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7
小米MIX
比夏天還火熱的數字貨幣 現在進場晚不晚?
摘要
比特幣的演變和全球監管頻繁的動作,深刻地影響數字資產未來的發展方向。
比炎炎盛夏更火熱的,是全球的數字資產市場。在過去兩周,比特幣的演變和全球監管頻繁的動作,深刻地影響數字資產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動物世界裏,螞蟻巢的對外擴張,靠的是新蟻後離開蟻巢建造自己的獨立王國。而數字貨幣王國裏,比特幣史上首次分叉出來的新幣種,正猶如新蟻後一樣自立門戶,開始了獨立發展的曆程。
2017年8月1日北京時間21點16分,全球幣圈都屏息凝神注視著屏幕裏比特幣交易鏈中的第478558區塊。因為在這個特殊的區塊上,比特幣將正式分叉,誕生另一個新的數字貨幣:比特幣現金(Bitcoin Cash), 而原來大家所熟悉的比特幣(Bitcoin)繼續運行。
分叉造成需求和算力的分散,體現在比特幣價格的波動上。根據OKCoin實時報價,比特幣價格從最高點19850元快速降至最低價格17750元,下跌幅度達10%。
分叉是基於區塊鏈的數字加密貨幣的術語。由於區塊鏈是以每個區塊首尾相連串成一條鏈,當在某個特定區塊上衍生新鏈和舊鏈,這種現象被形象地稱之為分叉(Fork)。它意味著從原來數字貨幣中,分裂出新的數字貨幣。
比特幣分叉,技術上主要是為了提高其的容量和帶寬。比特幣現金的每個區塊擁有8M的存儲空間,容量足足提升了8倍,這有助於解決目前比特幣因為容量小而出現交易瓶頸的問題。
而分叉的真正原因,在於對數字資產的需求呈爆發式的增長。作為數字資產的領頭羊,比特幣從年初的7000元單價飆升到最新19000元,今年的漲幅達到驚人的170%。其整個數字資產市場價值已突破1000億美元曆史關口。如此火爆的漲勢,吸引無數想分一杯羹的投資人。越來越多的投資需求,反過來助長了比特幣價格的增長,因而又帶動了需求,形成一個相互加強的循環。比特幣分叉無疑是滿足投資數字資產需求的最直接的方式。分叉出來新比特幣現金,在短短兩天內價格從2400元漲到目前3800元,漲幅接近60%,足以看出需求有多強勁。盡管如此,新分叉出來的比特幣現金的風險也不容忽視。作為一種新型的數字貨幣,其本質上是比特幣擴容問題出現分歧的產物,短期其價格存在巨大的不穩定性,其技術層麵也有待時間驗證。
除了分叉,發行新幣也是常用的方式。 外匯交易員指出,目前市麵上有1000餘種數字貨幣,而最近的新出現的數字代幣或者山寨幣,都伴隨著相應的新型融資方式ICO(Initial Coin Offering).ICO通過發行虛擬幣融資,既快又省去中間眾多環節,很快超越VC成為區塊鏈項目的主要融資方式。根據《2017上半年國內ICO發展情況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已完成的ICO項目共計65個,累計融資規模26.16億元,累計參與人次達10.5萬。 ICO融資規模和用戶參與程度呈加速上升趨勢。
麵對層出不窮的數字代幣和快速增長的ICO, 全球監管無不密切關注,美國和新加坡監管率先出手,中國央行也蓄勢待發。
7月19日,《虛擬貨幣商業統一監管法》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獲得通過。該法目標是建立虛擬貨幣商業使用的法律框架,規範虛擬貨幣的商業使用活動。
7月23日由美國華盛頓州立法機關提出並由州長Jay Inslee簽署通過的5031法案,全稱為《統一貨幣法案:虛擬貨幣和網絡數字貨幣交易所》正式生效, 詳細規定了數字貨幣交易所在華盛頓州必須遵守的法規條款。
7月25日,美國證監會(SEC),認定史上最著名ICO項目,The DAO的代幣屬於有價證券範疇,宣布其將被納入監管體係入證監會監管體係,受到聯邦證券法律的約束,
8月1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表明,如果數字代幣構成“證券與期貨法案(第289章)(SFA)”中監管的產品,其發售或發行將受金融管理局的監管。
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在4月的一個公開場合曾經提出:“從製度建設出發,我們應該盡快在法律上給予ICO一個說法,一個完整的監管框架,對於促進整個區塊鏈行業健康發展非常重要,可對其實施監管沙盒”。
監管的兩難
數字資產迫切需要監管, 不僅僅是因為其資產規模已經不容小覷,或者是因為其參與人數眾多,而是因為目前市場開始呈現亂象。
“現在我是否投資比特幣?”“哪個ICO值得買入?”大部分投資者對區塊鏈和虛擬貨幣一無所知。一邊是對投資標的極度缺乏了解的投資者,一邊是火熱的數字貨幣市場和高額的投資回報。這種現狀,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把數字貨幣或者ICO包裝成為金融詐騙或者傳銷的工具。
即使解決了ICO的真假問題,也有ICO好壞的問題,很多投資者並卻沒有深入了解其風險。很多近來發行的ICO虛擬幣,在筆者看來其技術和實用性都非常一般,很有可能最終一文不值。然而這些虛擬幣目前卻幣值高漲,背後有發行人通過資本炒作,不斷吸引不明就裏的投資人來拖起幣值。
日益猖獗的數字資產的詐騙、傳銷和惡意炒作,需要監管來維持行業秩序。但是對數字資產的監管非常不容易。
任何監管措施的出台,監管者都需要一段時間的研究, 尤其是麵對數字資產這樣科技含量高的全新事物。而以區塊鏈為基礎的數字資產,其三大特性給監管帶來更大的挑戰:一是,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征,讓數字資產存在於網絡任何一個節點中,沒有一個統一集中托管的場所, 讓監管非常難以集中統一管理。二是, 數字貨幣的匿名性,讓監管者無從了解交易者,無法有針對性的監管,除非是在實名製的交易平台,可追蹤到一些場內的交易者信息。三是,無國界 。數字資產一開始就是無國界的, 而監管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地理管轄權,如何界定管轄權,如何防止跨界套利,是一個不小的難題。
不過,監管並非束手無策,因為監管手中有4大法寶:
首先,事前監管優先原則。堅持事前監管,強化發行者的信息披露義務。將監管重心前移至發行環節,側重事前監管。監管者不妨將ICO項目統一納入監管沙箱,強製要求發行項目在沙箱試驗區實行備案登記,強化發行者的信息披露義務。
其次,穿透式監管原則。正如剛剛過去的全國第五次金融工作會議裏指出的“強化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穿透式監管的原則,不僅僅可以用在對五花八門的金融衍生品,或者形形色色的影子銀行,也同樣可以用在數字貨幣上。 其本質就是看穿其表麵現象,依照其功能和行為的本質,進行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 正如前述美國證監會(SEC)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對ICO和數字貨幣監管態度說明,無論數字資產利用分布式賬本技術與否,隻要它的功能和行為符合現有證券,其發行和銷售就必須符合現有的證券法監管。
再次,抓實放虛原則。 雖然去中心化的數字化資產幾乎不可能集中管理,但是不論其如何去中心化,如何虛擬化,其的價值實現無法脫離現有的金融體係,否則就是一串沒有任何意義的二進製代碼。 任何買賣虛擬幣需要通過交易平台才能實現把貨幣和虛擬幣的相互轉換。 所以,交易平台就是數字資產轉化為金融資產,實現虛實轉化的接觸點,是數字資產的流通進出金融體係的必由之路。 監管可以考慮對這些虛實轉換的要塞進行監管 。比如要求發起ICO的交易平台需要承擔信息披露,風險提示和審查真偽的責任。 華盛頓州通過的統一貨幣法案,就是遵循抓實放虛的原則,通過規範交易平台來保護投資者權益。該法案規定了數字貨幣交易所需要申請牌照,同時要求獨立第三方審核,並要求購買一定金額的“風險保證債券”。
最後,協同監管原則。針對數字資產無國界,瞬間可以轉移到全世界任何地方的特點, 任何國家的監管,都避免不了跨境套利的難題。今年3月份,美國證監會SEC否決了比特幣ETF的申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比特幣的交易,分布在全球各地,交易平台之間的管轄權不同,規則不同,美國證監會無法保證其能夠有效地保護投資人,杜絕比特幣價格被操縱的行為。因此任何對數字資產的有效監管,需要全世界主要國家協同合作,可以通過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的全球金融組織,協調並製定統一的數字資產監管框架原則。
現在還能投嗎?
數字資產還屬於小眾的實驗性產品,未來充滿眾多的不確定性,不是普通大眾投資的選擇。從穩健的投資角度,筆者並不建議一般投資人投資。如果能夠承受較大風險的投資人,也必須在詳細了解數字資產及其風險後,謹慎地將其作為另類資產小額度投資。
什麼時候才能讓大眾投資,關鍵看是各國監管是否正式出台完整的監管措施,而風向標就是SEC是否批準比特幣ETF。在3月份比特幣ETF申請被否決後,金融機構向SEC再次申述, SEC也同意重新考慮。 一旦比特幣ETF被批準, 標誌著虛擬幣成為官方認可的投資標的,必將引發比特幣乃至數字資產的巨量的需求和價格的飛升。
遺憾的是,依照目前現狀和監管的態度,讓大眾投資數字資產依然隻是簇擁者的美好憧憬。如果投資數字資產賭的是未來,那“小賭怡情”是給投資者最中肯的建議。
熱點推薦
數字貨幣格局再遭改寫!比特幣現金躋身前三
虛擬貨幣發展瘋狂 美交所開始恐慌並反擊
比特幣人見人愛 成為真實貨幣可能性越來越大
比特幣新對手Bitcoin Cash上線 價格波動劇烈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8-05 00: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