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奇藝
外匯在中國發展的裏程碑
外匯,又稱外幣兌換,指的是不同國家貨幣之間相互兌換、結算和匯兌的活動。外匯交易所是一個正規合法的地方,在政府監管下進行外幣兌換業務。外匯進入中國經曆了漫長的發展曆程,具體時間表如下:
1979年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外匯管理局,統一管理國家外匯。外匯管理局頒布《外匯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了外匯收支必須通過中國人民銀行進行,其他金融機構不得經營外匯業務。
1985年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CFETS)成立,標誌著中國外匯市場正式建立。外匯交易中心實行集中交易、統一清算製度,為人民幣外匯匯率形成機製提供了基礎。
1993年
中國銀行在上海成立外匯調劑中心,成為中國內地唯一一家進行外匯調劑交易的金融機構。外匯調劑中心通過市場供需關係,調節人民幣匯率,彌補外匯交易中心匯率機製的不足。
1994年
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人民幣匯率並軌,結束了雙重匯率製度。人民幣匯率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製度。
1996年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更名為中國外匯交易係統(CFETS),成為中國銀行間外匯市場(CNH)的主要交易平台。中國外匯交易係統實現了人民幣外匯交易的電子化和實時交易,提高了交易效率和降低了交易風險。
2003年
中國外匯交易係統正式啟動人民幣外匯交易,人民幣外匯市場正式啟動。人民幣外匯市場交易品種逐漸豐富,包括即期外匯、遠期外匯、外匯掉期、外匯期權等,滿足了不同市場的需求。
2005年
中國人民銀行推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改革,人民幣匯率浮動幅度擴大。人民幣匯率更加市場化,反映市場供求關係。
2006年
中國外匯交易係統成為中國外匯市場唯一的主要交易平台。外匯交易係統集中了中國大部分的外匯交易量,為人民幣匯率形成和穩定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2009年
中國外匯市場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人民幣跨境支付係統(CIPS)正式上線,為人民幣跨境結算提供了便捷和高效的渠道。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2015年
人民幣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成為全球第五大儲備貨幣。人民幣國際化邁上了新的台階。
2016年
中國外匯市場進一步開放。中國人民銀行取消了外匯市場對中資銀行的外匯頭寸限製,允許中資銀行自由進行外匯交易。
2019年
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改革,人民幣匯率更加靈活化。人民幣匯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在一定幅度內自由浮動。
2020年
中國外匯市場持續發展。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加大,反映市場供求關係更加充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穩步推進,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市場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最後更新:2025-01-21 01: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