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14 返回首页    go 手机大全


天籁之音——呼麦

亮丽内蒙古融媒体编辑部:

时而号角齐鸣,时而风吹草动,时而牛羊欢叫,仿佛身临辽阔的大草原……这就是神奇的呼麦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指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声乐专家形容这种唱法是“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呼麦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与蒙古族长调、马头琴并列为蒙古族最典型的三大文化表现形式,是蒙古族历经时间浸润的优秀文化遗产。2009年10月1日,中国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QQ音乐

呼麦

阿木尔达拉

古老而神奇

呼麦是一种古老的唱歌方法。据考证,呼麦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匈奴时期,至迟在蒙古族形成前后就已经产生。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虔诚模仿大自然的声音,他们认为,这是与自然、宇宙有效沟通、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由此人体发声器官的某些潜质得到开发,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动物的声音时可以发出“和声”,即呼麦的雏形。

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及呼和浩特市等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以及蒙古、俄罗斯图瓦地区也能听到这种歌唱方式。

呼麦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别丰富。大体说来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之类;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此类曲目并不多。

呼麦的内涵颇为独特,代表着古代人民的智慧与艺术的创造。在上千年的时间里,附着并沉淀了游牧民族的诗意。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有一首歌叫《天上的风》,歌词大意是:天上的风啊永远不会停,世间的人啊生命难久存,谁也没喝过长生的甘泉,珍惜此生让我们去努力吧!在《追忆乌拉塔河》中,歌者就像一尊古老的雕塑,伫立在川流不息的河水中,诉说着对远方亲人的追思。这些古老的蒙古族民歌,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交融,互相作用、渗透,会带给你对历史的怀念,对现实的思索。歌中蕴含的哲理能使人们的心灵得到纯化,升华,让浮躁的现代人心静,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或如瀑布怒吼,或如苍鹰飞鸣。蒙古人形象地称呼麦为“人声马头琴”,在很多歌曲里呼麦和马头琴此呼彼应,当呼麦的高音区和马头琴漫长忧伤的旋律交织在一起,人体好像在和土地、空气共鸣,整个空间都飘着泛音,像是一个很自然和声。用心聆听它的旋律和韵味,会让你融入到大自然的美境中,领会那里的空间,那里的色彩,还有那份鲜明的草原上独有的风韵。

保护与传承

随着草原自然生态、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草原的文化生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曾经风靡整个蒙古族居住区的呼麦艺术,近几十年来,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几十年前,在锡林郭勒等地的草原,随便到哪一个苏木、嘎查,都可以找到在当地有影响的呼麦歌手。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大部分蒙古族居住区,却已经难觅它的踪迹了,能够担负起呼麦传承人重任的歌手少之又少,呼麦在内蒙古草原一度失传。挽救和发掘这一原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为了让呼麦艺术重新回到内蒙古草原的怀抱,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内蒙古艺术界有志之士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途径学习呼麦艺术。而呼麦真正在内蒙古草原“重见天日”是在2006年。这一年,蒙古族呼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破天荒新增了原生态组别,当时安达组合凭借呼麦演唱取得了全国第三的好成绩。此后,呼麦这一音乐化石开始“复活”,并日渐显现出无穷的魅力,包括昂沁组合、奈热组合、扎木契组合、蒙古利亚女子组合不断活跃在世界呼麦的舞台上,并屡获大奖,学习呼麦的热情在内蒙古草原不断高涨。2009年,自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内蒙古几乎每年都要举办一两次呼麦培训班,以此推动呼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内歌唱选秀节目涌现出包括呼麦小黑、斯琴等演唱呼麦的歌手,普通的观众开始逐渐了解到呼麦。

一时间,人们对呼麦这一神奇而古老的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内蒙古当地也掀起了学习呼麦的热潮,呼麦这一民间音乐活化石开始“重生”,并日渐显现出无穷的魅力。

随着人们对这一艺术形式认识的加强,其他呼麦流传国也将对呼麦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提上日程。如:蒙古国已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宝”;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则视“呼麦”为“民族魂”;两国均已把“呼麦”艺术发掘、研究列入国家艺术重点学科,并引入蒙古族声乐教学体系之中。

我国中央音乐学院也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家艺术学科重点课题——《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部分,并由原院党委书记、世界民族音乐学专家陈自明教授亲自牵头主持研究。并且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已经于2010年成立了呼麦专业,第一届学生已经步入社会,为呼麦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专业院团输送了人才。未来,还应该把呼麦向更多的蒙古族学校推广,尽快完善传承机制,重视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发和传承呼麦艺术,让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学习,避免拜师学艺的弊端。

创新与发展

随着呼麦艺术的不断发展,表现形式趋于多样化,使得呼麦逐渐融合到打击乐、爵士乐等不同的音乐类型当中。世界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强调:创新,是传统民族音乐的生命,固守老祖宗留下的遗产不思变革,最终只能使民族音乐成为音乐博物馆的收藏品。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男低音歌唱家、着名呼麦演唱家胡格吉勒图认为,在竭力保留原生态呼麦的同时,呼麦也可以借助蓝调、摇滚等形式,在古老的呼麦中融入现代元素,如图瓦就有“摇滚呼麦”,又如腾格尔的草原歌曲,也有长调、呼麦等蒙古族唱法的影子。事实上,流行元素和民族元素的适当融合,对于呼麦的传承十分有益,只有年轻人喜欢才有助于推广,让呼麦艺术普及化、国际化。

内蒙古呼麦协会每年都要定期组织呼麦培训班、呼麦大赛等,还设立了金鹰呼麦网,很多呼麦爱好者注册了会员,不但可以在网站上和老师进行交流,还能够了解更多的呼麦信息。

由于非物质文化是一种活态文化,与社会同步发展,我们在重新唤醒这些“记忆”的同时,要赋予它们时代的新细胞,才能真正将“非遗”传承和发扬,真正领会寄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宝贵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因而,创新是保护“非遗”的重要出路。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有融合现代元素,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生产需要以及喜爱和参与,才能使之焕发新时代的艺术生命力。

如今,呼麦艺术不仅轰动国际乐坛,同时也引起世界各国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艺术学等领域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普遍关注,更为民族音乐学家、声乐界专家学者高度重视。中国蒙古族呼麦艺术正带着草原文化独特的魅力,散发出勃勃生机。

最后更新:2017-10-08 04:49:35

  上一篇:go 行情:宝骏730为什么在苏州卖得这么好 居然要排队
  下一篇:go 国产SUV,比亚迪宋3000公里用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