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910 返回首页    go 手机大全


从“铁匠铺”起家的浙商教父鲁冠球病逝,马云等大佬撰文悼念

与病魔抗争两年多后,10月25日,浙江万向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鲁冠球逝世,享年72岁。10月30日,鲁冠球追悼会在万向集团公司举行。

农民出身,小学文化,这位操一口浓重萧山乡音、有和蔼招牌笑容的老人,驰骋商场48载。从“铁匠铺”起家,他走出田野走向世界,缔造了一个横跨汽车、能源、房地产等多个产业、营收破千亿的商业帝国。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他被称为商界“常青树”、民营企业“不倒翁”,更被浙商群体视为“教父”。

鲁冠球曾说,成功没有规律,“别人每周工作5天,你就一年365天都不休息,尽心、尽责、尽力去做,一定能成功。”

如今,这位始终有危机感、从不言退休的商场“战士”,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

不休的“战士”:一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

10月30日,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宁围镇的万向集团总部被层层叠叠的白色花圈包围,数百名万向员工、政商名流涌入这里,向“鲁主席”做最后的告别。

当天上午,鲁冠球追悼会在万向集团多功能厅举行,鲁冠球曾无数次在这里讲话,为员工描绘企业发展的蓝图。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又回到了起点——事实上,从1969年在这里创办万向集团前身“宁围人民公社农机修理厂”起,鲁冠球就从未离开过。

“就是不进城”的鲁冠球。

1990年,他曾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眼前的农田,对前来采访的新华社记者说:“我就是不进城,我要在这里建一个工业城!”

2017年10月25日,鲁冠球在位于宁围镇童家塘的老宅中辞世。他的儿子、万向集团CEO鲁伟鼎说,落叶归根,这是父亲生前的嘱托——病情严重后,鲁冠球一度赴美医治,心态积极。但当被医生告之来日无多时,他执意要回国、回家,“我不能在美国没”。

鲁伟鼎说,今年7月,他去美国探望父亲时,鲁冠球曾宽慰他,“人家每天工作八九个小时,我要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我自己的一天,快抵得上别人的两天了。如果说你要问我(这一辈子)够不够,我够了。”

鲁冠球去世的消息让他生前的商界好友倍感突然。浙商代表人物之一、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撰文,“我非常震惊和悲痛。因为老鲁才72岁,其实还很年轻。”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写道,“我们浙商对鲁老最好的思念,最永久的纪念,就是把他身上的勇气、视野、格局,把他身上的企业家精神传承下去。”

“真的太过意外”,鲁冠球的忘年交、财经作家吴晓波说,“我曾问他,打算什么时候退休,而他告诉我:战士的终点,就是坟墓。”

万向集团的官网页面已是一片黑白。南都记者看到,在其开设的“网上吊唁厅”中,已有近6万人“点亮”蜡烛以示哀悼。一位吊唁者留言,“浙商开创一个时代,鲁老开创了一代浙商!”

农民的儿子:为乡镇企业和农民利益持续发声

“从田野走向世界的中国农民的儿子”,这是万向集团官网对鲁冠球的描述。

1945年,鲁冠球出生于钱塘江边的一个乡村。少年时,他的理想是当车床工,以养活家人。15岁时,他从初中辍学,到浙江萧山县铁业社当打铁学徒。3年后,因人员精简被辞退。

回乡后,不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鲁冠球,修过自行车,后来又筹集3000元办了个米面加工厂。在那个时代,做生意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他不敢明着办厂,东躲西藏,但仍多次被发现,反复被“处理”,几近倾家荡产。

1969年,国家批准每个人民公社可以开办一家农机厂。24岁的鲁冠球瞅准机会,变卖祖屋,带领6名农民集资4000元,创办“宁围公社农机修理厂”,他任厂长。

鲁冠球带领6名农民集资4000元创办的宁围公社农机修理厂。

48年来,他以“奋斗十年添个零”、年均25.89%的增长业绩,把这间曾用收购的废旧钢材等作原料,生产船钉、铁耙、犁刀的“铁匠铺”,经营成为拥有4万名员工,营收超千亿、利润过百亿的现代化跨国企业集团。

2016年胡润富豪榜,鲁冠球家族以550亿元排在汽车富豪榜榜首。

尽管如此,鲁冠球一直以农民自居,始终关注农民群体,为农民发声。他曾叹息,“农民依然是社会的最底层,为农民讲话的人太少了。”因此,在担任党的第十三大、十四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时,他都会围绕乡镇企业和农民利益提交建议议案。

鲁冠球辞世后,吴晓波忆及与其交往时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许多农民工被辞退,他为此写了一篇文章。“没想到这位老大哥(鲁冠球)还特地打电话给我,我从他的语调中听出激动:晓波,谢谢你替我们农民讲了一句话。”

商界不倒翁:“要赚钱但不做钱的奴隶”

“回想我们这代人的创业梦,从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东躲西藏,到在计划经济夹缝中‘野蛮生长’,再到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以及全球化中无知无畏闯天下,可以说是跌宕起伏。”这是鲁冠球生前对自己创业历程的总结。

鲁冠球敢想敢干,善于把握时代脉搏,并让自己的创业“鼓点”与之同频共振。过去的近半个世纪,任岁月更迭,鲁冠球及他缔造的万向帝国始终屹立潮头不倒。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时,鲁冠球的小工厂已有400人,年产值300余万元。他敏锐地嗅出汽车产业发展商机,调整战略,专攻汽车零部件万向节,并将工厂更名为“宁围公社万向节厂”。

鲁冠球商业嗅觉敏锐,很早就嗅出汽车产业发展商机,调整战略专攻万向节生产。

鲁冠球创造了许多个第一:1983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口号,肯定了非国营企业家存在的合理性。他抓住机会,成为萧山县承包企业的第一人;1984年,拥有世界上最多万向节专利的美国舍勒公司代表在广交会上相中万向,并在此后签下3万套订单,万向产品首次走出国门;1988年,他以1500万元向宁围镇政府买断万向节厂股权,使万向成为当时还颇受争议的民营企业;1992年,浙江万向集团公司成立;两年后,“万向钱潮”股票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2001年,他一举收购了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L,开创中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

1991年,鲁冠球登上美国《新闻周刊》封面,成为继邓小平之后,第二个登上该杂志封面的中国人。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他还赢得《华尔街日报》以“国家英雄式人物”为定义的赞誉。

鲁冠球是继邓小平之后,第二个登上登上美国《新闻周刊》封面的中国人。

马云追忆鲁冠球时说,“如果说鲁老身上最鲜明的东西是什么,我想就是他骨子里那种与生俱来的企业家精神。当年很多人都在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鲁老不一样,他说‘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死死抓住这个篮子’;浙江遍地老板,富了一批人,价值取向发生重大分歧时,鲁老又站出来说,企业家不能‘满了口袋,空了脑袋’。他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洞见和气度,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鲁冠球一直认为,自己不是商人,而是企业家。“企业家要赚钱,但不做钱的奴隶。企业家注定是要创造、奉献、牺牲的。”他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说,“真正的企业家都是奉献,都是在为社会工作。如果为自己在工作,不是真正的企业家。”

今年1月,万向集团召开总结表彰会,鲁冠球讲话时再次强调了诚信与责任。他说,“言不信者,行不果。有诚信,万向才有今天,失去诚信就是失去未来。过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美德,现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必须。企业承担了责任,社会才需要你,所以,坚守社会责任,就是坚守企业的生命。”

造车筑梦人:去年圆梦新能源汽车

在鲁冠球的追悼会上,其子鲁伟鼎说:“父亲临终前还嘱托我要把公司照顾好,特别是新能源汽车。”

1979年,《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国民经济要发展,交通运输是关键》让鲁冠球敏锐地判断,中国将大力发展汽车业。汽车做不了,他决定集中力量生产一个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已经在做的产品:汽车传动轴与驱动轴的连接器。

鲁冠球曾说:“很想做大事,但是实力不够,只能从小事做起。”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整车,并且是新能源汽车,一直是他心心念念的“大事”。

上世纪90年代,有记者采访鲁冠球,发现他家老宅里,贴着一幅丰田汽车的图片。鲁冠球说,看到这张图就会刺激他,“为什么到处跑的不能是中国车?”

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提及造车梦,“做梦都想,但实力还不够。等条件好了,一定做汽车。我这一代做不了,儿子也要做汽车。”

为实现这个梦想,鲁冠球一直循序渐进,稳扎稳打。除了坚守汽车零部件制造的核心业务,早在1999年就成立电动汽车项目组,定下了“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的发展路线。随后几年,万向逐步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等,并研制出电动轿车、电动公交车。

鲁冠球和他的卡玛车团队。

令人欣慰的是,他在离世前终圆梦。去年12月15日,万向集团“年产50000辆增程式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正式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国内第6家成功拿到独立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

今年1月,万向集团召开总结表彰会,鲁冠球说,万向做汽车零部件48年,持之以恒,这是对汽车业的自信,更是对企业诚信的坚持,“2002年我承诺要为杭州人民造纯电动汽车,为了这个承诺,我们天天在烧钱,坚持下来了,新能源客车、乘用车、凯莱车、卡玛车,国内国外接力奋斗,我们的初心、努力和效果达成完美一致,这是对企业诚信最生动的坚持。”

终身学习者:去世前还在学习中央文件

临终前一个月,鲁冠球还在学习中央文件——9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身体稍有好转的鲁冠球研读后,专门撰文《时代契机,我们没有理由错过》。

尽管只有小学文化,但鲁冠球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学习的习惯。1995年,他在接受《今日浙江》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自己的两大缺点是,知识不够、时间不够。所以,“别人每周工作5天,你就一年365天都不休息,尽心、尽责、尽力去做,一定能成功。”

驰骋商场48年的鲁冠球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永远有危机感。

吴晓波曾透露,在鲁冠球的床头柜里,有画满了条线圆点的《资本论》,有松下幸之助传记,有最新版本的经济专着;每天再忙,他也要抽出一两个小时读书、做笔记。“他有一位秘书,每天专门为他准备剪报和资料。他也时不时打电话给我,与我这个后辈讨论国内的经济形势、国际的环境变化”。

鲁冠球生前接受采访时,曾介绍自己的日程安排:每天早上5点10分起床,6点50分去公司,18点45分回家吃饭,19点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20点处理没有处理完的文件,21点左右开始看书看报看资料,大约22点30分感到疲倦时,冲个澡再继续学习,零点上床睡觉。

屹立商界近半世纪,但鲁冠球一直有强烈的危机感。他曾说,“我晚上做梦,梦见企业破产,一下从床上跳起来。你没有这个紧迫感是不行的。”

他还喜欢总结企业失败案例。每当一个知名企业出现大起大落,鲁冠球就让下属找来该企业的所有资料,认真研究,将高层召集到自己不足15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和大家一起分析这个企业为什么会倒掉,总结经验教训。

鲁伟鼎在悼词中这样评价父亲:“面对最大困难时,他最乐观;面对最多风光时,他最谨慎。”

出品: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统筹:南都人物新闻工作室

采写:南都记者刘苗综合报道

最后更新:2017-11-01 12:26:11

  上一篇:go 马云亮出了天猫双十一宣传的王炸!
  下一篇:go 胡润发布IT企业家榜:马化腾力压马云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