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37 返回首頁    go 微軟 go windows


曆史上最大的投資敗筆,比爾蓋茨都未能幸免!

2017年過了一大半,多家創業公司紛紛關門大吉。

其中最大的幾個包括這些曾經讓人們期望值巨高的初創企業:

可穿戴設備獨角獸 Jawbone,鼎盛估值30億美元,融資10億美元;

手機搜索引擎 Quixey,鼎盛估值6億美元,融資1.33億美元;

二手車交易平台 Beepi,鼎盛估值5.6億美元,融資1.5億美元;

紅遍大學生的匿名社交軟件 Yik Yak,鼎盛估值4億美元,融資7300萬美元;

睡眠追蹤傳感器母公司 Hello,鼎盛估值3億美元,融資4000萬美元;

食物快遞公司 Maple,鼎盛估值1.15億美元,融資2900萬美元;

高端食物快遞公司 Sprig,鼎盛估值 1.1億美元,融資5700萬美元。

這些公司今年都從最高點衰落到穀底。他們的倒閉,讓很多創業者不再相信未來。然而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矽兔君在創業曆史中最大的100多個案例中,挑選了以下最慘痛的 Chapter 11(倒閉)案例,總結出了他們失敗的原因,共勉。

所有的問題,都是人的問題

KiOR

部分投資方:Khosla Ventures, Alberta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rporation, Artis Capital Management

融資總量:2.52億美元

KiOR是一家創立於2007年新型可再生燃料公司,其創始人Paul O’Connor是荷蘭的一位化學工程師。該公司的主要業務是通過其自主研發生物質液體催化裂化加工技術平台將非食品生物原料轉化為纖維質可再生柴油和汽油燃料。然而,KiOR卻在創立7年後宣布破產。

曾經的KiOR非常令人振奮、發展迅勐、頗具戲劇性。而越是快速衝上去的火箭,跌下來的時候摔相越難看。但那之後,KiOR一次一次地落後於其生產目標,到了之後不得不對內部數據作假才能蒙騙過關。

破產之後,CEO Paul O’Connor 寫到:早在2011年的審計報告中,公司就已經出現了危險信號,但是我們的管理層忽略了這些信號選擇繼續運營。同時管理層並沒有向董事會提供正確、足夠的、相關的信息,導致最後後果不堪設想......

大多數人認為,導致該公司失敗的原因在於團隊中隻擁有技術型的創始人,而缺少真正具有實際運營能源產業經驗的人才。從CEO的信中也看出:所有的失敗,原因其實都是人。

迅速盲目擴張 = 自掘墳墓

Webvan Group

部分投資方:紅杉、軟銀

融資總量:2.75億美元

Webvan是一家成立於1996年的美國生鮮O2O企業,它試圖切入在線的生鮮雜貨。Webvan通過O2O模式允許用戶在線上完成訂購。其線下是一個大型倉庫,圍繞這個倉庫有專門的配送隊伍。為了與傳統零售商競爭,Webvan的戰略是:給客戶提供 Wholefoods 有機生鮮的質量,Safeway 的低廉價格,同時可以快遞到家的便利。在這個戰略下,Webvan 迅速擴張,短時間內使自己的銷售額占到美國總體市場份額的46%。但Webvan犯的錯誤就是,在擴張的過程中,把對價格敏感和對價格無感的客戶混為一談、同樣對待。這使得Webvan花了大價錢來吸引非目標人群上。

當時 Webvan 不得不靠自身承受力吸納消化每單10美元至15美元的額外成本,才能將貨物送至用戶手中。這就使得它不得不繼續向資本家熔纖。換句話說,這也就讓Webvan的贏利變得不可能。

從1999年8月IPO到2001年7月,兩年間Webvan燒掉了12億美元,最終入不敷出以破產告終。

時機就是一切,太早,市場不ready,太晚,大公司就來了

Quixey

部分投資方:Alibaba Group, Atlantic Bridge Capital, GGV Capital

融資總量:1.6億美元

山景城移動應用搜索創業公司Quixey在新發表的博文中稱,公司已經裁減大多數員工,正在“考慮戰略選項”。Quixey創辦於2009年,目標是解決與移動應用搜索有關的頑疾。Quixey最初的目標是開發更好的移動應用商店搜索引擎,但它後來轉向開發能觸發應用動作的 digital assistant 。

然而 2014 & 2015年,穀歌和蘋果分別優化了自己內部的搜索係統,三星收購了 Quixey 的直接對手Viv,在三星內部還是打造 digital assistant。大公司的步步緊跟深深地打擊了 Quixey 的產品和服務。有媒體報道稱,過去一年Quixey 步履維艱。2016年3月,Quixey聯合創始人托馬爾·卡根(Tomer Kagan)辭任公司首席執行官。他現在管理著一家名為Sigma的新創業公司。9月份,聯合創始人利尤·夏皮羅(Liron Shapira)也從公司辭職。阿裏巴巴發言人對 Quixey 公司的評論是:公司的發展完全沒有達到投資人的高預期,董事會決定不能繼續這樣運營下去,要求公司即刻停運。

垂直好,過度垂直不好

Quirky

部分投資方:RRE Ventures,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Andreessen Horowitz

融資總量:1.85億美元

Quirky是一個位於美國紐約的創意產品社會化電商,由Ben Kaufman於2009年3月創辦。利用眾包方式,讓社區參與產品開發的整個過程,包括提交創意、評審團審核、估值、開發、預售、生產、銷售等多個流程。用戶可以在Quirky上提交他們的產品創意,也可以對其他人的創意進行投票、評分與提意見或建議等。Quirky社區每周會從當前一周提交的所有產品創意中挑選一個並付諸現實,創意提交者也就成為該產品的發明人。

Quirky的營銷模式存在問題:Ben Kaufman曾經搞出很多奇思妙想的發明,卻鮮有人買單,比如,Quirky 耗資 38.8 萬美元開發的無線音箱Beat Booster,賣出了不到 30 套。Quirky 一直都過於依賴大型的零售商銷售渠道,比如Bestbuy 和 Homedepot 等,他們拿走了過多的利潤,導致 Quirky 分到的錢相當的少,從而現金流斷裂。Quirky 盲目的進入太多垂直領域。導致成本急劇上升,產品質量失控。最終,Quirky於2015年9月提交了破產申請。

過早地賺用戶的錢,反而為競爭對手創造了機會

Rdio

部分投資方:Atomico, Mangrove Capital Partners

融資總量:1.18億美元

在 Spotify 流行之前,Rdio就已經開始開發在線音樂流媒體服務。它是美國最早進入市場的音樂流媒體公司之一,Rdio的服務強項,就是用戶自主選歌點歌,並且根據用戶的欣賞口味推薦歌曲。

Rdio 本來可以在 Spotify 降臨之前搶占先機,Rdio 卻過早地急於找到商業模式,賺用戶的錢。它的訂閱模式沒有給用戶提供免費版本,而是要求用戶在三個月之後必須開始每月支付金額。但這非但沒有讓 Rdio 賺錢,反而給給 Spotify 帶來了有利的切入點。Spotify 既有無廣告的付費版本,又有帶廣告的免費版本。當 Spotify 進入美國市場以後,迅速打入了那些猶豫要不要為 Rdio 付費的用戶,一舉拿下足夠多的市場。在培養用戶的使用之後,植入廣告,提供付費版本等等。

2015年11月,Rdio 在 Spotify 的擠壓下,宣告破產。其前員工認為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於Rdio在用戶達到一定規模之前,迫於盈利,過早地開始賺用戶的錢。

除了以上公司以外,矽兔君發現能源行業危機重重,Bill Gates、美國政府也紛紛栽倒了坑裏。

能源行業的高風險

1、Aquion Energy

部分投資方: Bill Gates, CapX Partners, Constellation Technology Ventures

融資總量: 1.96億美元

Aquion Energy為可再生項目、電網提供大量電池,創始人 Jay Whitacre 是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材料科學教授,曾為NASA火星漫步者開發電池。Aquion Energy 從一些知名投資者手中融了近2億美元資金,當中包括比爾·蓋茨 、凱鵬華盈(Kleiner Perkins)和殼牌的風險投資家。

有一點很重要:Aquion Energy進入的這個市場,對之前電池創業公司犯下的錯誤心知肚明。Aquion Energy 盡量不使用稀有材料,盡量依賴舊製造設備,隻是改變一下用途,它將目光瞄準細分市場,試圖在這個市場找到立足點。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Aquion Energy融資失敗,公司申請破產保護,裁減80%的員工,製造暫停。VC支持的能源存儲創業公司接連失敗,Aquion Energy隻是最新上榜的企業。

2、Solyndra

部分投資方:Redpoint Ventures, US Venture Partners

融資總量:12億美元

Solyndra是美國一家光伏組件製造商,成立於2005年。2009年獲得美聯邦政府5.35億美元貸款擔保支持,但在兩年後的2011年即宣告破產。鼎盛時期,曾任美國總統的奧巴馬去公司參觀訪問,公司也一度曾雇傭了1100名員工!但這家公司最後的敗筆讓美國政府都栽了進去。

Solyndra將價格上的劣勢歸咎於中國政府向國內太陽能企業提供的補貼,這也是此前破產的另外兩家美國太陽能企業EvergreenSolar和SpectraWatt給出的借口。

3、Lilliputian Systems

部分投資方:Kleiner Perkins, Atlas Venture, Intel Capital

融資總量:1.5億美元

Lilliputian Systems是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創立的一家初創公司,其推出的一款產品Nectar是一款號稱幾乎永不斷電的便攜式燃料移動電池。

但是這款實驗室的產品距離商業化仍舊太遠,接著在2013年4月創始人兼CTO Sam Schaevitz離開了公司,而曾經140人的員工數量也銳減到個位數。

這幾個能源行業公司的共同點:都在前期獲得了投資人的大量投資,然而因為能源行業從研發到應用、到盈利耗時久、資金需求大,後期如果投資人不再買單,很容易造成資金鏈斷掉的情況,離破產也就不遠了。

參考資料:

https://techcrunch.com/2013/09/27/why-webvan-failed-and-how-home-delivery-2-0-is-addressing-the-problems/

https://www.greentechmedia.com/articles/read/aquion-the-bill-gates-and-kleiner-perkins-funded-advanced-battery-startup

https://www.theverge.com/2015/11/17/9750890/rdio-shutdown-pandora

最後更新:2017-08-20 11:56:38

  上一篇:go 鹿晗與誰合作都會狠狠的踩對方一腳,鹿晗的上位方式夠絕
  下一篇:go 姐弟戀曝光?林更新戀上王麗坤相約看愛巢,網友:可算不是網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