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暴跌之後 日本的真實家底有多厚?
80年代末的時候,日本的GDP超過英法德三個老牌發達國家(人口加起來比日本多)之和,東京證券市場交易量超過全歐洲總額,如果那時有500強排名日本企業也會比美國或歐洲都要多。
然而受廣場協議影響,日元急劇上升,商品出口開始放緩,日本經濟形勢開始惡化。為了擺脫日元升值造成的經濟困境,補貼因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擊的出口產業,以此來刺激經濟的持續發展,日本政府采取了積極地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以此來作為反蕭條的對策。
正是這種極度擴張的貨幣政策,導致了日本經濟體係,到處充斥著廉價的資金,長期的超低利率又將這些資金推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當時的日本經濟進入了典型的泡沫經濟時代。泡沫總是要崩潰的,20世紀9O年代,被認為會持續不斷上漲的股價和地價終於出現了逆轉,日本自此步入了失去的二十年,更為重要的是至今仍然沒有走出的跡象。
無論衰落的10年,20年,還是30年,日本的國民想必都已經習慣了。衰落不衰落,多少人會真正去在意。因為精致的街道,藍透的天空,用心把牛奶盒,金屬罐洗幹淨,歸類回收好,服務生細致溫柔的服務還在。統計表明,日本在海外的總資產超過3萬億美元。如果按淨資產計算,也是超過3萬億美元的。
看一個國家家底是多厚,隻看當年的GDP是不行的。中國這樣的新興國家,每年的GDP增速驚人,近年來GDP的規模也相當了得。但是,準確衡量一個國家的家底,不能隻看當前是否風光。日本經濟停滯了二十多年,在增速乃至GDP規模上都不如中國了。數據顯示,就人均而言,中國隻相當於日本40年前的水平,日本攢下的家底是絕不可小覷的。
在衡量家底方麵,日本的海外淨資產是一個重要的指標。理論上,如果日本國際收支遭遇困難,是可以有3萬億美元的資產變賣、兌現以度難關的。這筆錢,是日本作為一個國家,這麼多年在外置辦的家底。
家庭儲蓄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日本家庭這麼多年,共攢下了17萬億美元的私房。這是日本國民為備不時之虞而攢下的活命錢和生活費。
衡量一個國家的家底,與衡量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家底大體類似。平常,我們說這個人或這家有錢,說的就是他的家庭。在中國老百姓眼裏,判斷標準無非以下幾條:
一、有存款。二、有房(不動產)。三、有股票、基金、債券、銀行理財(有價證券)。四、股權。五、每月工資。
如果一個人,每月工資收入很高,又有巨額存款,又在北上廣深擁有多處房產,又是股市大戶、債市大戶還買了很多基金、理財。而且,他本人還投資於多家企業,甚至本人就是老板或大股東。那麼,這個人就算很有錢,家底就算是很厚。而存款、房產、有價證券(或稱間接投資)、股權(或稱直接投資)、工資(或稱GDP),就是衡量他家底的幾個主要指標。
國家複雜些,但原理大體如此。就日本而言,比較重要的指標,一是17萬億美元的家庭儲蓄,算是存款了。二是日本3萬億美元的海外淨資產。三是日本每年5萬億美元的GDP.
日本每年創造5萬億美元的GDP,不是憑空來的。5萬億美元的國內經濟增量,對應的是多大規模的國內經濟存量。這些家底中間,哪些是直接或間接參與創造了5萬億美元的增量,哪些則處於休眠狀態、睡大覺或像間歇式休眠。
所以,一國國內的家底要精算起來,太過複雜。一個粗略的辦法,是將曆年的GDP累加起來。
如果覺得GDP這東西隻是個數字,有點虛頭巴腦,那也可以換成購買力,以這個國家每年經濟的購買力來算,也就是所謂的購買力平價。這樣一來,象中國這樣一些物價較低的國家,雖然在GDP數字上不如美國,但折算成購買力,早幾年就已經超過美國而榮居世界第一。
但即使如此,美國依然是連續富了一百多年、已富過三代有餘的大戶人家。即使以購買力計算,人家的家底也還是比我們殷實得多。
總之,衡量一國家底,除一國國內家底不好精算、隻能以曆年GDP估算外,其他三個指標都是有據可查,也是百姓和媒體引用較多的。
但也不是沒有問題。日本的海外資產,尤其是淨資產,被稱為海外日本,有段時間被廣泛引證為日本家底的例證。
這裏麵其實是有問題的。3萬億中間,日本央行購買美國國債,大概在1萬億規模。這部分錢,是日本央行的錢。而日本央行的錢,其實不是能算錢的。就好象中國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是中國人民銀行的錢,是中國人民銀行往經濟中釋放了幾十萬億的人民幣,把這些美元從經濟中換回來的,是不能憑白無故再放回經濟中的。如果經濟想用,就必須用經濟中正在流通的幾十萬億人民幣來換。果真換了,就意味著幾十萬億的人民幣從流通中消失,那將是史上空前的銀根緊縮。
日本央行手裏的那1萬億美元資產也是如此,隻能在日本經濟之外轉悠。想回國進入日本經濟,不是想回就回的,要麼從流通中抽出相應的日元來換,要麼配合日本央行的貨幣政策。總之,這部分錢是不能算錢的。
還有1萬億左右,是日本金融機構、企業、個人投資於海外有價證券的,比如美國股市、美國國債、次貸等。這部分錢,與央行手中的美元不同,是經濟中的錢,是算錢的。但這部分錢,流動性很大,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大進大出。日元匯市之所以動蕩,這部分資金是主力。
這1萬億中間,散戶投資者雖然用的有自己的錢,但杠杆率很高,20-30倍。杠杆者,借別人的錢也。所以,不能算日本的家底。但是,養老基金、保險公司的錢,則主要是日本老百姓的養老錢、保費,這是實實在在的日本家底。
最後1萬億,是日本企業這麼多年來在海外的直接投資總存量,或建廠,或並購,每年都給日本帶來不菲的投資收益。這部分錢,是日本3萬億海外資產中最靠譜、最真金白銀的部分。
此外,日本還有若幹產業,占據著世界產業鏈的上遊,為國家帶來大量收入。這些產業還足以讓日本維持著發達國家的水平。
家底是實力,所以,“實”很重要。殷實,殷重量,實重質。3萬億的量裏麵,最虛的是央行手裏那1萬億,說它是一堆廢紙也不為過。因為央行手裏的錢,如果沒有進入經濟和流通中,其實就是一堆廢紙。半實半虛的是金融機構和散戶手裏投資於股票、債券的1萬億,因為用了杠杆。最實在的,是日本企業海外建廠和並購的1萬億。從這個意義上,海外日本其實要縮水一半,不是3萬億,而是1.5萬億美元。
日本17萬億美元的家庭儲蓄,則是衡量日本國家實力比較重要和靠譜的一個指標。這是二戰以後日本1億多老百姓、幾千萬個家庭辛辛苦苦攢下來的第一家底。最關鍵是靠得住。不像房產,說跌,就能從九十年代初的巔峰,直接跌落90%,變成白菜價。
北京的老百姓,現在基本上都是千萬富翁。再窮光蛋,隻要把住的房子賣掉,幾百萬、上千萬的現金就可以到手。
但是,基本人沒有人真的這樣做。大家過日子、消費,還是看每月掙多少工資、有多少存款。房子,不是財富,隻是財富效應和浮盈,沒有人拿它當真的。
最後,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實力強大的標準並不僅僅是GDP,還包括整個國家、社會的物質財富、技術財富、精神財富的積累。
如果你長期在日本生活你會發現,整個社會的成熟程度遠非國內建建房地產、高樓大廈、豪華政府大樓所能比的。這種社會的“成熟”程度體現在教育水平、人的文明程度和對他人意見的包容程度等方麵。
日本人真正應該擔心的,不是十幾年幾十年間GDP不增長或負增長,而是長期持續的人口的負增長和人口的嚴重老齡化。人口老齡化會造成市場縮小、稅收減少、社會保障可持續性下降、人才基數的減少,嚴重製約這個社會發展響。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9-18 16: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