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50 返回首頁    go 小米路由器


微信新開機圖刷屏,有位海歸院士為它獻出了一生,功比天高卻鮮為人知

當全國人民被這張圖刷屏的時候

那個為這一刻奉獻了一生的老人

才剛剛去世7個月

……

25日打開微信,大家都被微信進入界麵的變化驚豔了。

6年來,微信打開後的界麵從未發生變化。而25號這天,開機畫麵換成為了我國自己的氣象衛星風雲四號衛星拍攝的畫麵。

現在你知道微信的登入界麵發生了變化,你可能也知道地球的圖片是由風雲四號衛星拍攝;

你可能隻知道風雲四號馳騁風雲的風光,你卻不知道它背後的風雲係列工程的奠基人——任新民。

任新民,中國航天“四老”之一

風雲係列氣象衛星工程奠基人

1949年他從美國密西根大學畢業後

毅然回國

參與中國運載火箭與航天工程

從運載火箭、彈道導彈,

到通訊衛星、氣象衛星

到如今刷屏的風雲係列

他的名字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

是那麼陌生

這是不應該的

當風雲衛星拍攝的畫麵成為微信開機圖

這一天距離任老去世

才過去7個多月

無雙國士無人祭,戲子家事天下知

被微信開機圖刷屏了的你

值得拿出三分鍾了解一下這位老人的功績

微信中的“馳騁風雲”

9月25日至9月28日期間,用戶在微信啟動時,可以欣賞到由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從太空拍攝的祖國全景。

這也是6年來微信啟動頁麵首次發生變化,啟動頁背景中的地球圖片由非洲大陸上空視角,變化為了我們的祖國上空。

之前的微信登入頁是這張經典的“藍色彈珠”,攝於1972年12月7日,是“阿波羅17號”宇航員前往月球途中拍攝到的地球。

視野全部幾乎都被陽光照亮。主體是非洲,圖片上下基本和地理南北吻合,畫麵中心點在南半球,南端可見南極大陸。

新的微信登入頁可以看到中國的全境,由“風雲四號”衛星拍攝。

風雲四號搭載了全球首個大氣垂直探測儀,是國際上首個在單星上同時搭載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和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的衛星,相對於地表靜止在赤道正上方35800千米高度。

2016年12月11日,風雲四號發射,12月17日定位至東經99.5度。此前它處於測試期,從25日起正式投入使用。

為了紀念這個日子,6年不曾改變登入界麵的微信也用這一特殊的方式發來了賀電。

為什麼風雲四號能拍出“美麗的照片”

風雲四號A氣象衛星,又名風雲四號01星、風雲四號科研試驗衛星,是第一顆風雲四號係列氣象衛星及中國在地球靜止軌道上首顆三軸穩定氣象衛星,設計壽命7年,主用戶為中國氣象局。

(圖片來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衛星於2016年12月11日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12月17日17點39分成功定點於東經99.5度赤道上空,經過6個月的在軌測試後,投入試驗應用。

風雲四號A是光學型氣象衛星,裝載四種先進探測載荷:“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AGRI)、“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GIIRS)、“閃電成像儀”(LMI)和“空間環境監測儀器包”(SEMP)。

風雲四號的分辨率很高。“輻射成像儀”共14通道,可見光空間分辨率500米,紅外高空間分辨率2公裏,全圓盤成像時間15分鍾,還新增了區域掃描功能,1000×1000公裏區域觀測能力為1分鍾。

(圖片來源:央視網)

同時,風雲四號的誤差很小,才能拍出精準美麗的照片。“圖像定位與配準技術”使衛星圖像定位與配準精度達到1像元,即使在36000公裏靜止軌道對地球觀測,誤差亦可控製在1公裏之內,補償效率到達98.8%;掃描輻射計技術能感知地麵溫度0.1℃的變化,絕對誤差少於1℃。

而且,風雲四號還能快速捕捉瞬間。“閃電成像儀”能一秒鍾拍攝500張閃電圖。 “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有1600多個探測通道,1個小時完成一次垂直探測,光譜分辨率達0.625波數,紅外波段空間分辨率達16公裏,其觀測能力是現有觀測係統的百倍以上。

“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和“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同時裝載在了一枚衛星上,實現了兩顆衛星的價值,提升效率並節省研製和發射成本。

絕不讓衛星帶問題上天的奠基人

風雲四號取得了如此的成功,觀測能力是現有係統的上千倍,能感知3.6萬公裏以外的湖水水溫,大大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其奠基人功不可沒。

有一個人,曾作為運載火箭的技術負責人領導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曾擔任試驗通信衛星、實用通信衛星、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等6項大型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因此,他又被譽為中國航天的“總總師”。

70歲時,他擔任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工程總師,全麵抓總負責,這也讓他與上海航天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就是任新民。

“他四處奔走,上至國務院,下至國防科工委等各個部門,在中國氣象局等用戶的大力支持下,陳述各種支持國產化的理由,堅定要求支持我們的這支氣象衛星隊伍走下去,並堅信憑我們國家的能力一定能夠蹚出一條路來。”

這是任新民給人留下的最為深刻的印象。

“1988年9月,風雲一號A星發射前突遇問題,任老總三天三夜陪我們查找問題,絕不讓衛星帶著問題上天。”

這是年事已高的他對工作的認真負責。

半年後,風雲一號B星失控,在高空軌道上高速旋轉,危在旦夕。當時,任新民坐鎮現場指揮,他說這是國家的財產,不能就這麼放棄了。最終,在任新民督戰下,風雲衛星團隊硬是讓一個高速旋轉的衛星“安靜”下來,為國家挽回了巨大損失。這是他為國家做出的不為人知的貢獻。

他的默默無聞正如他的離世一樣安靜,一樣不為人知。

今年2月12日15時00分,在北京,“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中的最後一位航天巨星——任新民走了,享年102歲。

就差幾個月,任老就可以看見風雲四號的成就,看見全網絡上都在轉發的馳騁風雲的風雲四號的輝煌。

他就是那位“放衛星的人”

2003年10月15日,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出現在中國酒泉衛星發生中心,目送著“神舟五號”飛船將中國首名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 麵對記者的采訪,老人隻說了7個字:“好啊好啊,非常好!”

他就是任新民,與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並稱“中國航天四老”。

那一年,他已88歲高齡。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每一次他都會親臨發射現場。

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講,他的名字不及錢學森、鄧稼先甚至宇航員楊利偉般如雷貫耳。

可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傾盡一生矗立了中國航天事業的豐碑。

除了載人航天,他還領導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此後他先後擔任我國首顆試驗通信衛星,首顆氣象衛星…大型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

從中國第一枚液體彈道導彈東風二號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從第一顆同步軌道衛星到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任新民的名字被一筆一劃牢牢地刻在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每一個裏程碑和功勳簿上。

他還有個浪漫的名字,周總理口中,他是“中國放衛星的人”。

可他卻說(我)一輩子就幹一件事,研製了幾枚火箭,放了幾顆衛星而已。

遠赴大洋彼岸,科技救國

1915年,任新民生於安徽,天資聰穎乖巧,不折不扣的學霸。但無奈,20世紀中早期對於中國來說,不是一個能安心專注於學業的時代。

外強侵略,社會動蕩。14歲的任新民加入共青團,想走革命救國之路。

16歲,暗下決心,寄希望於科技救國。

然而,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化工係沒多久,盧溝橋事變爆發。

都說那個年代的人生不逢時,可誰不承認亂世出英雄。

1935年,任新民在南京中央大學讀書時與同學合影(右二)。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普。

在南京中央大學畢業前,一次任新民去拜訪父親的故交虞煥宗校長,卻發現他已病逝。於是他去看望了老先生當時還在讀高中的女兒虞霜琴,後來,這位姑娘成為了任新民一生的妻子。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普。

1945年,任新民告別了妻子和剛出生不久的兒子,遠赴重洋,赴美求學。

在密歇根大學研究院,任新民僅用了不到4年時間便先後獲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

要知道,密西根大學在工程學領域擁有極強實力。2009年,美國最佳大學工程學排行中該校航空/太空/宇航工程位列第3(4)位;在2017年 USNEWS美國工程學院排名中,位列第六。

曾有記者采訪過任老當時在美留學的室友,後來東北工學院的院長李勳,他眼中的任老除了維持生計的打工外,幾乎所有時間都在學習。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普

1948年9月,剛畢業的任老就被美國布法羅大學機械工程係聘任為講師。那是該校第一次聘用一位年輕的中國人為講師。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任新民執教尚不滿一年,但他毅然放棄了國外舒適的條件,選擇回國。

他給出的理由是:“一個人隻有紮根自己的祖國,才能成大事”。

邂逅錢學森,一起搞航天

回國後,任老就職於南京華東軍區科學研究室。隨後在接到一封電報後臨危受命趕去北京。在陳賡將軍的邀請下來到哈爾濱,參與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的成立工作。

任新民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普。

1956年,錢學森老先生開始組建中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參觀東北老工業基地時,沉穩且經曆相似的任新民令錢老印象深刻,並招致麾下,兩人打算一起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奮鬥。

從這一刻起,任新民的人生都與中國的航天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誰都沒成想,這份誓言要靠他用一生來兌現。

搞航天,造導彈,填寫中國航天的空白,說的輕巧,在那時貧窮落後的中國,這一切猶如天方夜譚。

百年一生,一生一事

任新民在蘇聯援助的P-1導彈實物交接協議上簽字。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普。

蘇聯第一枚援華導彈P-1模型是任新民簽收的,而他到任後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以此為基礎進行測繪仿製。

1958年5月29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聶榮臻向國防部5院部署了第二導彈發射計劃,任新民任發動機總設計師。

任新民與蘇聯專家在香山公園。圖片來源: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普。

1958年8月,當結束P2導彈設計圖紙技術資料等的翻譯和複製後,有關工作人員發現,竟然沒有關鍵的發動機試車台及試車規程等資料。當時正直中蘇關係緊張之際,蘇聯人在這個地方給我們“留了一手”。

而這一手,足以致命。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普

任老和蘇方溝通後得到的結果是,“等你們的發動機搞成了到我們的蘇聯去試車。”

因為拿著導彈去蘇聯試車,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的導彈事業無法獨立,永無出頭之日。

任老不甘心,和同行們開始了研究和摸索發動機試車台的設計和施工建設事業。

1963年3月,中國誕生了首座自主製造的大型液體火箭發動機試車台。

而後在導彈研製衝刺階段,中蘇關係降至冰點。1960年6月,蘇聯政府單方撕毀協定,蘇聯專家全部撤走。

當時西方媒體給出的報道是:“中國人的導彈夢碎了”。

的確,那時的中國沒有圖紙沒有蘇聯專家的協助,步履艱難,等著被西方國家看笑話。

任老沒退縮,他要實現中國人的導彈夢。

1960年11月5日,中國人仿製的第一發液體進程彈道導彈發射成功,這一天是蘇聯撤走最後一批專家後的第83天。用任老的話說,我國的導彈是被逼出來的。

準備發射的“東風一號”導彈。

該型導彈就是後來的東風一號。但是射程隻有600公裏,精度也不足。

緊接著,任老就如Mission Impossible中的那樣,接到了一個更加難的任務,自主設計研製射程1200公裏的導彈,開啟東風二號的研製。

同樣,東風二號的研製之路困難重重。1962年3月21日,首次試飛試驗失敗,發動機墜落在距離發射地點300米以外的戈壁灘上。

在經曆一次次失敗,總結、改進後,1964年6月29日東風二號試射成功。

這是第一顆由中國人自己進行研製的導彈。

然而,任老並沒有停下腳步,

為了建造“東方三號”,任老拄著拐在和田沙漠公路上尋找發射失敗的彈體殘骸。

為了把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1號送入蒼穹,他經常三過家門而不入,成了工廠裏的工人口中的“倔老頭”。

而就是在這位“倔老頭”和許許多多航天前輩的帶領下,1970年,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世界第五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我們以前從不知道,電視新聞中總被人說起的“航天精神”到底是怎樣的,或許這便是答案吧。

中國首顆衛星東方紅一號。

1975年,任新民參與製定的《關於發展衛星通信問題的報告》得到中央批複,由此拉開了中國航天史上的代號為“331”的通信衛星工程大幕,任老任總設計師。

在1986年到1990年5年的時間裏,任新民相繼領導研製和發射成功了5顆通信衛星。為我國的電視、廣播等 提供了有效的服務。

1986年, 任新民又被任命為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工程總工程師。這一年,任老已經71歲。2年後,長征四號運載火箭發射第一顆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獲得圓滿成功。

1988年9月7日,我國首次發射氣象衛星“風雲一號”。

當我們坐在電視機前,樂滋滋地看著大洋彼岸的NBA直播或是為世界杯上喜愛的球隊歡唿時,當我們分分鍾就能得知天氣預報,決定明天穿什麼,帶不帶雨傘時,怎能忘記老一輩人這一路的艱辛。

從導彈到衛星,在他為中國的航天事業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後,年逾古稀的任老並沒有選擇頤養天年。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1992年,耄耋之年的任老,開始著眼於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從那以後,在研製中的各大研討會、評審會上,任老都不曾缺席。

從神一到神五的發射現場,總會看見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被譽為航天“總總師”的他無比眷戀著他深愛的航天事業。

愛穿布鞋的“兩彈一星”元勳

1999年,任新民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06年10月8日,中國航天事業創建50周年紀念日之際,任新民與錢學森等五位專家獲得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頒發的“中國航天事業五十年最高榮譽獎”。

我們每每到談到兩彈元勳,鄧稼先、錢學森、錢三強、朱光亞等人的名字總會脫口而出。

任新民的名字總顯得如此陌生。直至今年2月12日,任老病逝,都不曾引起巨大轟動。

任老的送別儀式上,一個巨大挽聯上寫道:我一生隻幹了航天這一件事。

低調,倔強、脾氣有些古怪可能是任老留給知道他的人最深刻的印象。采訪過他的人說,任老幹實事,從不說客套話。但隻要聊到航天技術問題,他總能侃侃而談。

任新民愛穿布鞋,走路如風,總是穿著領子磨破的中山裝,鼻梁上的鏡架年代久遠早就褪色了。

在任老的送別儀式上,老同事這樣評價任老:平易近人,待人謙和。在外麵開會,每次想要幫他安排車總會遭到任老的謝絕,身為副部長級別的任老自己騎著自行車就去了。於是,研究所裏的各種會議現場,總會看見任老騎著那輛“全所最破”“一點光亮都看不到”的自行車。但他從不遲到。會後所裏給他的招待隻是一碗麵條。

因為,是他要求的。

2009年錢學森去世,當時已經94歲高齡的任新民拄著拐杖,冒雪去送別對他有著伯樂之遇的老戰友。2013年,他成了航天四老中,唯一在世的。

直到去年,年過100的任老仍關注著長征五號的發射。

任新民在病床邊為“長征五號”題寫贈言。圖片來源:中青在線。

任老的離去,意味著中國航天事業第一代創始人在天堂重聚,也標誌著一個時代的落幕。

天上的巨星又多了一顆,這些一生都在幫我們修築“通天大路的”大國工匠們留給我們的出了一個個豐功偉績和名字外,更是一本本中國航天技術的活曆史。

航天四老。

祖國不會忘記,他們一生都在幫我們丈量天空的高度。

小編後記:

昨天我們推送了FAST工程創始人奠基人南仁東院士的故事,引發了讀者強烈反響。有的讀者感歎“將軍孤墳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感慨為國家做出如此重大貢獻推動了科技前進的科學家卻往往不為人知。

今天推送的任新民院士的故事也是其中一個。從運載火箭,到風雲係列衛星。任老的一生都獻給了中國的航天事業,然而大多數人在看到這篇文章前可能都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

有的人能把明星們的生日、愛好、星座、軼事記得清清楚楚,但卻從不關心那些在默默推動人類進步的人。但這沒有什麼好苛責的,因為他們就是一群不喜俗世攪擾的人。

偉大的科學家們如散落在戈壁灘上的寶石,反射的璀璨的光芒。在浩如煙海的土石中,他們數量如此稀少,卻如繁星點點,守護著人類的價值。

“當人們都盯著地上的財寶,總有人去仰望星空”

這裏要感謝微信以這種形式讓數億國人知曉科技工作者們的努力,而今天這篇任新民院士的故事也值得我們大家一起分享,共勉

最後更新:2017-10-08 09:49:04

  上一篇:go 女人更喜歡拒絕他的男人,要學會說“NO”,微信追女生套路
  下一篇:go “中秋月,張義情”微信祝福征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