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
小米路由器
分享|唐沐:从小米路由器到小爱同学的新物种产品观进化
如果说,细节是产品角度的设计准则,那么,更细节则是用户角度的产品哲学。
小米的更细节不是产品与服务的升级,而是产品与服务的核心价值。唐沐对于做产品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提炼为32字诀:找到痛点、定义场景;体验做透、方案优雅;保持克制、体验闭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10月21日,在第二期《奥迪·造物学:新物种商业方法》课程中,小米生态链副总裁、小米探索实验室负责人唐沐,为造物学的学员们做了《更细节:从小米路由器到小爱同学的新物种产品观进化》的主题演讲。
小米生态链副总裁、小米探索实验室负责人 唐沐先生
以下根据演讲内容整理,有删改
小米生态链副总裁这个称谓,代表了我现在所做的当前的产品,具体而现实,是大家可以看到的可量产的产品;小米探索实验室的负责人这个称谓,则代表了无限大的未来,我将带领探索实验室持续探索黑科技,并寻找产品化的机会。
到小米工作之前,我是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简称CDC)的创始人,过去在腾讯就做了很多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包括:QQ、Qzone、QQMusic、QQGame等一系列产品。
大家可能都曾使用过我设计的QQ头像,因为QQ的海量用户,可能让我当时略显幼稚的美术作品成为这个星球上被展示最多的美术作品。
在小米的探索实验室,我所做的是把黑科技变成实用的产品
2013年雷总说服我:你在腾讯你所作的贡献已经过去,现在有机会顺势而为做一些更有趣的事情。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说服,我最终决定加入小米,义无反顾地扎进智能硬件这个巨大无比的深“坑”里。
2017年小米路由器全系产品获得国际大奖的认可。小米路由器累计销量破1800万台,在用户家里,为3亿智能设备提供着互联网连接。这是我现阶段做产品获得的成就感。
去年组建团队开始研发的小米VR是一个前瞻性产品,也是探索实验室输出的第一个量产产品。“探索实验室”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不着边际,甚至有些像“研究院”,这是我曾经最担心的事情。我要求我的下属,如果我面露得意之色、志得意满的讨论那些未来不着边际的产品时,一定要提醒我:“这个产品可能落不了地。”
小米探索实验室所做的绝不是虚无缥缈的事情。它不是研究院,也不是实验室,而是把黑科技带入家用领域,VR眼镜就是这样,未来探索实验室还会做AR的尝试。小米探索实验室的愿景是让每个人享受黑科技的乐趣,黑科技可以被变成产品让消费者买回家并获得使用快感。
32字产品观,总结产品设计的核心
小米AI音箱、小米路由器、小米VR分表代表了我们对于人工智能、智能家居、虚拟/增强现实,三个领域的探索。
做产品是一件复杂的事,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最需要关注的就是用户体验。
人们在使用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一切感受都可以称作用户体验。包括用户发现产品、使用产品的场景,消费者下单购买产品、收到产品、撕开包装,也是用户体验。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是用户体验,当使用完产品,丢掉产品时,也是用户体验。因产品所产生的一系列感受都是用户体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产品设计观,我总结为32个字:
找到痛点,定义场景;体验做透,方案优雅;保持克制,体验闭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Phase 1:找到痛点,定义场景
过去十多年的产品都有自己的进化过程,电话是一个非常明显、进化很快的典型案例。从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再到智能电话,智能手机的性能越来越强,屏幕面积越来越大,生态越来越完整,量变到质变,诞生了一个新的物种。
可有些产品还停滞不前,譬如路由器。路由器作为家庭数据中心的未来价值非常可观,但在我们变革路由器行业之前,它有些像是“客厅里的一只恐龙”。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这么常见的一个家用电器,几乎没有被优化过、被改变过。我仔细观察了近十几年来路由器的变化,惊讶地发现除了网络协议的更新、天线个数的变化,路由器的产品更迭严重滞后——就像一个原始人,浓妆艳抹出现在你面前。但他仍然是个原始人。
传统路由器是一种反人类的产品,即使是在IT行业从业很多年的人都不一定会设置路由器。设置路由器的引导过程需要十多步,才能把宽带帐号、宽带密码、WiFi密码等很多繁杂的东西设置好,实现家里基础的WIFI覆盖。
当我设计小米路由器的时候,我会把它当成一个互联网产品来设计,首先想到的是它不能再采用过去的Web页面这么复杂的方式来设置。我把所有复杂的判断留给了工程师,能自动检测到并帮助用户做设置的就不需要用户参与设置,最后优化到用户只需三步就可以设置完毕。再进一步,我们通过长链接,还支持用户远程控制、远程查看到什么设备连接了WIFI。家里的上网设备,就像微信好友一样展示在设备列表里。甚至我还设置了一个小功能:通过查看WIFI连接情况,了解家人什么时候回家。
传统路由器厂商当然也可以做到这些功能,但是它们不懂这些细节对于用户的真正价值。当这些细节被挖掘出来,并且被包装成为用户体验时,就对用户产生了价值。
蹭网也是一个痛点。过去,蹭网是靠黑客手段遍历,普通用户只能猜密码拼运气,但自从有了“万能钥匙”一类的APP后,蹭网就变成了一种“大概率事件”,普通用户很容易实现蹭网行为。对于家庭路由器来说,蹭网者是不速之客,会影响你家里的网络安全。
针对这个痛点,我们在产品上做了多重安全防护,从用户体验上看,当路由器发现有陌生设备闯入时,用户的手机会收到通知。
当开始准备设计一个产品的时候,一定要竭尽全力挖掘产品在真实使用场景下的痛点。传统硬件注重功能,智能硬件注重用户体验。
Phase 2:体验做透,方案优雅
“房子太大,WIFI怎么办?”很多土豪朋友都抱怨房子太大,WIFI覆盖不全。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传统产品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是:增加更多的天线、把路由器做的更大、发射功率做的更强。
小米做了另外一个方向的尝试,通过设计“WIFI放大器”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这款产品做得很小巧,第一次设置时,用USB连接在路由器上,自动把网络信息同步,等启动灯变为蓝色时取下,再插到任何一个你想放大WIFI的地方。
把操作步骤减到减无可减的地步,让用户没有任何使用负担,这是产品卖的好的原因:操作简单、易用,一步解决你的问题。
其实优雅这个词,有点玄学。优雅到底是什么?它跟“幽默”一样很难描述和理解,也很难习得。但是做产品的优雅,我的体会就是“精于心,简于形”,帮助用户想所有的事情,设想所有的可能性,把所有真实的场景都考虑到,把所有的麻烦事情都做了,解决用户的问题,做出非常简洁的产品,简无可简自然格外优雅。
Phase 3:保持克制,体验闭环
保持克制是特别难做到的一件事情,有了资源,手里握着对产品决策的无上权力时,很容易多想,定义出复杂无比的产品,如果做不到克制,产品就会变成四不像。
如果你感觉产品研发疲于奔命,功能定义快要失控时,应该要思考一件事:高频、刚需是检验需求的唯一标准。产品经理设想的功能、操作是不是会高频发生的?如果不是,要警惕投入高成本却得不到收益的风险。这里也有一个例外,如果这件事情在关键路径上,比如路由器的设置,虽然不是高频,只有一次设置过程,但它作为刚需的关键路径仍然非常重要。
高频、刚需是检验需求的唯一标准,也是一开始定义产品、做减法时所需要的两个判断标准。
一定要从核心场景的最小闭环开始定义产品。如果做饮水机,场景可能是喝水,无论怎么设计,一定要做最小的闭环。用户来饮水机倒水、喝水就是一个完整的最小体验闭环,针对小体验闭环做所有的功能设计,把所有成本、精力用到最小闭环体验上,把它做到极致。
先成为解决根本问题的极致产品,再考虑增加产品亮点和差异化。这是百试不爽的最好的定义产品的过程。
Phase 4: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不同产品有不同的产品迭代和生命周期。APP即使没有什么功能更新,甚至也会刷存在感,每周提醒用户更新一次。这其中有一个内在逻辑:产品的生命周期和迭代周期息息相关。从APP到软件、硬件、不动产,生命周期越长的产品,迭代速度越慢。
在这种情况下,硬件产品要遵循一年才迭代一次的规律吗?不。小米的平台级智能硬件,一般都是由硬件+软件+互联网内容铁人三项构成的,硬件定义适当“性能过剩”,给软件和内容留更新迭代的空间,满足未来一两年的更新迭代。
虽然硬件难改,但是软件可以快速迭代。保持硬件的大体轮廓,用软件迭代的方法让整个产品拥有像APP一样的迭代速度。要想尽办法加快产品迭代速度,最后它一定会进化出你理解不了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好,因为它在不断方生方死。
“更细节”创造的用户体验,是新物种爆破的方向
吴声老师的《新物种爆炸》里有一句特别好:“更细节带来用户体验的非线性激励”。这种非线性激励使得用户获得的感知、感受可以持续很久。
小米第一代路由器,本来69块钱的路由器,我们卖699。即使我们已经成本定价,但不少用户仍心怀疑虑,为什么卖这么贵?这台路由器到底跟传统路由器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确实做出了“带硬盘的路由器”这个新物种,但我们也必须有办法教育用户,想让用户知道它比传统的路由器好在什么地方。于是,在第一代路由器开始公测的时候,我们把安装路由器变成一个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
我们把路由器拆成零件放在木盒中,让用户自行组装,在组装过程中给用户设计一些小困难、小乐趣。盒子里有我精心挑选的螺丝刀,一副富士康产线同款防静电手套等等充满仪式感的小部件。我们后来在用户的测评视频上发现,几乎所有人都会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拿出手套戴在手上,然后才开始组装路由器。这很有仪式感。
“更细节”创造的用户体验,是新物种的爆破方向。
第一,用户能不能进入到细节里面,愿不愿意参与;
第二,设计者能不能发现问题,在接受任何人、事、场景的时候,能不能找到问题;
第三,创造用户体验,怎么样改进、优化用户体验。
“更细节”产品观的三点心法
我们做产品,不要只停留在方法论,还是有些可以提升到价值观层面的“心法”。
心法 1: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产品
这其实是雷总总结出的小米产品的价值观。
感动人心,并不是简单的低价,单纯低价无法做到感动人心。感动人心是因为产品的高品质,以及超过用户预期的低价格。高毛利率的产品不符合小米价值观,核心产品我们甚至愿意稍微亏钱。
具体解释就是“高颜值、高品质、高性价比”。颜值即正义,好看是这个时代的普世价值观;高品质是必须的,低品质低价格的产品其实是社会资源的浪费;高性价比不是便宜,而是产品定义精准,产品的价格和性能对比高于用户预期。
心法 2:简单纯粹
用户关心的是,要想从我兜里拿钱买你的产品,得让你的产品解决我的问题,这是基本诉求。不要追概念、跟风,踏踏实实把产品做好是最实在的。
风向一直在变,从智能家居,到虚拟现实,再到人工智能。跟风做产品,很难成功,既浪费时间、精力,又浪费投资人的钱,不如简单、纯粹的追求满足用户需求的好产品。
把简单的事情做到力竭。
做产品的时候,在真实的用户场景下,设计产品方案,哪怕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努力到无法再努力,你的产品其实就建立了很高的门槛。
我的健身教练告诉我,只有力竭之后,肌肉被撕裂,才有机会被重塑的更健壮,做产品的能力其实也是一样。
比如,“小爱同学”是小米AI音箱的唤醒词。给它取名的过程非常曲折,我们花了巨大的努力才得到这看似普通的四个字。
起一个智能音箱的唤醒词名字难度很高。既要提高产品的唤醒率又要降低误唤醒率,名字必须是四音节,但中国人很少起四个字的名字,用户很难对一个四音节的名字产生好感,并且一下就记得住。
我们做了很长时间的分析和调研,包括:国际大厂如何命名语音助手,甚至科幻电影对未来人工智能如何命名……
最后起名为“小爱同学”。“小爱”是两个字的亲昵的小名,一般人也不太会用“爱”这个做名字;同时,AI可以看做拼音“ai”;“爱”还可以引发很多人的联想,既有科技范儿,还带点养成范儿;此外,爱因斯坦的中译名也是这个“爱”字。
叫做“同学”,也是为了满足四音节而设置的称谓。考虑过叫“妹妹”“哥哥”“姐姐”,但是它们有“辈分要求”,你很难想象爷爷辈的人喊AI音箱叫做“小爱妹妹”,而“同学”则是一个老少皆宜的称谓。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我必须坦白的说,游离在人工智能和人工智障之间,所以叫“同学”有一个好处:当它有一点那么不善解人意的时候,你不会过于怪罪它。看上去起名字是一个简单的事,但也要做到“力竭”。
心法 3:和用户谈恋爱
在腾讯的时候我带团队研发了很多种观察用户的方法:一个产品的周期需要多次卷入用户,观察用户如何使用我们的产品,甚至动用眼动仪、脑电波这些高科技。在来到小米后,我做了一些反思,其实:我们不应该像观察动物一样观察用户。
相对于远远的观察用户,其实跟用户交朋友,甚至“谈恋爱”是更有效的方法。雷总要求我开微博,做网红。我照做之后,发现和用户直接在新媒体上交流,是最有效率的发现产品问题和改善产品的方法。产品做的有瑕疵,当然会挨骂,但大家应该明白: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不是有人在微博骂你的产品,而是根本没有人讨论你的产品。道理虽如此,但做网红确实也很不容易。
尝试着做一下新媒体运营,我相信你会发现:市场调研预算千万,不如粉丝三千。
你的产品如果能做到和用户“谈恋爱”,那就更了不得了。产品体验的最高段位,就是让用户对产品产生情感投射。
我们在设计“小爱同学”的用户体验的时候,有意识的将她做了拟人化;首先声优的选择自然甜美,另外,语音交互的对话,我要求产品经理必须让“小爱”使用自然语言,而不是冷冰冰的IT风格提示。
更深的层次是千人千面,只有让你的小爱更了解你,针对你的标签进行服务和内容推荐,才能让你对“小爱”产品更多的情感投射。
我们甚至为“小爱”设计了形象
新物种预测
对于那些即将爆发新物种的地方,我有一些预测,满足这样条件的地方有可能会爆发新物种:
1.已存在
新物种比较可能是已存在物种的蜕变。比如,大家会戴眼镜,但头盔可能不经常戴,所以做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时候,改造眼镜是一条出路。不要发明一个用户没有见过的产品品类,首先推广很难,其次用户是懒的,也是有基本洁癖的,没有必要的时候,不会再给身上穿戴或家里添置没有必要的东西。
2. 是刚需
刚需是必要的,不能天马行空创造需求强加给用户。
3. 可升维
产品实现新的维度就会对现有产品形成降维打击,碾压竞争对手。
4. 便宜
任何新物种,价格太高都很难被接受,门槛提高之后用户的接受度变低,种子用户变少,无法实现爆发式的增长速度。
5. 安装成本低
安装成本低,而且用户可以自己装,对产品快速到达更多用户很重要。
6. 可以一句话说明白
口碑传播是现在商品传播非常重要的途径,几乎是最重要的途径。产品如果不能一句话让消费者理解,就很难实现口碑传播。
本文根据10月21日唐沐老师在《奥迪·造物学》的演讲整理而成,有删改。
原文作者: 场景实验室 查看原文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不代表小米社区;如有异议请联系楼主妥善处理;转载作品可能在标题或内容上或许有所改动。
小米加油
小米加油
最后更新:2017-10-31 23: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