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2
小米智能家庭
【9.11新品】为发烧而生
iHealth作为米家主打医疗健康智能硬件设备的品牌,独立研发,依托国内最早进入智能硬件设备领域的厂商-天津九安进行生产,这几年发展迅速,已经陆续推出了血压计、运动手表等多款产品,这次小米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又给我们带来一款新品-米家iHealth体温计,主打“一秒测准”,精准定位婴幼儿、老年人等家庭测量需求,让我们来看看这款产品究竟怎么样
▼米家iHealth血压计的成功在于抓住了用户需求和产品痛点,而这次米家iHealth再次出发,为何选择了体温计呢?其实体温作为人体健康与否的重要参考指标,一直是诊断各项疾病前最先测量的,人体的体温虽然视早晚、进餐或运动量大小等略有丝毫差别,但是基本是个恒定的数值,如果高于正常体温时称为发烧,如果过低也为发烧的一种表现。人体的体温测量分为三种,如下表所示:
测试部位 | 腋窝 | 口腔 | 直肠 |
正常温度范围 | 36-37.4℃ | 36.7-37.7℃ | 36.9-37.9℃ |
根据发热程度的高低,可以区分为:低热:37.5-38℃,中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发热本身是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也是反应疾病的一种表现,特别是抵抗力相对较弱的婴幼儿以及老年人群体,家中必备的产品就是体温计了,因此这次米家iHealth推出体温计产品也就不足为奇。
目前市面常见的体温计主要有水银体温计、电子腋下体温计、红外耳温计、红外额温计四类,其中最普遍的应该是水银体温计,目前大多数医院仍然还在使用,但是由于其含有毒物质汞,而且根据2017.8.16刚刚在我国生效的《关于汞的水俣公约》要求,自2026年1月1日起,禁止生产含汞的体温计,这类体温计将逐渐退出市场。电子腋下体温计属于淘宝热卖的一款,由于产品门槛低品牌鱼龙混杂,准确性难以保障,不值得推荐。红外耳温计是通过传感器测量人体耳道内红外线得出体温,读数比较快速,但是须经触头探入耳道且易受耳道内分泌物影响准确性不高。目前比较认可的就是红外额温计,通过传感器测量人体额头红外线得出体温,读数快速,且不与人体接触,避免了交叉感染,米家iHealth体温计就属于这类产品。
▼米家iHealth体温计整体包装沿用米家的白色极简包装,正面印刷基本等比例的原产品图案,背面印有体温计的各项参数,这款体温计的测量范围在32-42.9℃,使用期限是5年,生产商是东莞市医脉实业有限公司,并已取得了药监械准字号
▼赶紧揭开包装,看看体温计的真面目,果然是小米出品,产品表面覆膜的习惯一直保留,并且膜上带有简单的功能说明,这款体温计的形状有点类似遥控器的感觉,整体继承了米家iHealth血压计的白底表面覆一层高亮的设计。
▼让最近很火的蜘蛛侠给你们介绍下米家iHealth体温计的主面板, 上方为温度显示区,采用了LED超大数字显示体温,方便老年人查看。下方为测量键,好了介绍完了,是不是十分简洁的设计,就和米家iHealth血压计一样,只用两个按键就实现了多达十几种功能的设定,对于复杂的事情做到最简单这就是最佳的工业设计。
▼背面为测量传感器,米家iHealth体温计采用的是德国进口海曼热电堆传感器,主芯片测量时可以在1秒内进行100次数据采集,有效保证“1秒测准”,同时还有3个辅助测温传感器,室温传感器、环境温度补偿传感器可以实时感知测量环境变化,对体温采集进行精度校正,有效降低环境温度变化对测量的影响。距离传感器能持续监测数据采集端口与用户前额的距离,超出测量范围自动中止测量,有效降低测量方式的影响,提高测量精度,这款热电堆传感器目前一般只应用在售价300元以上的体温计产品中。
▼米家iHealth体温计采用的是两节七号电池供电,包装内除了体温计主机还厚道的给配了两节电池,省去另外购买的烦恼。标配的其他附件就是说明书、保修卡和体温测量小贴士了。
▼对于一款刚刚入伍的体温计新兵,米家iHealth体温计到底有何卖点?还是让我们来实际体验对比一下吧。首先当然是要致敬“老前辈”-水银体温计,这款各大药店有售的产品可谓是陪伴我们长大,早已家喻户晓,抛开其它不说,这多年不变的外包装可以称为一种怀旧的情怀了。
▼再说一说这二者测温方式的差别,米家iHealth体温计是依靠红外传感器1秒测温,相对简单智能。水银体温计是依靠下端的玻璃泡和人体发生接触,通过人体温度与体温表之间的温度交换,玻璃泡中的水银受到从人体传来的热发生体积膨胀,沿着体温计前端的玻璃细管上升,直到水银温度和人体温度相同后停止体积膨胀为止。而当体温表离开人体后,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就在在玻璃泡和细管相接的缩口处断开,上面的水银退不回来,因此体温表离开人体后还能继续显示人体的体温值。这种传统测温方式的好处就是成本低,但是测温时间长,一般测量一次体温都在5分钟以上,而且经常由于体温计没夹好,与人体接触不充分导致测量不准确,对于爱动的婴幼儿测量一次体温更是难上加难,不方便。而且测量后要想下次继续测量需要用力将水银甩会水银玻璃泡中,老年人力不从心且容易在甩的过程中脱手导致破碎,引发贡污染风险,仅在百度搜索栏中搜索“水银体温计碎了怎么办”的就有340万条以上,可以看出类似的问题确实一直困扰这众多家庭。
▼再说说二者的读数差异,米家iHealth体温计是直接在LED屏幕上面数字显示,不受光线强弱影响,不用放大镜、老花镜也清晰可见易读。水银体温计的读数可是需要技术的,首先需要在光线较好的地方,然后找到可以读数的那个棱边的角度,再然后还要按照上面的刻度数格子计算体温值,眼神稍有不好的基本读数都非常困难。因此,米家iHealth体温计对比水银体温计,具有测量迅速、无汞污染、读数简便的三大优点。
▼与传统的水银体温计对比,米家iHealth体温计完胜,你会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新的总比旧的强。那我再拿目前市场上热卖的同一类型体温计做下对比,看看我们的米家iHealth的实际表现究竟如何呢。这里我选择了主打婴幼儿体温测量的倍尔康红外体温计作为对比,市场售价在190元左右,从外包装上看,倍尔康就比米家iHealth要大许多。
▼二者都是采用两节七号电池供电,区别是放入位置和方式的不同而已。倍尔康体温计侧面有扬声器,测量时会发出滴滴的蜂鸣声,而米家iHealth体温计采用的是振动模式,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后者,毕竟在测量婴幼儿体温时,如果孩子正在熟睡,任何声响都可能会把他惊醒,这点米家iHealth体温计考虑的还是比较全面的。
▼二者都是采用的非接触式测量,缺点是倍尔康体温计是塑料,米家iHealth采用的是TPU胶头,材质更安全,无毒无害不过敏。测温传感器上二者也有明显的区别,首先虽然都是采用德国进口的原装传感器,但是型号上面应该是不同的,倍尔康体温计传感器型号不可查,但是其测量精度误差在0.3℃。而米家iHealth体温计直接标明是德国进口的海曼热电堆传感器,测量误差在0.2℃,米家的精度更高。另外倍尔康体温计缺少距离感应器,也就是说测量时无论你得体温计与你的额头距离多远都可以测量出温度,这样容易带来测量误差。而米家iHealth体温计通过实时侦测你得设备与额头距离,仅在合理范围内才能测量成功,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
▼在按键设计上,倍尔康体温计有三个按键,从上到下依次是测量键、数据保存键、开关机键,而米家iHealth体温计仅有一个测量键,相对而言米家iHealth的操作相对简单,直达功能主体。
▼显示方式上,倍尔康体温计为三色背光普通液晶屏,正常体温时显示绿色,略微发热则显示橙色,发烧则直接显示红色并蜂鸣报警。米家iHealth体温计则是采用了更省电的LED屏幕,并且选用了较大字体显示数值,更清晰更易读。
▼米家iHealth体温计的数据准确性到底怎么样呢?我们将这两款产品分别作了六次测量结果对比:
测试序号 | 倍尔康体温计 | 米家iHealth体温计 |
1 | 36.5 | 36.7 |
2 | 36.6 | 36.7 |
3 | 36.5 | 36.6 |
4 | 36.5 | 36.6 |
5 | 36.5 | 36.5 |
从统计数据来看,二者几乎相同,因此米家iHealth体温计测温精确度和稳定性环节表现不错。
▼倍尔康体温计是支持测物温的,可以测量任何一个物体或者物品的表面体温状况。而米家iHealth体温计因为有距离感应器的限制,正常测量物度是有温度范围限制的,需要进入开发者模式才可以实现测量物温,操作方法是装入电池的同时按住测量键即可进入开发者模式;要退出开发者模式,重新插电池即可,此模式下可以支持0-100℃的物体表面温度测量。开启开发者模式后,米家iHealth体温计就具备了测物温的功能,不过这种模式下可不要测量体温。
▼为啥不要在开发者模式下测量体温呢,原因就是这时测量的是未经算法校准的物体表面温度,如果应用在体温测量上,会因为误差较大影响到数据准确性,例如下图中对比红外测温枪,米家iHealth体温计与他的体温度数差距达到了2.2℃。
米家iHealth体温计,采用德国进口的海曼热电堆传感器,手感舒适,测量简便,可以1秒精准测量人体温,呵护你的家庭健康。通过上文的比较发现这款产品在外观、功能以及适用场景上上都大大超过了传统和同类产品,不过通过使用发现该款产品还有几处值得改进的地方:
1)是否可接入智能家庭,远程查看测量的体温数据;
2)米家iHealth体温计的白色面板易脏,是否可以搭配合适的收纳袋;
3)建议可以实现语音播报体温测量数据结果,并且语音为设定好的。
不过即使略有美中不足,米家iHealth体温计的售价仅为129元,极具性价比,将于9月15日在小米网/有品/天猫/小米之家/小米小店同步开售,欢迎大家购买使用,如果在产品购买和使用中有什么需要咨询,欢迎跟帖讨论。
你是啥都有,啥都第一时间有啊。
恭喜啊!
厉害了
厉害啊,我的大神
厉害
最后更新:2017-09-11 16:5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