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
王者榮耀
德國大選是一次雙重打擊 歐元區改革麵臨挑戰
2008年,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因不滿德國總理默克爾對全球金融危機的謹慎回應,對其進行了勐烈抨擊。
“法國在行動,而德國隻是想想而已。”薩科齊憤怒地說道。
將近10年之後,德國一場大選使默克爾的實力遭到削弱,一個新興的極右翼政黨躋身議會。歐洲民眾擔心,一個厭惡風險的、隻願自掃門前雪的德國又回來了。
“如果你身處其他歐洲國家的首都,你會不安地觀察形勢。”倫敦智庫查塔姆社的主管Robin Niblett表示。“默克爾采取協調立場、扮演領導角色以及推動歐洲向前發展的空間已經縮小了。”
回看2008年,迅速惡化的金融危機的複雜性,以及對大規模刺激措施的反感都使默克爾保持謹慎。而這一次,使默克爾縮手縮腳的因素是國內政局。
法國新任總統馬克龍在施壓默克爾與之協力重塑歐洲,英國退歐協商接近緊要關頭,在此之際,德國總理要就組成執政聯盟麵臨數月的艱難協商,而且協商可能無果而終。
如果默克爾能夠與親商的自由民主黨(FDP)和環保主義政黨綠黨組成三黨執政聯盟--這也是她目前唯一的選擇,那麼幾乎可以肯定其穩定性將不如目前的政府。
新的執政聯盟在德國下議院,將必須麵對以社會民主黨(SPD)和新選擇黨(AfD)為首更加強烈的反對氣焰。新選擇黨也是逾半個世紀來首個進入議會的極右翼政黨。
此次選舉中,默克爾所在的保守派陣營隻得到32.9%的票數,為1949年以來最低,而新選擇黨勢頭見漲,原因在於默克爾在2015年允許數以十萬計的難民進入德國。
這已損及默克爾在黨內的聲望,並嚇到她的巴伐利亞盟友--基督教社會聯盟(CSU),在周日的投票中,CSU選票流失,支持者轉投新選擇黨。相比自由民主黨和綠黨,CSU可能更難成為默克爾的夥伴。
*民粹主義並未遠離*
進入2017年,歐洲的政治格局關乎民粹主義浪潮會否席卷歐洲大陸。這股浪潮先前已經促成了英國退歐,以及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
不過,荷蘭首相呂特的民意支持率超過極右翼人士威爾德斯;而法國選民也選擇了毫不掩飾支持歐洲立場的中間派人士馬克龍,而非極右翼的勒龐。
德國周日的大選中,政治中間派也取得勝利。中右翼和中左翼黨派贏得超過73%的選票,極右翼的AfD與強硬左派Linke的得票率僅約為22%。
但投票結果也提醒歐洲人,民粹主義並未遠離;它暴露出德國這個“穩定支柱”上存在的裂痕。在當前這個可能是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具挑戰性的十年中,德國和默克爾一直充當著歐洲穩定支柱的角色。
“從歐洲角度而言,德國大選是一次雙重打擊。”前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拉米表示。“一方麵,默克爾的政治地位被削弱;另一方麵,反歐洲的力量得到增強。”
德國與其他國家一些政府人士將此次大選稱為默克爾時代終結的開端。雖然她周一承諾幹滿四年任期,但許多人預期她在兩三年後就會交棒給繼任者。
荷蘭國際集團首席德國分析師Carsten Brzeski周一指出,大選結果可能令默克爾比所有人的預期更早淪為“跛腳鴨”。
法國等國家政府官員表示,歐洲下一場重大改革可能不會有默克爾參與。其他人士則對後默克爾時代的德國政策道路表示擔憂。
*巨大的風險*
這些擔憂可能有些過頭了。默克爾最擅長調解不同陣營的分歧,這也是未來幾個月她要做的工作,努力促使CSU、綠黨和FDP進行合作。
法國總統的顧問在報告中指出,由於FDP的強硬態度,默克爾與馬克龍就歐元區改革達成一致就顯得更具挑戰,但其他重要議題,如防務合作問題就變得更為簡單,因社會民主黨(SPD)沒有參與組閣。
歐盟執委會的高級官員稱,德國各政黨為組成聯合政府要進行數月的談判,正好為馬克龍的主張贏得支持提供了空間。
但談判還存在風險。
默克爾執政12年之久,為她掙得壓製執政聯盟夥伴的名聲。CSU和SPD成了周日大選的犧牲品。四年前,作為默克爾執政夥伴的FDP在二戰後首次沒有獲得議會席位。
這將導致潛在的合作夥伴在談判中提高交換籌碼。
“無法組建穩定的多數政府可能會終結默克爾的總理生涯。更概況地說,將進入一段政局紛亂的時期。”前德國外交部長費希爾周二(9月26日)稱,“沒人希望德國或者歐洲出現這種局麵。”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9-27 17: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