國和美國有能力建這樣的超級工程。
讓我們中國人可以自豪一輩子,或者說可以吹一輩子牛的是,我們在古代就已經把這兩個超級工程建成了。
中國有兩條世界級的5000公裏長的河流,長江和黃河,然而中國人早在1000多年前的隋朝開始,就把這兩大水係用人工河流連接到了一起。今天從北京到杭州,京杭大運河全長1787公裏,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一直到2012年,京杭運河的通航裏程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裏程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山東濟寧,經過江蘇省到浙江的南運河段,而北運河段到2020年,北京通州經過河北到天津武清段100多公裏也會複航。
誰能想到下麵的河流居然是中國人的祖先自己挖出來的?
那麼除了京杭大運河,世界上第二長的運河是誰?
美國在19世紀建造的伊利運河是世界第二長,全場584公裏,隻有京杭大運河的三分之一。世界其他運河,沒有一條超過200公裏。
蘇伊士運河世界第三,才190公裏。另外國人熟知的巴拿馬運河,隻有82公裏左右。
在今天,任何國家想建一條1800公裏長的人工河流,其投資都是天量。
中國今天已經完成的國家戰略項目南水北調工程東線,就利用了京杭大運河及其平行河流向北方輸水。
萬裏長城,在英語裏麵獨享“Great Wall”一詞,除了長城,其他的wall都不great.
除了萬裏長城,世界第二長的城牆是哪個?相信沒人知道。
長城到底有多長?中國現在的長城,基本是明代長城,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2009年4月18日聯合公布,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56個縣域,總長度為8851.8千米。經過壕塹359.7千米,自然天險2232.5千米。
2012年6月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關長城宣布,曆經近5年的調查認定,中國曆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包括長城牆體、壕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這是中國首次科學、係統地測量曆代長城的總長度。
特朗普說要在美墨邊境建隔離牆,美墨邊境總長度3169公裏,就算美國人真的建成了,也就是世界第二而已,隻有長城長度的六分之一,隻有現存的萬裏長城長度的40%。
在21世紀的今天,以美國世界第一的國力,修3000公裏的隔離牆也絕非易事。要知道,美墨邊境很長部分是平地,而且防備的隻是以個體單位的非戰鬥人員,修建難度低於長城。
而中國人修長城的地方一般都是選擇地勢險要的崇山峻嶺,城牆麵臨的是全副武裝的野蠻人軍隊,對長城城牆的要求遠遠高於前者。
可以想象,中國人的祖先,在科技落後的古代,在崇山峻嶺之上修築這樣的超級工程,該是多麼的偉大。
都江堰水利工程
除了上麵兩個21世紀的人類仍然很難建造的超級工程以外,還有世界古代水利史上唯一留存到現在,也是現存最古老,把四川打造成天府之國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灌區達到數百萬畝。
都江堰修建於2000多年前,同時期的世界,隻有小型灌溉係統,沒有這樣宏大的水利工程。
4、古代史上最大的船舶
鄭和的寶船是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最大的船隻。
《明史·鄭和傳》中記載:“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在明代人編寫的《國榷》中稱“寶船六十二艘,大者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
2004年,考古專家在南京龍江造船廠出土了一把古代工匠用來標注自己所生產商品的木尺——“魏家琴記”。而“魏家琴記”的出土,也解開了近些年來寶船體積之謎。發現這根木尺,證明了明代當年造船實用尺為一尺等於現在的31. 3厘米,那麼根據這個尺寸,可以換算出44丈約等於138米。
關於寶船的排水量,南京市博物館在南京祖堂山社會福利院搶救性考古發掘了明代太監洪保墓,這位太監曾是鄭和下西洋船隊的副使。讓專家們興奮的是,雖然古墓遭到盜劫,但裏麵發現了非常完整的墓誌,上麵刻滿了銘文,介紹到了鄭和下西洋。
銘文中提到:“永樂紀元,授內承運庫副使,蒙賜前名。充副使,統領軍士,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齎捧詔敕使西洋各番國、撫諭遠人。”經過研讀,南京市博物館研究員王誌高發現,短短幾句話,不僅有船號的記錄,還有船的載重量。王誌高說,洪保作為鄭和船隊的二把手,應該乘坐的就是鄭和寶船了。而這艘寶船叫“大福號”,能容下“五千料”。料在古代是一種容量單位。五千料,相當於現在排水量2500多噸。
這是世界造船史的奇跡,也說明中國很早就進入了文明國家行列。鄭和下西洋87年後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船隻排水量最大才100噸;鄭和下西洋100年後環球航行的麥哲倫船隊,總共隻有5艘船,旗艦“特裏尼達”號排水量110噸,其他4艘都不足百噸。
用木頭造載重數千噸的船,意味著錨的重量要有幾千斤,意味著方向舵要承受以噸為單位的力來實現船隻的轉向。
擁有如此領先的技術,可惜中國還是錯過了大航海時代,也因此漸漸落後西方,落後其實不要緊,如果能夠保持對外開放,那麼思想和技術一定會在交流過程中流到中國,和西方的技術不會產生代差,中國又處在和西方強國萬裏之外的位置,處於西方力量的薄弱區,如果不是有技術代差,絕不可能淪落到四億人打不過四千遠道而來的英國兵。
實際上,俄國和日本,都是憑借和西方在地理上有一定的地理距離,處於西方力量的薄弱區域,從而獲得了崛起的機會。中國在近代史上麵臨的三次西方入侵,規模都不大,鴉片戰爭英國入侵,兵力規模僅僅四千人,後續才增兵到一萬多人;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也就1.8萬人;第三次八國聯軍也就是五萬人(其中40%是日軍)
可惜中國後來在17世紀這個曆史的十字路口關鍵時刻反而被邊疆落後民族征服,閉關鎖國200年,徹底喪失了緊跟世界的最後機遇。
而民國雖然腐敗落後,國家也沒有真正統一,但是從上到下,從共產黨到國民黨都知道國外的東西好,保持著開放態勢,不斷引進德式,蘇式和美式武器,派人到日本,西方和蘇聯學習,引進各種包括共產主義在內的各種近代思想和國家建設經驗,建立僅僅26年後遭遇全麵入侵,竟然也能對抗近在咫尺的數千萬近代化日本人而沒有亡國。
而四億中國人在滿清統治下打不過四千英國兵,最大的理由是技術代差太大,相差了幾個時代,決定戰爭勝負的其他要素,例如政治的清明,士兵的士氣與勇敢,軍官的作戰經驗,都在巨大的技術代差麵前顯得蒼白無力。
而同樣貧窮積弱,基本沒有重工業的民國,四億中國人在腐敗的國民黨帶領下,單獨對抗七千萬近代化日本人四年多而沒有亡國,最大原因是雙方在技術上差距雖然大,但是依然屬於同一時代。
可見中國決不能閉關鎖國,否則一定落後,如果沒有英國人用堅船利炮來敲門,讓中國繼續孤立發展,中國現在搞不好還是清朝皇帝統治的封建社會,當然這是後話。
5、世界現存最老,最高的木塔和最早,最大的單拱石拱橋
山西應縣木塔,,建築使用木料2600多噸,高度67.3米,有20多層樓高,建於公元11世紀,距今1000年時間,經曆了多次地震仍然屹立不倒,設計非常科學。
世界上為數不多能和應縣木塔比較的知名古代塔式建築,就是意大利的比薩斜塔,建於公元12世紀,高度也有50多米,不過有意思的是,比薩斜塔從1173年開工,一直修了兩百年,到1372年才完工。
中國人修建築有一點比較好,因為中央集權的原因,修建築都很快,效率高。西方的著名建築,因為政治不穩定,缺乏大一統中央集權帝國,一般修建的時間都非常久,例如科隆大教堂,從13世紀一直修改19世紀末,用了600年才修完。
河北石家莊的趙州橋,全長50米,建成於605年,距今已經1400多年,是世界現存第二早的石拱橋,另外現存最早的小商橋,也在中國,小商橋就是宋代名將楊再興戰死的地方。
趙州橋是單拱橋,中國橋梁學家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中也提到。
趙州橋建於公元605年距今1400多年,經曆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3月8日邢台發生7.6級地震,趙州橋距離震中隻有40多公裏,都沒有被破壞。趙州橋單拱跨度37米,其實如果拿來修石頭建築,也是可以的,可以修成西方人愛好的穹頂建築,不過中國人似乎對石頭建築沒啥愛好。
我們對比下歐洲最著名的古代橋梁,下圖是意大利威尼斯最宏偉的橋梁裏亞爾托橋,建於1503年,比趙州橋晚了900年,這座橋經過了一項新石橋設計競賽選拔,參賽者包括文藝複興時期的設計大師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帕拉弟奧(Palladio)和聖所維諾(Sansovino)等名建築師,最後冠軍竟然湊巧的落在安東尼·達蓬特(AntonioDa Ponte,Ponte即是橋的意思)身上。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裏麵,就提到過這座橋。
不管是單拱的跨徑,還是弧度的平滑度,都比不過趙州橋。趙州橋的設計師李春如果到文藝複興時期的歐洲,一定會被奉為座上賓。
實際上,歐洲橋梁主要是下圖這種多拱樣式,下圖是世界著名的捷克布拉格查爾斯橋,建於15實際初,比趙州橋晚了800年,也是捷克知名旅遊景點,可以很容易看出單拱的跨度都不大,趙州橋高達37米的單拱跨度長度可以說代表了古代橋梁的最高技術水平。
6、領先世界800年的自貢天車鑽井技術
四川自貢的井鹽,中國人在自貢打了13000多座鹽井,一千多年來累計產鹽超過七千萬噸,中國人在北宋年間發明的自貢井鹽深鑽汲製工藝,遙遙領先全世界,應用天車衝擊式鑽井技術,井深可達數百米,更是世界第一次鑽井深度超過了1000米,最高大的一部天車,高度達到113米。
7、中國園林
和世界其他文明對宗教建築的狂熱愛好不一樣,中國人搞基建都是偏於實用性,為人服務是中國建築的主要功能。
世界其他文明現在留存的建築,十有八九是教堂。而中國人留存在世界的建築,宮殿是為皇帝辦公和居住,各大城市的城牆和長城是為了防禦外敵入侵,京杭運河是為了國家交通,都江堰和鄭國渠是為了農業發展。
除了這些實用性基建外,中國人對庭院還有獨特的偏好,有錢人家必須有個院子,不然怎麼體現自己有錢呢?歸有光寫詩都知道說‘庭有枇杷樹’,低調的炫富。
對庭院的追求更進一步放大成了園林建築
成熟於宋代的江南園林,可以說直到今天仍然是世界美學的高峰,中式園林很多美的要素,到今天仍然毫不遜色,以荷葉為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畫麵,相信很多人都會喜歡。
實際上,除了我已經列舉的上麵這些古代基礎建設外,中國人建立的各種各樣工程還有很多,比如喜歡建在世外桃源的道觀,下圖是武當山。
其他還有新疆坎兒井,奠定了華夏民族在嶺南經濟地位的靈渠等等。
除了各種各樣的建築,中國人還寫了一些建築學經典著作,比如堪稱教科書的宋朝《營造法式》等等。
中國人對搞建設有一種可以和種菜相媲美的執著和熱情。如果我們生活的地球真的有上帝,我們假設當初他把一萬中國人、一萬外國人空投到了地球上,從原始社會開始發展,然後過了幾百年、幾千年,上帝來地球又看了看,他會發現世界其他地區最經典的都是宗教建築,而中國人生活的地方,除了一定會出現的菜地以外,還出現了各種水利工程、人工運河、大型城市、各種園林、鑽井天車…。而宗教建築,隻是在強大的中華文化下和諧社會的一部分。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8-17 15: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