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81 返回首頁    go 微軟 go windows


全球貨幣緊縮周期:趨勢一旦形成就難以短期扭轉

  全球貨幣進入緊縮周期已是事實。所幸的是,全球經濟趨於複蘇同樣也是事實。

  日前,特朗普提名鮑威爾為下屆美聯儲主席,若其最終當選,短期內無礙美聯儲加息步伐,鑒於鮑威爾有放鬆金融監管的傾向,長遠看則有可能強化美聯儲加息的底氣。

  從鮑威爾的過往立場和言論來看,其政策取向與現任主席耶倫十分接近,這將有助於保持美聯儲貨幣政策的連續性。更為關鍵的,美聯儲加息路徑事實上已經步入了正常化軌道:自2015年和2016年各加息一次後,今年美聯儲已加息兩次,並於10月正式啟動“縮表”,市場預期12月加息概率已接近100%,此外預計2018年還將加息2至3次。需要注意的是,相比現任主席耶倫,鮑威爾傾向於放鬆金融監管,這也是特朗普的政策主張。鮑威爾真當選了,放鬆金融監管將大概率成行,再考慮到特朗普的減稅、擴基建等刺激政策,美國經濟有望進一步走強,美元資產價格也很大可能繼續走高。如此一來,中長期看將給美聯儲加息更大支撐。

  鑒於鮑威爾當選無礙美聯儲加息走向,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外溢性影響將更加突出,將加速全球貨幣收緊態勢。曆史看,全球主要央行貨幣政策步伐總體一致,以往曆次加息周期也通常伴隨著高通脹。相比之下,本輪貨幣收緊周期並非如此。

  一方麵,各國節奏不一。美聯儲已加息四次而且啟動縮表,接下來兩年可能再加6次左右;歐央行從2018年起開始縮減QE規模並持續到9月份,真正退出寬鬆並開始加息預計要到明年底甚至2019年上半年;英格蘭央行11月初啟動了十年來的首次加息,但未來2年內大概率隻會再加2至3次,也即收緊節奏極其緩慢;日本央行今年下半年已逐步縮減購買國債的規模,但負利率轉向的跡象尚難看到;中國已兩度上調貨幣市場利率,但2018年初可能實施定向降準。

  另一方麵,各國通脹持續低位。今年前9個月,除英國外(脫歐公投後英鎊大貶,導致英國輸入性通脹,但持續性不強),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通脹一直在2%的目標水平之下低位運行。最新一次議息會議上,四國央行也均對通脹下行表示擔憂,並各自下調了2017-2019年的通脹預期。中國也是如此,自2月份起CPI同比增速已連續第8個月低於2%。

  往深層次看,出現此種現象的主因是美國金融危機以來各國采取的非常規貨幣政策,本質上是扭曲性的、有悖於經濟規律的。一方麵,中長期看(至少過去九年是如此),“直升機撒錢”般的量化寬鬆政策和負利率政策對實體經濟的刺激效果甚微,甚至延緩了各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步伐。與此同時,資產價格非理性膨脹、債務率攀升、匯率競爭性貶值等問題卻相伴相生。有研究還發現,這輪貨幣寬鬆讓貧富差距更加惡化,進而助長了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等現象的興起。另一方麵,通脹沒起來,表明大規模放水和低利率其實沒能拉動需求,這超出了凱恩斯主義和經典貨幣數量論所能解釋的範圍,也即對傳統經濟金融理論構成了挑戰。

  趨勢一旦形成就難以短期扭轉。盡管過程緩慢甚至步履維艱,全球貨幣進入緊縮周期已是事實。所幸的是,全球經濟趨於複蘇同樣也是事實,貨幣即便緊一點,也自然就不那麼要緊了。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11-06 17:58:46

  上一篇:go 美國宏觀向好鞏固FED加息預期 黃金已徹底歇菜?
  下一篇:go 美國稅改到了最難一關 投行看衰其如期闖關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