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人物
用拍照代替“手撕麵單”,智能設備正在武裝校園菜鳥驛站
把包裹拿到櫃台、簽字、撕麵單……取走一個包裹,平均需要花上8-10秒。看起來,這點時間對於一個人來說不算什麼,不過,對於高校裏那些日均需要處理以千計包裹的菜鳥驛站來說,這套流程可能就會花費大量時間。
對站點來說,更重要的是,快遞麵單要保存半年以上以備查看。撕下來的麵單如何保存,又成為困擾。出於保護消費者隱私,這些麵單需要安全存放,防止水浸蟲蛀,再定期返還給快遞公司進行處理。多的時候,一個月就能積攢下2-3大麻袋的麵單。
如此巨大的存儲量下,要找到某張特定的麵單,更是一件麻煩事:站點往往需要發動所有人手,在成袋的麵單中翻找,短則一小時,長則四五小時,還要小心不能損壞脆弱的紙張。
走訪多家站點後,菜鳥末端產品專家明宇發現,小小一個“撕麵單”的動作,卻成為許多菜鳥驛站繼續提升效率的瓶頸所在。如何突破?技術手段是王道。
2017年3月,經過一個月的調試和優化,“拍照出庫”功能上線。借助這一功能,菜鳥驛站不需要再“手撕麵單”,取而代之的,是將包裹放在銀行使用的“高拍儀”下,短短3秒就可以完成一個包裹的出庫,用戶非常省時;麵單信息保存在線上,受到嚴格保護。查找時隻需要在手機上輸入運單號,即可快速搜索到相應照片,站點非常省心。
這一信息化手段已申請專利。明宇介紹,單單在出庫環節,“拍照出庫”就讓效率提升了至少50%。
在菜鳥驛站,多的時候,一個月就能攢下2-3大麻袋的麵單
菜鳥驛站如今已成為全國高校師生收取快遞的利器。明宇告訴《天下網商》,許多學校日均的包裹單量巨大,一般是學生人數的10%。以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為例,目前在校師生有6萬人左右,驛站平均每天要承接6000件快遞。
由此,用技術手段優化升級菜鳥驛站的包裹出庫流程,對用戶、站點和快遞公司來說,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
在一個多月的調整優化過程中,明宇和熱心的站長一起購買設備,從最初不可自動變焦的攝像頭,換成可以自動變焦,拍攝速度快,圖片質量相對較高的高拍儀,“包裹有大有小,有厚有薄,對攝像頭的變焦有要求。”明宇對記者說,“光是拍照設備我們就買了不少,與貴州大學和長沙農業大學等驛站一起合作,不斷改進,終於找到性價比最高的幾種。”
今年天貓618之前,這項功能已經在國內多個菜鳥驛站落地,整體反饋非常好:既解決了麵單保存問題,也提升了出庫效率。
以貴州大學新校區的菜鳥驛站為例,其日均包裹量在1500左右,這一數字在大促期間至少增長七成,智能設備正好大展身手。以往高峰期需要增加2-3名臨時工作人員,而這次,即使沒有額外增加人手,這個站點也穩穩地度過了618帶來的小高峰。
隨著包裹的增長,作為物流最後100米的解決方案之一,菜鳥驛站也在通過技術方式,實現智慧物流的更廣泛落地,提供更為標準化、貼心的消費者服務。比如,此前,江南大學的菜鳥驛站嚐試了校園一卡通取件等,免除學生排隊的煩惱。之前,菜鳥驛站還在一些站點推出了AR查件和掃臉取件等智能服務。
接下來,明宇希望能進一步驗證產品,讓這款智能設備成為驛站的標配,最終的目標還是方便用戶。
貴州大學菜鳥驛站是首批試用“拍照出庫”的驛站之一。自從加入菜鳥驛站體係後,站長萬股肱就積極投入新技術的試用和推廣中。
作為出生在1984年的創業者,萬股肱從2015年下半年在貴州開始創業之旅,最初是做快遞末端的服務,三個月後,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菜鳥驛站。
在萬股肱看來,菜鳥最大的支持之一是技術。他對記者感歎,以前對這類支持不敢想象,總覺得問題反饋上去之後,沒有十天半個月都改不了,而在加入菜鳥驛站後,反饋一線需求,簡單的兩三天就可以解決,這讓他加深了對驛站的信任。
於是,當明宇經過走訪後,提出要開發“拍照出庫”功能時,他就在自己的站點測試了十多款設備。
“以前,一個熟練的工作人員處理包裹需要5-10秒,要查看信息、確認、撕下麵單,有時麵單遇水黏在一起,會變得不好撕,有的存根聯甚至會在運輸途中就已經丟失,現在有了新設備,就基本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 萬股肱說。
現在,他並不需要總是守在貴州大學菜鳥驛站,而是會用更多時間去別的站點。用他的話說,他想把好的理念、好的東西普惠給行業中的人,減少大家的工作量,提升效率和服務。
最後更新:2017-07-07 14: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