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
人物
嚴監管去杠杆下貨幣政策猜想:緊平衡是常態 暫看不到降準
無論是今年7月中旬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還是央行8月11日發布的《2017年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都提到了一個思路:既要金融監管從嚴,又要維持流動性的基本穩定。
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如何協調好嚴監管與流動性穩定兩者間的關係,備受市場矚目。部分市場人士解讀認為,下半年的貨幣政策將趨緩以搭配嚴格的監管,基於此,有人甚至認為降準是一個可選的政策工具;而另一部分市場人士卻認為,下半年貨幣政策仍將趨緊。
嚴監管與流動性如何協調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已經定調,嚴監管、去杠杆的大方向已毋庸置疑。
金融監管、去杠杆的推進使得信貸放緩,且由於去杠杆抑製金融機構信用派生能力,M2增速連創曆史新低。
為了應付銀監會的自查和現場檢查,不少銀行特別是城商行的新業務基本停止,存量業務也受影響,部分銀行提前贖回對非銀機構的委外。此前通過發行同業存單繞過同業負債占比總負債不超過三分之一限製的銀行,需要慢慢把同業存單納入到同業負債來,因為央行已在《2017年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出,將在2018年一季度將資產規模5000億以上銀行的同業存單納入MPA同業負債占比指標進行考核。央行試圖通過MPA(宏觀審慎評估)重新實現全方位管控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而緊平衡將是央行落實去杠杆任務下的常態。
多位市場人士向澎湃新聞表示,當前貨幣政策是趨緊的,穩健地維持資金麵的緊平衡。
交銀國際研究部負責人洪灝向澎湃新聞表示,為平衡去杠杆和維穩流動性,央行主要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調節流動性。
“目前利率上升的壓力是經濟係統中債務壓力上升的結果,是龐氏債務鏈壓力釋放。央行為了保持經濟和市場中的流動性,做了貨幣政策的調整和適應。”天風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向澎湃新聞分析道,“央行如果不做流動性管理的努力,可能情況會比現在要嚴重,當前還處於流動性比較平穩的狀態。”
央行通過向銀行提供基礎貨幣,然後通過信用派生為實體創造出貨幣流動性。劉煜輝稱,有不少信用派生環節非央行能左右,不完全由貨幣政策決定。例如經濟結構扭曲的問題,是因為地方平台存在預算軟約束、因為房地產部門盈利能力強,所以信用派生的結果容易讓貨幣流向地方平台與房地產等傳統行業。
逆回購的期限通常為7天或14天,MLF的期限一般為3個月或6個月,短期流動性的注入對銀行來說,用起來會有“有了上頓沒下頓”的風險,同時,對於部分實體來說,也提升了資金的成本。
那麼,是否該降準,一次性讓銀行吃下“定心丸”呢?
暫看不到降準
既然市場需要流動性,何不直接“降準”?
然而多位市場人士向澎湃新聞表示,央行不會降準,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一次性“降準”釋放過度寬鬆的信號,和當前貨幣政策基調不符;一旦降準,短期內不能再升準,政策靈活性不足,央行應該更樂於使用SLF、MLF等貨幣政策工具來調整貨幣供應。
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丁爽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稱,從貨幣創造的過程,降準相較於MLF、逆回購等是更好的,因為目前的貨幣創造是個結構性問題,不是季節性的短缺,每次都用逆回購和MLF,不僅成本高,短期的窗口也很難解決一個長期的結構性問題;但實際的情況對央行是不太適用的,會被市場解讀為寬鬆,市場的看法太根深蒂固,央行已經放棄了跟市場的交流的努力。
中國人民銀行參事盛鬆成認為,下半年貨幣政策或緊中趨緩,金融市場利率不會再上升,而降準釋放的信號意義太濃,央行更樂於通過其他手段而非降準來達到增加貨幣投放的目的。
央行在《2017年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亦明言,不希望資金麵過鬆或過緊扭曲市場對貨幣政策的不當預期。
劉煜輝稱,貨幣政策是個總量政策,經濟結構中的問題並不受製於央行,問題的根源是實體回報率的問題。中國的經濟部門結構中有“馬太效應”,例如由於房地產業的利潤增長空間大,大量資金湧入,相較之下這個領域獲得資金的實際利率水平是非常低的,與此同時,就會對其他實體經濟部門,尤其是製造業部門造成“擠出效應”。
“要求降準的肯定是過去吸附金融資產最多的資產部,他資金的價格和流動性價格中樞不斷往上抬的時候,資產受到很大的壓力,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是對實體的傷害。 ”劉煜輝對澎湃新聞說道。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秘書長溫信祥近期解讀全國金融會議時指出,要避免把微觀金融監管職責推卸給貨幣政策,避免把任何微觀金融風險和市場波動都誇大成為宏觀金融風險。正常的市場波動也是價格機製發揮作用的形式。特別是由於機構和產品的風險最終都將體現為流動性不足的風險,要避免因個別機構和產品缺乏流動性倒逼央行流動性供給。保持流動性的基本穩定是針對銀行體係而言,並非針對微觀主體。
放眼國際,全球主要央行均開始收緊貨幣政策,美聯儲9月大概率開啟縮表,洪灝認為,中國央行若逆勢降準,將加劇資本外流壓力,人民幣貶值風險將再度放大。
(原標題:嚴監管去杠杆下的貨幣政策猜想:緊平衡是常態,暫看不到降準)
最後更新:2017-08-20 08: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