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
小米MIX
央媽真的扼住了實際利率的“咽喉”?
投資者在為全球經濟蓬勃發展和各國央行承諾隻會逐步收緊貨幣政策而感到欣慰的同時,需警惕來年的一個風險,那就是長期利率不受政策控製。
盡管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美聯儲)今年三次上調短期利率,同時其他一些央行釋放出超寬鬆貨幣政策時代或接近尾聲的信號,但到目前為止長期利率仍保持低位。
在央行對長期借款成本(以政府債券收益率衡量)的實際控製能力這一問題上,經濟學家們看法不一。因此,長期利率可能停止追隨短期利率走勢。如果長期利率突然上升,可能給屢創新高的股市潑上一盆冷水。
長期收益率(尤其是扣除了通脹因素後的實際收益率)一直處於低位已促使資金流入高風險資產,因為投資者持有更安全債券幾乎難以獲得收益。
比如,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 Inc。, BLK)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實際利率維持低位一直是2017年全球基礎設施債務和投資級公司債回報率的主要驅動因素。分析人士稱,低實際利率同樣會提振黃金價格和房地產走勢,這些資產盡管無法帶來利息收益,但在通脹上升時可以保值。
Rothschild Wealth Management全球投資策略師Kevin Gardiner表示,令投資者感到頭疼的問題是,實際利率是否會起作用很難預測,因為沒有人確切知道利率由哪些因素決定。
實際利率的走勢通常與央行政策步調一致,但也不總是亦步亦趨。在20世紀70年代,雖然美聯儲和其他主要央行上調了名義利率,但惡性通脹推動實際利率下跌。
10年期通脹掛鉤美國國債收益率目前在0.5%附近。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該債券收益率徘徊在2%附近。2013年,在美聯儲推出規模空前的貨幣刺激措施後,該債券收益率觸及-0.87%的紀錄低點。

目前看來,最近的情況讓許多分析人士和投資者確信決策者們牢牢控製了實際利率。
Royal London Asset Management政府債券業務主管Paul Rayner稱,他們超配了全球指數債券;在做了大量分析後,他們發現政府債券收益率的最大驅動因素仍是央行活動,就連通脹掛鉤債券也是如此。
經濟理論認為央行隻能在最初階段影響利率,因為人們最終會看清央行行動的實質。因此,除非決策者們製定能夠反映長期經濟趨勢的政策,否則,他們接下來麵臨的不是通脹就是通縮。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美聯儲主席耶倫(Janet Yellen)和英國央行行長馬克。卡尼(Mark Carney)最近幾年維持低利率政策的合理性。
按照這個觀點,目前利率如此之低是因為人們儲蓄過多,這些儲蓄資金可被用來出借或投資,大量的閑錢供應拉低了借貸成本。
一些基金經理和分析人士現在警告稱,不論央行是否維持寬鬆政策,實際利率維持低位的趨勢都將發生轉變。通過統計年齡在35歲至64歲之間的人口所占比例(人們通常在這個年齡段儲蓄最多),市場研究公司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預測,隨著人們退休並花費他們的生活儲蓄金,實際利率將很快上升,侵蝕股市中的獲利。
龍洲經訊分析師Will Denyer表示,這可能在明天或10年後發生,但他不會指望後者。
摩根資產管理(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認為,老齡化已經開始推動利率走高,意味著10年期通脹掛鉤美國國債收益率在未來10年將上升0.75個百分點。
其他投資者則有不同的擔憂,他們害怕即使央行試圖收緊政策,收益率仍會保持在低位,因為他們擔心經濟衰退可能即將到來。今年美聯儲已三次上調短期利率,而包括名義債券和通脹掛鉤債券在內的長期國債收益率維持不變或下降,讓人們想起2005年時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遇到的類似問題。
實際上,收益率曲線(即美國短期國債和長期國債的收益率之差)目前處於2007年以來最平坦的水平,很多投資者強調說,在過去,這種現象往往是美國經濟放緩的先行表征。
BlueBay Asset Management信貸策略主管David Riley表示,除非有非常確鑿的證據證明這是個錯誤信號,否則他認為市場將緊張不安。他現在對於投資已經更加謹慎。
不過,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簡稱BIS)認為,投資者可能過度解讀了收益率釋放出的經濟信號。BIS近期對18個國家自1870年起的狀況進行了研究,並未發現利率和諸如人口結構、生產率等因素之間存在明確的關聯,起作用的主要還是央行政策。
這是否意味著投資者可以因為利率不會對他們產生影響而高枕無憂?
BIS貨幣和經濟部門負責人Claudio Borio認為,不能過早下結論,因為央行官員仍有可能為抑製市場樂觀情緒而加息。分析人士稱,加拿大、瑞典、挪威和泰國央行目前正是采取這個思路。
Borio稱,央行官員也可能為抑製泡沫而加息,而非把精力放在微調通脹方麵。
不過,貝萊德智庫(BlackRock Investment Institute)全球宏觀策略師Isabelle Mateosy Lago認為,投資者目前無需為此感到擔憂。
她稱,盡管論調是朝這個方向走,但她認為央行官員應該尚未形成明確觀點。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12-27 15:5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