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3 返回首頁    go 小米MIX


微信啟動圖片更換 可惜就持續4天……背後的故事,快看!

更換前後的微信啟動圖:前者為原圖,後者為未來四天內將更換的風雲四號拍攝的成像圖

9月25日傍晚,細心的你有沒有發現,微信的啟動畫麵出現了些微小變化,啟動畫麵中地球的位置出現了移動。該地球圖片將從以前的美國衛星成像圖換成“風雲四號”拍攝的高清東半球圖。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別急,聽我慢慢道來。

微信啟動頁麵為什麼9月25日換圖?

這是因為,9月25日是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在軌交付的日子。為了慶祝“風雲四號”取得的巨大突破,微信啟動頁首次“變臉”。

風雲四號衛星在軌交付儀式。圖源:國防科工局

風雲四號A星是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從第一代(風雲二號)向第二代跨越的首發星,於2016年12月11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2016年12月11日零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新華社記者 陳建力 攝

風雲四號衛星是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從第一代(風雲二號)向第二代跨越的首發星。

目前,我國成功發射15顆氣象衛星,8顆衛星在軌,分別是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D/E/F/G星,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A/B/C三星,以及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

先來個動畫。

再來個真實的衛星照片。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起吊現場。圖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

和上一代靜止氣象衛星相比,風雲四號A能夠15分鍾生成一張地球圓盤圖,最快1分鍾生成一次區域觀測圖像,觀測的時間分辨率提高了1倍,空間分辨率提高了6倍,大氣溫度和濕度觀測能力提高了上千倍,整星觀測數據量提高了160倍,觀測產品數量提高了3倍。

下圖為風雲四號衛星第一套彩色合成圖像

“風雲四號”A星第一幅彩色合成圖像。圖源:中國氣象局

為什麼它這麼厲害呢?這是因為它攜帶了四大“利器”

“千裏眼”——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

“風雲四號”A攜帶的第一大“神器”是“千裏眼”——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它是迄今為止我國靜止軌道最先進的輻射成像儀,覆蓋了可見光至波長達13.8微米的甚長波紅外波段,光譜通道增加到14個;能夠每15分鍾對東半球掃描一次,最高空間分辨率達500米。

可能有人覺得500米分辨率不夠精細,但別忘了,它可是一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位於赤道上方約3.6萬公裏,這樣的精度與美國發射的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GOES-R相當。

你們看,位於赤道上方約3.6萬公裏,很遠的,哈哈。

“風雲四號”A衛星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2017年2月20日13:15(北京時)第一套全通道圖像,包括一張彩色合成圖和14個單通道圖像:2個可見光通道、1個近紅外通道、3個短波紅外通道、2個中波紅外通道、2個水汽通道、4個長波紅外通道。

14個光譜通道意味著什麼?它的前輩(風雲二號)配置的成像輻射計有5個通道,也就是通過5種顏色的眼鏡看地球,而“風雲四號”A可以通過14種顏色的眼鏡看地球,如此一來,地球大氣的物理性質更難逃脫它的“法眼”。

先進的靜止軌道輻射成像儀儀器圖。

此外,它還配有大氣“CT機”——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專門用於探測三維大氣垂直結構的遙感儀器,它利用大氣和地球表麵的輻射性質,在空間遙感地球溫度、濕度及成分的垂直分布,實現大範圍、快速、連續和長期的氣象測量。

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儀器圖。

強對流“示蹤器”——閃電成像儀,閃電成像儀可對我國及周邊區域閃電每秒拍攝500張照片,準確記錄閃電的頻次和強度。從太空中觀測閃電,尤其是靜止軌道上觀測閃電,具有24小時不間斷、覆蓋範圍大、實時性好等優點,是世界上有研製能力國家優先采用的閃電探測方式。“風雲四號”A搭載的閃電成像儀也是我國首台星載閃電觀測儀器。

閃電成像儀儀器圖。

下麵是“風雲四號”A衛星澳大利亞西部雷暴過程閃電監測動畫,真的是什麼都逃不過它的“眼睛”。

第四大“利器”——空間天氣儀器包,包括高能粒子探測器、磁通門磁強計、衛星輻照計量儀與充電電位測量儀。它具備監測太陽活動和空間環境的能力,探測通道數量、探測精度顯著提高,將進一步增強我國空間天氣監測能力。

空間環境監測儀器中包含有高能粒子探測器、磁強計和空間天氣效應探測器。

從發射到現在,“風雲四號”A一直處於在軌測試期間,也就是不斷調試它攜帶的儀器,確保觀測的準確性。在軌測試的這幾個月裏,沙塵、暴雨、台風等幾類災害性天氣輪番登場,幾乎每次重大天氣過程它都沒有錯過。

2017年2月27日,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獲取的圖像在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節目中正式使用。來,聽宋老師說天氣。

下圖為5月份風雲四號對北方地區的沙塵動態監測

以及今年在西北太平洋生成的台風,風雲四號都進行了連續、實時地監測,包括:2號台風“苗柏”、8號台風“桑卡”、9號台風“納沙”、10號台風“海棠”、13號台風“天鴿”、16號台風“瑪娃”。

13號台風“天鴿”

16號台風“瑪娃”

怎麼樣,風雲四號A星的本領夠強大吧?

好了,了解了風雲四號,我們再回到開始的話題,說說微信啟動頁麵更換這件事吧。

為了慶祝“風雲四號”取得的巨大突破,9月25日17點起至9月28日17點,用戶在啟動微信時,可以欣賞到由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從太空拍攝的衛星圖片。

更換後的啟動頁麵,為風雲四號拍攝的成像圖。背景中的地球圖片由非洲大陸上空視角,變為中國所在的東半球上空視角。

你無數次啟動微信,但可能從沒有仔細研究過的這張圖,哈哈。

下圖中地球的從非洲大陸上空視角拍攝的,畫麵中心點在南半球,可以看到地球最南端的南極大陸。

過去6年微信啟動畫麵所用的圖片是1972年12月7日由阿波羅17號宇航員所拍攝的著名地球照片。名為“藍色彈珠(The Blue Marble)”。當時飛船正運行至距離地球29000公裏之處,宇航員用一台80毫米鏡頭的哈蘇照相機拍下了這張完整的地球照片,拍攝時飛船正背向太陽,此時對於身在飛船上的宇航員來說,地球的大小就像小孩子玩耍的彈珠一樣,因而命此名。

報道要小心、要認真啊,出了偏差誰負責?哈哈。

由於位置特殊,從他們的角度看,地球是倒著的,所以宇航員們當時拍下的原圖是這樣的。

後來整理圖片的時候,為了方便觀看,就倒過來了。它還獲得了官方的編號:AS17-148-22727。

NASA在公布這幅圖後,可以說是大受歡迎。

除了微信選用這張圖做啟動頁麵的素材。2016年3月,這幅圖出現在江蘇學業水平測試(必修)科目考試(俗稱“小高考”)地理科目的考試題目中。題目給的是微信登錄圖,要求考生從圖中赤道附近雲係的分布位置及M地所處的緯度位置,推測該圖的拍攝時間及M地所處的風帶最有可能是什麼。

A.6月份東南信風帶

B.6月份盛行西風帶

C.12月份東南信風帶

D.12月份盛行西風帶

正確答案:D

很多考生天天玩微信,但是並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但是,不知道背後的故事同樣能做對題,當然,前提是你熟練掌握相關地理知識並熟練聯想運用。

微信啟動頁背後的故事

關於選用這張照片作為素材的原因,微信團隊透露稱:“非洲大陸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地,我們將非洲上空的雲圖作為啟動頁的背景圖,也希望將‘起源’之意賦予啟動頁麵。因為人類的出現,才有了溝通的存在和意義

而此次展示‘風雲四號’拍攝畫麵,也是寓意從‘人類起源’到‘華夏文明’的曆史發展,旨在向億萬微信用戶展示華夏大地的河山風貌。

最近幾天微信登錄界麵使用的這張雲圖,拍攝於2017年6月7日13時。雲圖反映出該時刻我國北方及東部沿海受鋒麵氣旋雲係影響,出現降水天氣,我國南方的一條西南東北走向的切變線雲係也帶來了持續降水天氣,赤道北側的熱帶地區對流活躍,孟加拉灣及西太平洋有多個發展旺盛的對流雲團。

你,看到了嗎?

目前呢,風雲四號A星的雲圖還沒有全部向公眾開放,有望在今年年底具備業務運行和實時服務能力,它的數據將實現全球共享。到時候,我們就能在網上查閱瀏覽風雲四號A星的雲圖了。公眾瀏覽風雲衛星圖像最簡潔的渠道是訪問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數據服務網相關的APP也在開發之中。總的來說,風雲四號衛星的數據資料對國內社會公眾是免費公開的。這一天,讓我們共同期待吧!

微信啟動頁麵換了,很新鮮。很可惜,就用4天,28號傍晚(9月25日17時-9月28日17時)可能就換回去了。

4天後為啥還要換回去?

相信大家都有這個疑問,換成我們國家的氣象衛星拍攝的雲圖挺好啊,為什麼還要換回去呢?對此,微信團隊含煳其辭,沒有過多解釋,隻是說微信初始啟動頁所用的“藍色彈珠”。上麵的非洲圖像寓意人類起源,代表著人類共同的搖籃。而人類能夠在地球上不斷繁衍,進化,其中很重要的一項特殊技能就是創造了自己的溝通體係。起源、溝通是微信采用它作為啟動頁麵最重要的涵義,這個會堅持不變。

這個解釋……

也算是一次嚐試吧,這次為了慶祝“風雲四號”取得的巨大突破,微信啟動頁首次“變臉”,有報道稱,騰訊將與中國氣象局開展進一步的戰略合作。

我想,以後還可以推出實時的風雲四號A星雲圖APP啊,用風雲四號實時雲圖做屏保,那將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情啊!希望這一天早日到來!

更多精彩,敬請期待!沒看到的趕快更新一下版本或者重啟一下吧,哈哈。

圖片來源:NASA,中國氣象局,央視截圖。

最後更新:2017-10-08 10:36:23

  上一篇:go 微信啟動頁“變臉”了,換中國的!
  下一篇:go 露天演唱會,微信點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