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
手機大全
iPhone X讓你曬了多少自拍 別人就有多少鑰匙?一文告訴你人臉識別是否安全
不知道你是否察覺,也不管你願不願意,中國仿佛在一夜之間進入了一個“看臉時代”。
多所高校在9月入學季嚐試了刷臉注冊,肯德基有餐廳上線了刷臉支付;“京東之家”有門店實現了“人即錢包”;甚至有公廁用上了人臉識別廁紙機,靠臉取紙巾;更別說銀行的刷臉轉賬了。
還有尋親、登機、追蹤罪犯、識別老賴等,各式各樣的人臉識別創新應用場景,正在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就這樣,我們與生俱來的麵容,一不小心就被用作門禁卡、銀行卡、名片、身份證,不管你同意不同意。
人臉識別進入更多生活場景
9月3日上午,在北師大主樓廣場的大屏幕前,北京女孩徐露拉著父母來了一張合照,攝像頭拍下照片,與數據庫對比後,即完成新生注冊,前後不過兩秒。同時,合影已通過微信公眾號發送到徐露的手機上,印有姓名、班級、學號、院係以及“2017年9月3日北京師範大學新生報到留念”字樣的照片現場被打印出來,新奇流暢的體驗讓徐露全家大唿“好玩兒”。
在杭州萬象城的肯德基KPRO餐廳,市民“看臉吃飯”:在自助點餐機上選好餐,選擇“支付寶刷臉付”,進行人臉識別,1-2秒後,再輸入與賬號綁定的手機號,確認後即可支付,支付過程不到10秒。
南寧、合肥的部分公廁用上了人臉識別廁所機,限製每人9分鍾內隻能取一次70厘米的廁紙。
當然,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蘋果發布會上演示的iPhoneX Face ID解鎖,僅需一秒完成——雖然第一次測試時失敗了。
暫時體驗不到這些新奇好玩應用的人也不用沮喪,打開你的手機支付寶APP,在“安全設置”裏開通“刷臉”登錄功能選項,以後就可以用手機的前置攝像頭隨時刷臉登錄。
從便捷性來說,人臉識別確實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見麻煩。譬如,現在密碼一大堆,搞混或者忘記時有發生;身份證、護照、駕駛證等丟失、被盜也是大家擔心的事,生物識別技術就解決這些問題;老人視力不好,也容易健忘,使用刷臉認證就方便多了。
人臉識別技術意味著人機交互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可以脫離設備的束縛,靠人本身就能完成。即便你手機沒電了,一樣能進行支付。
明年我國人臉識別市場或迎來飛躍
在人臉識別全國遍地開花的背後,是人工智能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所重視,人臉識別作為其中一個子類,也得到了各國政府的積極扶持和應用推廣。隨著技術的不斷深化,人臉識別已逐漸超過指紋識別的利用水平。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所的數據,2009年-2016年,全球生物識別市場規模由34.22億美元上升至127.13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31.50%。其中,人臉識別占比由2009年的11.4%增長到2016年的20.87%,占比持續增高。
我國人臉識別相對於全球發展相對落後,2016年我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約為123.74億元,預測2018年市場規模將超過400億元,迎來飛躍性發展。
和國外的人臉識別技術多應用於安防領域不同的是,在我國,這種技術主要應用於企業的考勤門禁、物業小區等的安全防護和金融領域的人臉識別開戶認證等,其中金融領域的應用占比高達20%。
首家啟用手機銀行人臉識別的外資銀行匯豐中國副行長李峰日前對媒體表示:“從全球看,內地消費者對新技術的接納態度最為積極樂觀。以人臉識別為例,匯豐最新關於科技信任度的調查發現,近半數的內地受訪者認為該技術將會為生活帶來便利,高出全球平均水平16個百分點。”
用照片也能解鎖,人臉識別安全性存疑
從微軟Win10係統,到最新款蘋果手機,現在連向來安全第一的金融業都試水人臉識別,這真的是一項更安全的技術嗎?
就在上周,有國外用戶做了一個測試,用一台顯示自己照片的手機嚐試解鎖自己的三星Note8,成功。隨後,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了Galaxy S8上。
不過,三星在Galaxy S8的官方宣傳頁上提示:臉部識別的安全性會比圖形、密碼以及 PIN 碼的安全性要低。
較早介入人臉識別技術的平安科技人士沒有正麵回應這個問題,他說,“人臉識別隻是一種高精度的辨識技術,目前在一些專業度高的行業裏,還不能完全取而代之,比如精算師之類的崗位。人臉識別是一種輔助技術,目前還在陸續完善中。”
螞蟻金服人士同樣沒有直接回應,隻是強調說,支付寶兩年前已經上線刷臉登錄,卻用了兩年時間才讓刷臉支付落地,就是為了讓技術達到金融級的準確度和安全性。他表示,目前國內外不少公司都進行過特定場景下的刷臉支付內測,但至今都未正式開放,也未投入商用。
另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實際上支付寶的刷臉支付技術對雙胞胎的識別率還不是很高(後期會加入眼紋識別),目前支付寶的做法是在點餐機上配備3D紅外深度攝像頭,在進行人臉識別前,會通過軟硬件結合的方法進行活體檢測,判斷采集到的人臉是否是照片、視頻或者軟件模擬生成的。
至於蘋果Face ID技術,據記者了解,雖然增加了眼部識別和紅外信息,但並沒有與身份證信息對比,並非實人認證,用於金融支付的話,安全性存在疑問。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一位專家告訴記者,認證技術的應用場景不同,安全程度並不相同。在他看來,人臉識別技術適用於安防環境,不代表適用於大規模線上身份認證。“火車站等線下身份核驗場景屬於可控環境下的‘他證’,即由他人或設備在一定的安全環境下驗證乘客身份,被驗證方很難在這種環境下實施攻擊,使用人臉識別的安全性能夠接受。而網上身份認證屬於‘自證’,是通過不可控的用戶終端、環境采集生物特征信息,受重放攻擊的風險很大,容易被欺騙,315晚會上就有過現場演示。”
人臉識別前是否要“授權”?
道德和隱私問題不可忽視
這位公安部專家還表示,他反對在網上進行人臉識別驗證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存在泄露用戶個人信息的風險,“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規定的‘公民個人信息’,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的各種信息。由於人臉信息是可以識別個人的生物特征信息,因此在網上采集、傳輸和存儲人臉信息需要綜合考慮其風險。”
“從國家安全層麵考慮,如果人口生物特征數據在網上大規模使用,由於互聯網信息安全是公認技術難題,在數據的采集、傳輸、存儲過程中一旦出現信息安全問題,導致數據大量泄露,其損失難以估量,美國、印度已經出現過一些生物特征數據泄露導致信息安全事件,需要認真對待。”
事實上,早在2015年人臉識別技術起飛階段,當時業界還有過關於“識別”之前是否應取得人臉主人授權的大討論,之後卻不了了之。
除了個人信息泄露風險外,人臉識別要被普遍接受,還有不少其他疑問有待解決。
比方說,有北師大的同學就反映,雖然學校宿舍已經全部裝上人臉識別係統,但身邊的同學還是選擇刷卡進門,幾乎沒人用人臉識別機器。同樣的,支付寶2015年起已經開放刷臉登錄功能,卻沒有形成使用習慣,人們還是更喜歡指紋認證+數字密碼的方式。
還有,人臉識別廁紙機9分鍾內隻能拿70厘米廁紙,有真“急”的人怎麼辦?闖紅燈的人,臉部被投射到戶外大屏幕上曝光,是否侵犯了他人隱私?……
正是基於個人隱私的考慮,國外已經有企業正在研發“反人臉識別”的技術,通過放大影響人臉檢測的幹擾因素或影響特征提取,如光照、年齡、表情、人臉姿態、遮擋程度等,而“反”的目的隻是為了“我的麵容我做主”。
新快報記者 鄭誌輝
點擊播放
GIF/868K
最後更新:2017-10-08 13: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