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46 返回首頁    go 手機大全


印度經濟增速超中國?這幾張圖表會讓你冷靜下來

  盡管在經曆了14天的馬拉鬆式東亞行之後,特朗普並沒有說清楚自己的亞太戰略到底是什麼,卻有另一個聲音不斷縈繞在耳邊:“印太”。

  這似乎也有理有據,至少從特朗普上台之後美印之間的遙相唿應可以看出端倪,更何況還有令人深刻的特朗普和莫迪的熊抱。畢竟印度被看做是繼中國之後又一個將要“醒來”的“大國”,而“超越中國”也成了印度的“小目標”。

  莫迪的“熊抱外交”讓美印關係令人遐想。

  有點猝不及防的是,印度縮小差距的第一步不是迎頭直追,而是修改統計方式。為了提高GDP增長速度,2015年初,印度政府調整了GDP統計算法,以市場價格而非要素價格作為衡量GDP增長的基準,將基準年從2004-2005年切換至2011-2012年,統計算法的改變使得GDP增長數字暴增:2014財年的GDP增長數字從原來的增長4.7%調高到了6.9%!印度政府甚至把羊糞牛糞折合成肥料計算在GDP之內(注:這真不是玩笑),真是名副其實的“牛糞GDP”。

  2016年印度的GDP達到了22564億美元,與2005年的中國22576億美元GDP幾乎完全一樣!這一切,讓無數不明就裏的印度群眾直唿:“印度經濟增速超過中國,世界第一啦”!

  經濟增長了,到底增到了哪裏呢?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就能看出來:吃的豐富了、住的房子變大了、路更寬更長了、出行更方便了……在中國,這數十年的變化莫不詮釋了這一點。

  印度經濟實際的真相如何?我們從GDP的構成: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個層麵深度剖析,來看看印度的這2萬億美元GDP的含金量到底如何、其經濟增長的速度究竟如何。

  農業

  民以食為天,如果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那麼所謂的“經濟高速增長”就是一紙空文、自欺欺人。所以先從農業入手,對比一下中印兩國的農業生產狀況。

  中國耕地麵積1.282億公頃(128.2萬平方公裏),印度耕地麵積1.6億公頃(160萬平方公裏,而且大部分是平原),僅次於美國——論耕地麵積,印度比中國還多了25%。印度的農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光熱條件充足,糧食作物一年3熟,而中國絕大多數地區糧食作物一年僅1-2熟。這樣好的農業條件簡直令人嫉妒,然而真實的農業生產狀況卻令人大跌眼鏡。

  先看幾組數據:下表為1949年、1990-2016年的中印糧食產量、人口數量、人均糧食產量:

  從上麵這個表格中可以發現極為有趣的現象:

  1。從1949年到2016年快70年了,印度的人均糧食產量居然一直沒有達到中國在解放前1949年的水平。印度人均糧食產量最高年份的2014年,其人均糧食產量也僅僅200公斤出頭,這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呢?——與最貧困的黑非洲的水平相當。這也直接說明了印度的農業生產水平極其低下。

  解放前的日子有多苦,中國人民記憶深刻,可是,GDP“高速”增長了幾十年的印度人民的人均糧食產量居然還及不上1949年的中國,這還是在耕地麵積比中國多了幾億畝的情況下。

  人均肉類、禽肉、禽蛋、水產品更是少的可憐,看2016年的數據,折算一下,也就是1個印度人平均每個月隻吃0.67斤的肉、1年隻吃1隻雞、每個月吃1條1.3斤的魚、每周吃1個雞蛋。

  然而,印度卻是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國,2016年的出口量達到了1000萬噸,同時也是最大的牛肉出口國,一半的牛肉用於出口,2016年的出口量達到了250萬噸!反觀中國,2016年的糧食進口量達到了2199萬噸,大豆的進口量更是達到了8391萬噸,加在一起超過了1億噸。

  這就是印度所謂的GDP“高速”增長幾十年的成果,增長到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食的角度)連解放前的中國都不如。

  2.1949年-2016年,中國的人口增長了1.55倍,淨增8.4億人口,人均糧食產量提高了1.14倍,淨增長237公斤;而印度的人口增長了2.66倍,淨增9.6億人口,可是人均糧食產量僅增長了10%,淨增長不到30公斤!

  3.1990年以來,印度的人口淨增了5億,但是人均糧食產量卻沒有什麼增長,一直在人均200公斤上下浮動,也就是說近30年來,印度的糧食產量增長速度已經及不上人口的增長速度了,這是很可怕的現象。

  尤其是2000年來,印度差不多每6年淨增1億人口,30年後最少淨增5億人口,總人口突破19億的可能性極大。因為隨著人口基數的增大,人口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可以預期印度的人口大爆炸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發生,所謂的“人口紅利”恐怕隻是美好願景。

  而印度的糧食產量的增長以1991-2016這26年為參照,極為不樂觀,30年後總產量能達到3.2億噸就了不得了,每天2頓飯都已經是奢侈。

  再來對比一下2005年中國vs2016年印度的農業GDP以及實際產出情況:

  2005年中國的農業GDP為2799億美元,而2016年印度的農業GDP為3046億美元,印度略高於中國。再來看看實際的產出,糧食產量中國是印度的近2倍,肉類為8倍,水產品近5倍,蔬菜近4倍,水果2倍,棉花兩國持平,油料中國的略少,印度唯一有亮點的就是糖類(因為印度的甘蔗種植麵積非常大),絕對數量上也就比中國多了1300萬噸。所以雖然2016年印度的農業GDP稍高於2005年中國的農業GDP,但是從實際產出上看,中國至少是印度的2.5-3倍,這還是在印度的耕地麵積比中國多了幾億畝的情況下。可見,要麼是中國的GDP少報了,要麼是印度的GDP摻水太多。

  工業

  工業是國家民族強大的基石,也是農業和服務業的基礎。

  1949年中國剛剛建國時,印度的工業實力是遠遠超過當時的中國的,主要工業品產量除了煤炭持平外,其他的都遠超當時的中國,粗鋼產量的差距甚至達到了8倍。那麼近70年過去了,情況又如何呢?

  印度的GDP構成比較奇葩,明明是世界上最為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但是其GDP構成卻與發達國家類似,2016年工業在印度GDP構成中僅有14.4%的份額,而且這個份額還在逐年降低,反觀同等體量時的2005年的中國,工業占GDP比重近一半。

  2005年中國的工業GDP超過1萬億美元(2016為45000億美元),而2016年印度的工業GDP僅為3200億美元,是印度的3倍多(如果同為2016年度比較,中國是印度的14倍).

  煤炭、粗鋼、水泥、有色金屬等基礎工業品的產量,2005年的中國是2016年印度的最少3倍;化肥、乙烯則是1.2倍;

  製造業中,電子類的,2016年印度產量與2005年中國相比,整體至少差了10倍以上,基本就是中日韓的廉價組裝廠,不說與2005年的中國相比,甚至連越南、泰國、墨西哥等都不如;

  相比電子類,汽車業可以說是印度工業中少有的一個亮點,2016年產量超過了400萬輛,其中乘用車近300萬輛,商用車(卡車、大巴)140萬輛,總體與2005年的中國相比少了130萬輛(2016年中國的汽車產量超過了2800萬輛);雖然與2005年的中國相比差距較小,但是乘用車的印度自主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僅為15%,可以說慘不忍睹,比2005年時的中國還不如。

  進出口方麵,印度幾十年來年年逆差,因為其根本就沒有什麼有競爭力的產品。2016年其出口總值國家排位僅僅排在第20名,和泰國水平相當。進出口總值排在第14位,稍高於新加坡。反觀2005年的中國,出口額、進出口總額均排在世界第3位,遠遠強於2016年的印度。

  最後再看看基礎設施方麵的對比,2005年的中國更是遠遠超過了2016年的印度,其中新增電力為印度的4倍、鐵路3倍,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設差距甚至達到了幾十倍。再看看存量,高速公路:2005年中國4.1萬公裏(2016年13萬公裏),2016年印度僅有1300公裏。按照這種速度,到下個世紀,也達不到2005年的中國的高速公路水準。

  所以,從工業的角度,印度GDP的含水量有多高可想而知,因為這是實打實的硬指標!

  服務業

  工業是服務業的基礎,沒有強大工業為後盾,服務業當然難以發展。

  服務業在印度GDP構成中占了主要的份額,而且其份額占比一直在增加,2016年度服務業對其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66.1%,GDP占比更是超過了70%,這個比例甚至比日本還高。

  在印度的GDP“高速”增長率中,大部分都是服務業創造的:2016年其服務業創造的GDP達到了1.6萬億美元,幾乎是2005年中國服務業GDP的2倍。

  印度把其服務業總體上劃分了四大部分:酒店及貿易服務業、金融類服務業、社會服務業以及建築業,2016財年占GDP比重分別為:25.3%、20.8%、17.1%、8.9%。

  1。從印度的劃分角度先說說建築業。2005年中國建築業GDP占比為7%左右,折合1600億美元左右,2016年印度的建築業GDP為2000億美元左右,比中國多了25%。

  在建築業中,房地產占據絕大部分份額。2016財年度印度的商品房銷售了不到30萬套,而2005年的中國卻是600多萬套,是印度的20多倍。可是2016財年印度的建築業GDP卻還比2005年的中國多了25%,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印度政府把貧民窟、馬路邊等的貧民用竹竿、塑料布搭起來的窩棚都算做了建築業的GDP。在中國,連農民自建的房屋都是不計入GDP的。

  僅從建築業的這個角度,就能看出印度GDP的水分究竟有多大。所謂建築業的高速增長,實質上就是幾個新進城的賤民搭了幾個窩棚。

  2。再說說社會服務業。社會服務業在印度GDP的構成中的占比居然高達17%,比其工業的占比還高,2016年的GDP貢獻達到了3800億美元。為什麼印度社會服務業的GDP占比這麼高呢?因為印度政府把無法計算的個體經濟都折算進來了。舉個例子,路邊的煎餅攤賣了多少個煎餅在中國是不計入GDP的,也沒法計算。可是在印度,這卻是要計入GDP的。印度政府把路邊的小攤販、人力車等等甚至小費(在印度收小費是傳統)統統計入服務業的GDP,而在中國類似的這些個體經濟是不計入GDP的。

  一句話總結印度的社會服務業:路邊小攤販、人力車夫等創造的服務業“GDP”遠超其工業創造的真正GDP.

  3。金融類服務業。金融類服務業在印度的GDP構成中占據了極為重要的位置,占比超過了驚人的20%,而執世界金融之牛耳的美國金融業GDP其占比才僅為7%,印度的金融業占比是美國的3倍。從這個角度看,印度比美國還超級大國。2005年中國金融業GDP占比也為7%左右。為什麼印度的金融業GDP占比這麼高呢?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印度政府把股市的市值增長都算做了GDP,這在其他國家是無法想象的,僅僅站在金融超級大國美國的角度看,印度的金融服務業的水分得有多大?!

  4。酒店及貿易服務業。印度的這種劃分比較奇怪,酒店及貿易服務業在印度GDP的構成占比中達到了1/4,占比最高,2016財年達到了5600億美元,這其中IT服務外包占了較大的比重。IT服務外包(軟件研發外包、運營服務和維護服務,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裏麵的唿叫中心就是IT服務外包中的運營服務外包)是印度為數不多的比較有競爭力的產業,2016財年的出口額超過了900億美元,世界第一,而2016年中國的IT服務外包出口額僅為290億美元,這方麵印度目前有一定的領先優勢。

  要注意的是,IT服務外包不是軟件,不是硬件,是一種服務。無數印度人引以為豪的“軟件大國”、“印度的IT業遠超中國”實際上僅僅是IT服務外包。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普華永道出的“2016全球軟件百強企業排行榜”,沒有一家印度企業。印度是軟件大國?這恐怕是個誤會吧。至於說印度的IT業遠超中國,2016年印度的IT業(硬件+軟件+服務含外包)總產值僅為1500億美元,而2016年中國IT業總產值超過了2萬億美元。

  綜合以上可以看出,沒有強大工業為基礎的印度服務業的含水量超過了人體的含水量,但不少印度人偏偏以此為榮:“這是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

  總結

  綜合以上的農業、工業、服務業的產出分析就可以看出,雖然2016年印度GDP與2005年的中國相當,但是其含水量實在是太高。農業生產水平極其低下落後,按照實際產出計算,其農業GDP至少一半的水分;工業水平更是如此(連拜的神像都要從中國進口);至於所謂的服務業,看看上麵的數據就知道了。

  通過更改統計算法提高GDP增長率,甚至把牛羊糞都計入GDP,各種服務業的“偽GDP”,各種注水,這恐怕才是印度GDP“高速”增長的真相。

  最後,從企業的角度再次稱量一下印度GDP“高速”增長的含金量,也算作為最終結論的另一個佐證。

  企業目前是創造社會財富的最基本社會單元,尤其是大企業更是如此。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名就是一個最直觀的指標,因為經濟高速增長了,那麼總體而言企業的總體實力也會隨之高速增長。

  從兩個角度進行橫縱對比:

  1。同GDP體量的橫向對比(2005年中國與2016年印度)

  2005年中國有18家企業(含台灣2家)入圍世界500強,其中有3家進入前100名(中國石化31、國家電網40、中國石油46),入圍企業數量在所有國家中位列第6;

  2016年印度僅有7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前100名一家沒有,排名最靠前的是印度石油公司,排在161位,其他6家是信實工業公司215、印度塔塔汽車公司226、印度國家銀行232、巴拉特石油公司358、印度斯坦石油公司367、RajeshExports公司423,排名都很靠後;入圍企業數量在所有國家中僅位列第14位。

  從這個對比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無論從入圍的企業數量,還是入圍企業的排名以及國家間的排位,同等GDP體量的2016年的印度與2005年的中國相比,差距極大。這與前麵得出的印度GDP含水量極大的結論是一致的。

  2。相同時間條件下的縱向對比

  2005年印度就已經入圍了5家世界500強,該年度中國入圍18家(含台灣2家),與中國的差距為13家,中國是印度的3.6倍,可是11年後的2016年,印度入圍世界500強的企業僅僅比2005年多了2家,總數量為7家,幾乎沒什麼進步,可是中國的入圍企業數量卻飆升到了110家(含台灣7家),是印度的16倍,印度連中國的一個零頭都不到了。其進步連中國的台灣都不如(台灣由2005年的2家漲到了2016年的7家,富士康甚至排到了第25名).

  看看中印曆年世界500強企業數量的曲線,從2005年到現在10多年了,印度幾乎就沒什麼變化,基本就是一條橫線,反觀中國簡直一飛衝天,500強企業數量年年飆增。為什麼中國的漲這麼快?這與中國GDP的高速增長是分不開的,表現在企業上就是大企業的實力也隨之暴增,所以數量越來越多,這也從側麵進一步證實了中國GDP的高速增長是實打實的。

  反觀印度,三哥吹噓的GDP高速增長,增長到了哪裏?這進一步證明了印度GDP“高速”增長的水分到底有多大,也進一步證實了印度的GDP所謂的高增長本質不過是貧民們多搭了幾個窩棚、小攤販多賣了幾杯奶茶的“偽GDP”而已。

全球熱門文章

高盛:看好明年A股表現擊敗港股

印度不應貶低中國 而是應向中國學習

波動指數漲幅令人震驚 央行失去控製

方便麵為啥在中國賣不動 在韓國卻賣得好?

摩根資產:中國股市具備吸引力 或加大配置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12-01 15:55:59

  上一篇:go 好尷尬!歐盟否認接受英國提出的500億歐元退歐費
  下一篇:go 韓國打響加息第一槍 亞洲央行們開始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