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財付通等被央行“收編” 第三方支付進入網聯時代?
在很多人的眼中,2017年10月15日僅僅是個能夠舒緩疲憊身軀、與好朋友吃吃飯喝喝茶的星期天,但對於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特別是以支付寶、財付通為首的國內第三方支付機構來說則並非如此,因為根據央行方麵的要求,各銀行以及支付機構應於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網聯平台和業務遷移等相關準備工作,據了解目前已經有超過20家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完成了接入工作,網聯的雛形唿之欲出。
什麼是網聯?簡單的說,它就是“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台”的簡稱,稱其為“網絡版的銀聯”也是可以的。它的主要職能在於為支付寶、財付通、快錢、網易寶等第三方支付機構搭建的一個共同擁有的轉接清算平台。這個概念首次正式提出還要追溯到今年的8月4日,央行支付結算司印發《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於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台處理的通知》。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台處理。各銀行和支付機構應於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網聯平台和業務遷移相關準備工作。而看到這,相信很多小夥伴已經產生了一個疑問:
為什麼央行要如此興師動眾地推行網聯?
一網打盡!央行的集權之路
“央行為什麼要搞網聯?”答案當然不是為了給這些第三方支付平台“穿小鞋”!事實上,央行之所以推動網聯成立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為了更好的監管,因為最近這幾年,第三方支付行業的快速發展,給支付和金融市場造成了混亂。而網聯的成立,通過可信服務和風險偵測,可以防範和處理詐騙、洗錢、釣魚以及違規等風險。
從某種程度上講,網聯可以減少銀行與眾多第三方支付機構直連的繁瑣過程,特別是一些中小型銀行。網聯可以讓參與支付的各方,權責逐漸變得更加明確、清晰和獨立。
在此之前,支付機構和銀行之間的費用由多家第三方支付機構和多家銀行分別擬定,多方關係比較紊亂。網聯建成後,第三方支付公司和銀行所有的接口都通向網聯,網聯接口同一價錢,可避免業內話語權影響公允競爭;也有助於使資金流向一目了然,有利於監管。
在此前曝光的《網聯清算有限公司設立協議書》當中,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包括中國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財付通、支付寶、銀聯商務等在內的45家機構和公司均已簽署了這項協議,並且央行係成為當之無愧的第一大股東,備受業內關注的支付寶和財付通分別持股9.61%。
徹底涼了?銀聯的最終兵敗
“網聯”的出現是大勢所趨,但不得不說,跟它一字之差的“銀聯”就顯得相當尷尬了,因為前者的出現直接交代了一個殘酷的現實,那就是此前銀聯為承接第三方支付與銀行之間的轉接工作所做到一切努力全都打了水漂。
實際上,早在網聯籌劃的初期,央行也曾經考慮過讓銀聯來負責承擔這個重則,隻不過在經過了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多次交流以及綜合評估之後,這一想法被徹底的否定。原因在於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實際上就已經承擔了最大的線上支付清算功能,無論是交易的筆數還是涉及的金額方麵,支付寶等都遠超銀聯。因此雖然有讓支付寶接入銀聯係統的想法,但支付寶方麵基本不可能接受。
況且,銀聯此前已經與支付寶這樣的行業具有有著很深的糾葛,相關的工作想要順利推進也比較困難。而網聯則屬於一個相對重力的機構,有它來負責作為公用平台是一種更為合情合理的辦法。
這一係列操作到底有什麼影響?
網聯既然已經出現,那麼很多人最關心的還是它所造成的影響,首先對於央行方麵,網聯無疑可以在金融大數據的收集方麵給央行很多的幫助。通過網聯就相當於在支付寶和用戶間放了一個數據引流器,所有的支付清算數據,最終都通過網聯匯總到央行這來了。
而對於像支付寶、財付通這樣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來說,網聯的建立就愛那個會直接切斷第三方支付機構直連銀行的清算模式,解決困擾已久的備付金集中管理難題,理論上將不再享有對沉澱資金的支配和收益。並且在這些大型第三方支付平台被嚴格管控之後,它們的每一筆轉賬交易都會在央行的監督之下,而在此之前,由於交易是“直連模式”,央行看不到第三方支付的“完整的資金轉移鏈條”,這理論上為洗錢、行賄、偷漏稅行為提供了便利。
那麼最後,對於咱們這些平常的消費者來說呢?無疑,這是一個好的消息!“線上清算費率或仍有下降空間,線上線下費率可能趨於統一。隨之也將傳導給消費者,降低使用成本,同時中小機構也能夠有更多針對C端的創新,提供更優質便捷的服務”並且在央行的監管之下,用戶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方麵也有了更多的保障。
從網聯概念的提出到相關文件的落地,再到最終第一階段的準備就緒,我們發現這一次央行在推行方麵的力度非常大,而各大第三方支付平台也自然是積極配合,這足以證明它的合理之處,那麼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我們在這不到一年的準備期當中,能否將它所存在的一些問題找出。
最後更新:2017-10-16 20:5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