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3
人物
公募中報淨利潤相差懸殊 方正富邦、國金跌落榜尾
隨著上周A股上市公司半年報披露落幕,內地約半數基金公司的經營業績同時曝光;統計顯示,因為股東構成中涉及上市公司,54家基金公司暨持牌代銷基金的券商被掀起了蓋頭,直麵投資者。數據顯示,這54家遭曝光的機構上半年合計淨利潤約為120.66億元,平均淨利潤約為2.23億元,創出了曆史新高;但就單家而言,上述機構貧富不均,方正富邦基金上半年淨利潤約為-3629.09萬元,國金基金上半年淨利潤約為-3279.78萬元,成為這一陣營中僅有的兩家淨利潤下跌超過3000萬元的機構。
基金公司的“馬太效應”
如果說2016年部分基金公司借助委外的東風實現超車,但2017年上半年,在監管收緊的背景下,基金公司又回到了內功比拚的老路。
而從整體上看,上半年A股市場少見的“一九行情”,實際給了重配白馬藍籌的公募以機會,反映到這54家機構業績上而言,《紅周刊》記者注意到,其中隻有5家基金公司上半年淨利潤為負,其餘49家錄得正直;天弘基金當仁不讓地以10.96億元的淨利潤匹馬領先,工銀瑞信基金則以9.43億元的成績緊隨其後,易方達基金憑借6.27億元的成績排在了第三位,京城的另一家老字號華夏基金則以5.34億元的成績位列第四位,而這一排行榜前列的公募,基本上也是規模榜中排名前十位的公司。
究其這幾家基金公司半年淨利潤出色的原因,我們或許可以看到兩種不同的路徑:一是淨利潤同比大增約87%的天弘基金。與以往業績出色原因相同的是,天弘基金業績之功基本拜餘額寶所賜。二是深耕二級市場發力權益類產品的華夏基金。相關數據顯示,除去旗下國家隊基金外,華夏回報A、華夏回報H、華夏全球精選、華夏回報2號、華夏藍籌核心等主動權益型基金在上半年均實現可觀的收益。
不過,在整體“鶯歌燕舞”的背景下,被曝光基金公司中還是傳來不和諧音:5家基金公司上半年淨利潤錄得負值。具體說來,除去前述兩家基金公司外,先鋒基金淨利潤為-373.40萬元,九泰基金淨利潤為-1383.48萬元,太平基金的淨利潤為-88.95萬元。
除此以外,記者還注意到,被曝光基金公司中還有兩家淨利潤雖然錄得正值,但具體的數字也未及百萬,基本屬於微利忽略不計的狀態:其中,江信基金上半年實現淨利潤37.99萬元,西部利得基金上半年實現淨利潤23.45萬元。
對此,資深基金分析師常玏向記者總結,就基金公司經營情況來看,上半年其實貨幣基金增量還是比較明顯的,帶來了管理費的增量收益;而且部分基金公司的一些個性化產品獲得了很不錯的投資業績,例如滬港深類基金產品,其持續營銷的增量也比較喜人。
方正富邦、國金“全透析”
那麼,相比“先進生”,方正富邦和國金兩家基金公司的淨利潤緣何如此慘不忍睹呢?
首先看墊底者方正富邦,數據顯示,該公司成立於2011年7月8日,目前旗下的基金資產規模約為167.80億,較去年同期縮減了26.59億,在內地117家納入排名的基金公司中排在了第73位。從規模分析,該公司的規模在2016年第三季度時達到“巔峰”,彼時公司的資產規模約為232.3億,但在去年第四季度公司的規模就降至160.2億,縮水了將近31%;隨後的幾個季度,方正富邦似乎也未能恢複元氣,其資產規模一直停留在160億一線徘徊。
基金公司管理規模的下降勢必會導致管理費的減收,從而影響到基金公司的業績表現,就方正富邦而言,2016年年中時,方正富邦的淨利潤為-353.39萬元,對比今年中期的數據-3629.09萬元,該公司一年時間淨利潤狂降了926.93%。仔細探尋其中原委,除去管理規模下降的因素外,方正富邦基金還麵對林林總總的問題。
對此,上海一位不願具名的基金分析師稱,首先,今年4月份,方正富邦因基金投資運作、基金銷售、風控合規等環節存在多項業務違規被證監會責令整改,子公司方正富邦資管也被責令改正,暫停受理特定客戶資產計劃備案6個月;其次,貨幣基金在該公司的產品結構上占據了很大的比重,但方正富邦鑫利寶在成立僅兩個月時就遭遇大額贖回,一度傳出要清盤的消息,8月還公示了基金經理更換的情況;此外,5月,該公司的董事長和督察長雙雙因個人原因離職,7月董事長何其聰也閃辭,公司上下人心惶惶。 其實,不僅今年中期如此,記者查閱該公司的相關資料,在成立以來的曆年中報淨利潤數據中,除去2015年上半年有所盈利外,方正富邦其餘年份中報淨利潤均錄得負值,由此可見“業績”不佳非一日之過。
相比方正富邦的管理規模縮水,國金基金的情況則完全不同。數據料顯示,從近3個季度的管理規模來看,國金基金呈現出逐季增長的態勢。2016年第四季度,國金基金的資產規模約為186億,今年一季度末,該公司的資產規模提升至246.6億,二季度末則進一步提升至325.1億,公司的排名也從第67位升至第60位。
但是,國金基金的上半年淨利潤數據同樣“難看”。接受《紅周刊》采訪時,大金泰石識基研究院核心分析師王驊指出,國金基金也是一家貨基比重很大的公司,權益類產品的規模都不大且或多或少出現了淨贖回,但僅國金共贏一隻貨基一年的規模就擴大了約90億,因此從規模上看國金基金的經營情況還是良好的。
至於中期淨利潤“大額赤字”的原因,他判斷,這很可能是由於監管要求,公司子公司千石創富資本的通道業務收縮所導致。具體說來,從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數據來看,去年一季度,該子公司在基金子公司專戶管理資產月均規模中排在了第18位,彼時的管理規模為1725億元,但之後該子公司就從未在這個榜單上出現過,而今年二季度這一最新榜單中的最後一位規模為1483億元,從這些數據上分析,千石創富的管理規模可能至少縮水了240億左右,這或許才是國金基金淨利潤下跌超過3000萬元的主因所在。
貨基收緊路在何方?
實際上,當基金公司上半年的淨利潤揭曉時,2017年也僅剩下3個多月的時間了,最後一季各家公募的利潤情況又將發生怎樣的改變呢?
毋庸置疑,最大的變數在於貨幣基金上。9月1日,證監會正式出台《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其中影響最大的幾條規定諸如:要求同一基金管理人所管理采用攤餘成本法進行核算的貨幣市場基金的月末資產淨值合計不得超過該基金管理人風險準備金月末餘額的200倍;而且,當貨幣市場基金前10名份額持有人的持有份額合計超過基金總份額的50%時,貨幣市場基金投資組合的平均剩餘期限不得超過60天,平均剩餘存續期不得超過120天;投資組合中現金、國債、中央銀行票據、政策性金融債券以及5個交易日內到期的其他金融工具占基金資產淨值的比例合計不得低於30%。
綜合《紅周刊》采訪,新規的出台不僅會在一定程度上控製貨基的收益,同時也將限製貨基的規模增長,而這對於內地公募中部分依賴於機構定製版貨基撐門麵的中小基金公司無異於“滅頂之災”。數據顯示,根據華寶證券的測算,目前公募中風險準備金缺口較大的基金公司為天弘基金、工銀瑞信、平安大華、興業基金、國壽安保等公司。
對此,常玏向《紅周刊》表示,當貨幣基金新規實施後,其實最要擔心的是公募基金機構業務的萎縮,其可能會對基金公司未來的營收帶來較大衝擊,預期未來基金公司或重回重渠道銷售的老路上來;而北京某基金公司中層亦指出,從今年對公募行業嚴監管的思路揣測,接下來可能隻有FOF和養老金類產品是行業發展的重點了,基金公司提升業績需著力搶灘!
(原標題:公募中報淨利潤相差懸殊 方正富邦、國金跌落榜尾)
最後更新:2017-09-10 03: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