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5
人物
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点评:金融监管进入下半场
周五晚间央行公布了2017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通读全文,我们认为有以下一些方面值得关注:
一、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监管
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为了更全面地反映金融机构对同业融资的依赖程度,引导金融机构做好流动性管理,拟于2018年一季度评估时起,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一年以内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进行考核。对其他银行继续进行监测,适时再提出适当要求。”
同业负债指同业拆入、同业存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卖出回购等同业负债项目扣除结算性同业存款后的同业融入余额。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统计,主要包括拆入资金、同业和其它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三项。同业负债占比考核归属于MPA考核中的资产负债情况,满分为25分,MPA考核中对于同业负债的考核最低要求是各类银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均不得超过33%,超过33%则该项为0分。
考虑到同业存单在维系银行同业杠杆的重要作用,同业存单的监管就成为了同业去杠杆的必由之路。与此前市场的主流预期相比,本次同业存单监管的速度和力度都超出了市场预期。此前市场普遍预期同业存单监管要到2018年三季度才会推出,实际则提前到了一季度,明显早于市场预期。从力度上来说,此前市场普遍预期同业存单监管将采取所谓“新老划断”的方式,即已有规模既往不咎,监管只针对新增规模,最终监管并未采取新老划断的方式,而是将存量规模也纳入统一监管,监管力度明显比市场预期更强。虽然最初只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存单纳入考核,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存单存量规模已经占到了存单存量总规模的65%以上,可以预期5000亿元以下的银行也将很快纳入,覆盖面不可谓不广。
那么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监管后,哪些银行监管压力较大呢?根据上市银行的一季报统计(中报大多尚未公布),兴业银行、杭州银行、浦发银行、江苏银行、民生银行纳入同业存单的同业负债占比均超过33%,光大银行、北京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宁波银行、平安银行等占比也在25%以上。虽然二季度以来,在金融监管趋严的压力下,同业负债占比较高的银行普遍进行了负债结构调整,尽量压低同业负债规模,但这一监管措施的出台无疑将显着制约未来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空间,银行降低同业负债依存度的过程中必然进一步收缩同业链条,随之而来的同业去杠杆和资产端抛售压力同样不容忽视。
二、央行在专栏中再次提及资产管理行业新规,新规已呼之欲出
继《2017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以一个专题的篇幅专门介绍资管新规后,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再次以一个专栏的篇幅详细介绍资管新规,且核心思想与监管重点与金融稳定报告中的叙述基本一致,资金池、多层嵌套、非标、刚兑等监管重点均有涉及。短短1个月的时间内央行两次在报告中提及资管新规,这预示着央行牵头,一行三会协同的资产管理行业新规已经基本成型,很可能短期内就会公布,必将对现有的资产管理行业格局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6月末超储率为1.4%,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67%
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披露,6月末金融机构超储率为1.4%,较一季度末的1.3%略有升高,但依然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远低于2016年2%左右的均值水平,这依然反应出央行维持名义上稳健中性,实则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的意图十分明确。虽然央行在专栏中对今年超储率的显着下降作出了解释,但央行认为超储率的下降主要受支付体系的发展和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提高影响,并不意味着银行体系流动性收紧和货币政策取向发生了变化。言下之意就是,央行并不认为目前的银行体系流动性是紧的,1.3%左右的超储率央行认为是松紧适度的。今年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有目共睹,央行这样的表态意味着市场机构恐怕要做好总量流动性长期偏紧,银行配置需求长期不足的准备。
6月末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67%,较3月末上升0.14个百分点;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71%,较3月末上升0.08个百分点。与一季度相比,二季度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和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的上行速度明显放缓,与债券市场利率的上行速度明显不一致,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利率传导机制并不通畅,债券市场利率上行对实体经济贷款利率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债券利率的快速上行并不一定意味着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快速上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银行体系资产配置结构更加侧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趋势。
四、后期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服务实体经济,更加强调防控金融风险
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部分,与一季度相比,央行更加强调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更加强调防控金融风险。这一方面预示着未来银行资产配置将进一步压缩同业业务,增加对实体经济融资;另一方面也预示着金融监管不仅没有结束和放松,而且将进一步收紧和从严。
综上所述,对债券市场而言,货币政策未来依然没有放松的可能,银行配置需求未来依然难以恢复,金融监管仍将进一步收紧和从严,在经济依然平稳和供给压力仍大的背景下,债市的调整依然没有结束。
最后更新:2017-08-12 22: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