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手机大全
国产手机“抄袭”iPhone,到底是上瘾了还是到头了?
苹果发布一款新机,总能引发一众国产手机厂商研究借鉴。也不是说完全抄袭,而是在某些布局地方的做法很容易就让我们看到苹果设计(包括外观、UI)的影子,比如注塑天线、双面玻璃、UI图标等等。不知道十周年的新机iPhone8问世后,又会有多少厂商会把它作为一个参照物。但愿那个竖着的、奇怪无比的双摄像头,不要被拿来大做文章。
以之前的情况,苹果一旦发布新机型,模仿者们在设计上可谓趋之若鹜,先后出现过谷蜂、尼采、大可乐等品牌,甚至有出货量位居前列的联想、vivo牵涉其中。拿iPhone 6为例,上述品牌的某款机型与iPhone 6存在高达80%-90%的相似度,甚至有几款除了商标不同之外,与iPhone 6可以说连细节都一样,包括本可以收进去的摄像头,也为了逼真还原而故意凸起。
其实,小编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些国产手机宁愿冒着被人鄙夷,拉低品牌形象的风险,光明正大去模仿苹果呢?小编认为,答案不外乎这么几个:一是某些手机厂商为了解决生存问题。由于受限于技术研发、上游产业链、资金等因素,这些厂商要在强手如林的市场夹缝中求生存下来,外观模仿可是一种省力、保险的捷径,遗憾的是谷蜂、尼采、大可乐等假苹果们生不逢时,诞生于消费升级时代,消费者对产品赋予使用者的身份和象征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同价位市面上也有更多大牌选择,它们注定只能是手机市场中的过客。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将苹果的时尚设计吸收后,“分享”给更多人从而更好赢利。这类厂商正是发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把苹果的精华部分引入自家手机,在四五线城市,甚至乡镇,往往只需费更少的功夫就可以卖出去很多,何乐而不为?这些厂商充当了“中转站”的作用,就好像流行音乐早期时候的港台地区,好的流行音乐,发起于欧美、日韩,港台地区将它们引入、翻译或者改良,销往大陆地区就可以大红特好。而大陆人还以为是港台创作的呢,这就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当然,也不排除这是领导意志的直接体现。从目前国内公司的产品研发模式来看,不少公司的设计师只是做命题作业,设计师处于整个流程的下游。信息由用户反馈过来,要经过产品经理和其他领导的反复讨论,最终领导拍板后,才能被设计师收到。如此一来,设计师执行的只是上级领导的意志,极易被领导引导去模仿大品牌。
最后更新:2017-08-24 23:5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