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
王者榮耀
方便麵為啥在中國賣不動 在韓國卻賣得好?
愛看韓劇的朋友都知道,韓國人除了愛吃泡菜,還愛吃方便麵。每次看到電視中人物稀裏嘩啦吃麵的樣子,都非常誘人。這時,你忍不住也去買了一包方便麵,吃了一口發現,難吃。
最近,中國的方便麵銷量,持續下滑,企業叫苦不迭,2013年以來,中國方便麵銷量從462億包下跌到了380億包。而在韓國,近5年來,方便麵總需求呈現穩步提升的狀態。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愛吃方便麵,而韓國方便麵需求和銷量反而不斷增長呢?如今,方便麵被貼上了不健康、低端的標簽,但是,導致方便麵賣不動的原因,真的就這麼簡單?
而國務院也發現了這一點。今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意見》中提到:
大力發展方便食品、速凍食品。

中國方便麵3年少賣80億包
夜幕降臨,燒一壺開水,就著升騰的熱氣和香味吃下一碗方便麵,這曾經是加班的你、偷懶的你亦或趕火車的你經常遇到的場景。
世界方便麵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13年以前的中國,這種場景平均每年約發生400億次,國人吃掉的方便麵相當於世界總消費量的一半。2011-2013年,中國方便麵年銷量從424.7億包增長至462.2億包。
然而,這種持續、穩步攀升的趨勢卻在2013年之後出現了轉折。
2013-2016年,中國方便麵年銷量從462.2億包跌至385.2億包,跌幅高達16.66%。
這種由盛及衰倒“V”字型的發展曆程在國內主要方便麵企業也有更加直觀的體現。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康師傅。
康師傅方便麵作為國內方便麵行業的佼佼者,它的變化趨勢幾乎成為整個方便麵行業的“晴雨表”。公司年報顯示,2006-2013年,康師傅方便麵板塊營收從10.52億美元增長至43.32億美元。2013年~2016年,該板塊營收又下滑至32.39億美元。
不僅如此,整個方便麵上下遊日子都不好過。有方便麵經銷商透露,一箱24包的康師傅袋裝麵,從康師傅廠家拿貨在46.5元-47.5元,折算下來每包1.98元,商超賣場終端銷售價為2.5元/包。“一包方便麵隻能賺4毛錢,銷量上不去,不僅不賺錢,甚至還會賠錢。”
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則表示,方便麵銷量下滑的背後是人們消費結構的轉變。“與最初‘吃飽’的觀念相比較,當前,消費者需要的是健康營養的膳食。”
誠然,方便麵被網絡“汙名化”、交通工具的極大快捷和便利,都可能會對方便麵行業產生一定的影響,但這些顯然都不是關鍵因素。
隻有當方便麵方便、快捷、廉價等諸多核心優勢被另一種商業模式取代時,其市場地位才會遭到顯性衝擊。
這“另一種商業模式”,就是恰好在2013年前後迅速崛起的外賣行業。
網絡訂餐規模6年漲8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隨機對身邊的10位朋友做了一次調查,其中,50%的受訪者表示超過1年未吃過方便麵;70%的受訪者認為方便麵並非健康食品;而90%的受訪者有過網絡訂餐的經曆。
當方便麵銷量開始遭遇滑鐵盧時,正是國內在線訂餐規模迅速擴張的時期。
2012年以來,網絡訂餐市場規模增長迅速,平均增速50%左右。其中,這與國內方便麵行業2013年出現的由盛及衰的世紀拐點形成鮮明對照。
2015年以來,在線餐飲市場規模增速有所放緩,但規模已經破千億,達到1250.3億元。2016年市場規模為1662.4億元,仍然較上一年增長達33%。
百度外賣前副總裁王耀弘采訪時表示,網絡訂餐規模的迅速擴大無疑對方便麵行業形成了跨界打擊。
無論是方便麵還是外賣,其功能屬性高度相似。但網絡訂餐模式不僅比方便麵更加方便、快捷,而且消費選擇更加豐富,口味更加多元化。方便麵的核心優勢幾乎被完全取代。
作為後起之秀,外賣優勢又體現在什麼地方?
1、被動消費與主動選擇
“過去購買方便麵是為了充饑,屬於被動消費。但是,我們打開外賣APP,會有豐富的選擇。”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認為,外賣平台通過技術措施能夠讓消費者形成參與式或者體驗式消費。
2、方便程度與速度
餓了麼公關人員海麗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外賣配送速度是影響用戶就餐體驗的關鍵因素之一。
方便麵雖然不存在配送時間,但需要基本加工的過程;外賣不可避免存在配送時間,但簽收即可食用。
3、價格
毫無疑問,與外賣相比,方便麵的價格更加低廉。但有專家表示,隨著消費結構轉型升級,方便麵繼續走低價路線很有可能吃力不討好。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表示,方便麵雖然價格便宜,近5年來幾乎沒有漲價,但在有些人看來,卻成了“垃圾食品”的代名詞。“為方便麵正名,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
王耀弘表示,中國的人力成本和騎手的覆蓋率正處於一個非常匹配的階段,加上各種減免活動,消費者在線購買一份外賣甚至比在實體店還要便宜。“這種輸血式的營銷模式雖然也存在弊端,但至少在當前體現出了明顯的價格優勢。”
韓國外賣太貴,難以撼動方便麵
世界方便麵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世界人均方便麵消費量為13.3份,韓國人均消費量為76.1份,排名第一,而中國人均方便麵銷量未能進入前三甲。
近5年來,韓國方便麵總需求呈現穩步提升的狀態。
2012~2016年,韓國方便麵總需求從35.2億包提升至38.3億包。從需求量來看,除了2014年略有下降以外,其餘年份均呈現上升態勢。
如果說中國方便麵行業的萎縮是受到基於O2O的網絡訂餐平台的衝擊,那麼,韓國是否有網絡訂餐平台?韓國網絡訂餐的發展情況又如何?
在韓劇裏,我們經常看到外賣小哥送來啤酒和炸雞的場景。客觀來說,韓國的外賣行業是比較發達的,甚至被稱為“摩托車上”的民族。
早在1993年,韓國首家摩托車外賣企業出現,也因此出現了快速送貨服務這個行業。從地鐵快速送貨服務發展到24小時代理配送服務,外賣文化在韓國無處不在。
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韓國最大的O2O網絡訂餐平台BDMJ(國民外賣)成交總額為16.1億美元,占全球外賣行業總成交額的2%。
同年,中國三大主流網絡訂餐平台成交總額達到173億美元,占全球總成交額的22.1%。其中,美團外賣平台年度成交額為85.4億美元;餓了麼為62.6億美元;百度外賣為25億美元。
雖然韓國外賣文化曆史悠久,但線上訂餐的總成交額卻並不高。高昂的人力成本和低覆蓋率成為主要掣肘。
正在韓國讀大學的王麗告訴記者,在韓國,使用手機APP訂餐一般不會單獨設立配送費,是包含在總價裏麵的。
韓國外賣軟件很多,大概有數十種,但我們使用頻率並不高,平均一周使用不會超過5次。
究其原因,王麗認為,購買相同的食品,便利店會比外賣便宜很多。
在韓國,一份炸醬麵+糖醋肉套餐在訂餐平台上的價格折算成人民幣約為59元。但在便利店,一份炸醬麵的價格隻有12元,一份糖醋肉的價格為24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提供中文服務的“我是你的韓國朋友”互聯網訂餐平台上發現,一份炸醬麵的價格折算下來居然達到41元人民幣;一份糖醋肉的價格為130元;一份炒年糕的價格為83元。
相同的商品,外賣平台與便利店在價格上之所以形成如此大的差距,除了商品本身價值以外,剩餘的價差則主要用來支付人力成本。以炸醬麵為例,便利店與外賣平台之間竟然相差29元,外賣比實體店貴了3倍多。
相比在訂餐平台上點一頓外賣動輒上百元,韓國方便麵則體現出明顯的價格優勢。王麗從韓國便利店給記者發來的照片顯示,5袋裝方便麵在韓國超市的售價折合人民幣為29元,一袋方便麵的價格不到6元人民幣。
在中國工作的韓國人鄭先生卻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自己常年會在家裏儲備一箱方便麵。“方便麵在我們國家已經成為主食,非常方便。”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11-27 1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