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91 返回首頁    go 人物


京東財報印象:除了規模其它都已接近天花板

美東時間8月13日,京東(NASDAQ:JD)於盤前發布的2017年Q2財報顯示:財季營收932億元、同比增長43.6%;GMV達2348億,同比增長46%;持續業務經營虧損、淨虧損分別為4億和2.87億;2016年同期,持續業務經營虧損、淨虧損分別為1.577億和1.28億。

概括來講就是規模保持40%以上的同比增速,但虧損卻全麵放大。財報公布後,京東盤前跌幅一度接近8%,開盤後最大跌幅為6.54%。看來投資人的第一反應是:如此規模還越虧越多,啥時能賺錢?

值得注意的是,京東繼續以“非美通用會計準則”麵目示人。2017年Q2,京東持續經營業務Non-GAAP淨利潤為9.765億。

GMV應當“降權”

京東的策略一直是:自營業務賺口碑、“第三方”業務賺錢、GMV賺估值。

時至今日,GMV對京東估值的意義應當下降,或者說“降權”。原因有三:

一是結構巨變,影響縱向可比性。

京東GMV由“自營”和“第三方”兩部分構成。後者提供的購物體驗與自營相比有較大落差,可以說是“消耗”口碑的。2016年4月,京東不得不清洗掉2萬多第三方賣家(其中服裝服飾類占70%),約占總數的六分之一。

2016年Q4,京東自營和第三方交易總金額分別達到1150億和950億,第三方交易額占比達45.3%。2017年Q2回落到41.8%,但2017年Q4有可能再創新高。

二是電商行業沒有統一標準。

但由於各家尺度不同,橫向比較意義不大。正如馬拉鬆沒有世界紀錄,是因為每個賽事的地形起伏、氣候條件無法統一。

三是履約率波動,GMV猶如“橡皮筋”,稱不上“尺子”。

拿同一家電商平台各個時期GMV進行縱向比較時,還需注意履約率。GMV是消費者提交訂單的總金額,不管最終是否付款成交,是否退貨。以2017年Q2為例,自營業務GMV達1366億,而列入財報的自營業務營收為854億,相差竟達512億,履約率為62.5%。而2015年Q2,自營業務履約率為65.9%;2014年Q2更是高達68.9%。

自營業務尚且如此,第三方賣家的真實履約情況更加難以捉摸。

2017年,京東首次公布了“618”活動數據:18天銷售1199億,平均每天66.6億。2017年Q2剩下73天,日均GMV為15.7億。

以上推算成立的前提是京東公布的2017年“618”銷售額與Q2財報采取同一標準。

總之,電商平台公布的GMV有一定參考價值,但其在估值時享有的權重應當降低。

盈利能力分析

由於長期巨虧,對京東估值的主要依據是GMV,內在邏輯是先擴張規模再圖利潤。如今京東已是成熟公司,過去往12個月GMV達7874億,估值應當兼顧規模與利潤。

下麵讓我們評估一下京東的盈利能力。

1)毛利潤率上升空間有限

京東以自營電商起家,賺的是差價,模式重,毛利潤率低。引入“第三方”賣家,收取“平台使用費”、“扣點”和放貸賺利息,毛利潤率可達70%左右。以此推算,“第三方”業務的貢獻約占京東毛利潤的40%。

2015年Q1到2017年Q2,京東毛利潤率在12.2%到15.1%範圍內波動,暫時看不出向上突破的跡象。主要原因是第三方賣家銷售額占比沒有多少提高空間。

2)履約費用要找人分擔

2017年Q2,京東履約費用為63.8億元,相當於自營銷售額的7.5%。部分原因是第三方賣家付費使用京東配送服務,分擔了履約成本。

讓更多第三方商家使用京東配送服務,對改善業績至關重要。這是京東決心封殺天天、百世快遞的根本原因。

3)市場、研發、行政費用難以進一步壓縮

京東市場、研發、行政控製得很好。2015年Q1以來,三項費用合計占營收的比例在7.1%到8.2%之間,進一步壓縮的空間比較有限。

有一個值得注意的變數:京東以15%股權換取微信一級入口的倒流效果如何?假如劉強東不甚滿意,與騰訊合作到期後雙方未必會續約,京東市場推廣成本或多或少會有所上升。

總之,京東是一家執行力很強的公司,毛利潤率、覆約成本、費用控製等方方麵麵基本已做到極致,規模也不算小,仍舊難以真正盈利要從“頂層設計”找原因。說白了就是要開放,別總想“十節甘蔗都自己啃”。

最後更新:2017-08-20 01:02:27

  上一篇:go 剛剛,京東公布實情,劉強東重磅宣布!
  下一篇:go 14大知名品牌組團建館,京東與廣藥集團達成戰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