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61 返回首頁    go 人物


中資金融機構在港較量:券商銀行成主力 保險仍是外資寡頭壟斷

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內地與香港在金融領域的互聯互通內容正更加豐富和深入,哪些中資機構在香港布局?值得重點關注。

券商中國記者梳理了香港市場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細分金融的大致競爭格局後發現,香港已經成為全球金融機構逐鹿的競技場,其中包括外資、港資和中資三股力量。我們來看下這三種主要生態:

一是中資券商不斷崛起,今年上半年在香港新股IPO市場占有率達70%;

二是港資券商在外資和中資的夾縫中生存,經營環境持續惡劣;

三是外資券商陸續撤退,輝煌已成往事。

記者獲悉,持有香港經紀業務牌照的券商有500多家,港交所根據交易量將這些券商分為三類:A類券商是排名前14的大券商,排名15-60是B類,排名60之後是C類。目前,中資券商中A類隻有中銀國際,交銀國際國泰君安國際等屬於B類,還有大部分屬於C類的券商。目前C組400多家券商,在港股市占率不足10%,未來會出現一定數量小券商被並購或倒閉。

中資銀行在港已經逐步走出初始布局階段,開始進入發展期。數據顯示,香港市場上中資背景銀行分支機構的市場占有份額已從2006年的15.6%增至2016年增的32%。業內預測,2017年中資銀行在港市場份額或將達到42%,且可能很快超過50%。

此外,保險市場外資寡頭壟斷市場格局明顯,市場占有率前5名中,有4家是外資。

中資券商不斷崛起

證券業方麵,香港對資金流動不設限製,且不征收資本增值稅或股息稅,證券市場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最活躍、流動性最高的市場之一。

香港股市高度開放,流動性高,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投資銀行及證券公司來港開業,發展首次公開招股及證券業務。

申銀萬國海外子公司申銀萬國(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在香港成立,是最早到香港發展業務的中資證券機構之一。1995年國泰君安(香港)有限公司注冊成立,也是較早成為香港聯交所成員並開展業務的中資券商。

除直接設立分支機構外,在香港本地進行同業並購也是中資券商開展國際化運營的主要途徑。例如,2009年,海通證券收購香港大福證券並更名為海通國際證券;2012年,中信證券斥資逾97億元收購裏昂證券亞洲業務全數股權。

2015年,香港IPO發行量排名第一的還是摩根士丹利,第二則是高盛,但從2016年至今年6月底,以保薦人身份參與香港主板及創業板IPO的券商中,前三位都是內地券商,分別是國泰君安國際、豐盛融資以及中金香港。

2016年至今年6月底參與IPO次數

達五次或以上的券商及其所屬地區

中金三甲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兼基金經理王韻珺介紹,中資券商在香港券商排名中大多數屬於B組的第二集團,且近年來大有趕超A組的態勢出現。如海通證券廣發證券等,雖然進入時間晚,但具備雄厚的資金,路徑也以直接收購本地有實力的券商為主——海通收購了大福證券,光大收購了新鴻基證券。

由於其中資背景,內地客戶比較熟悉,容易接受,同時內地母公司也會向香港子公司推薦高淨值客戶,因此,隨著港股投資價值凸顯,不少內地投資者來香港開戶炒股,首選自然是中資券商。

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於2007年成立,當時會員數目隻有8名。截至6月29日,會員單位已增至111名,香港新股IPO市場占有率達70%。

中泰國際研究部認為,有三方麵原因促使中資券商加快進入香港的速度:

首先,2014-2015年牛市使得券商利潤爆發,有了更多的資源開始布局海外業務,而海外業務的第一站往往是從香港開始;

其次,人民幣貶值促使海外業務受到熱捧,客戶需求使得券商有動力做大海外業務;

再次,相比境內,香港監管層對非股票類的業務的監管較為寬鬆,使得券商有機會試水創新業務。

港資券商舉步維艱

中資券商的崛起,同時帶來港資、外資券商的收縮,尤以港資券商最為明顯。

據富昌金融集團副總裁王榮介紹,10年前,在港券商排名前十名中,僅有中銀國際一家中資券商;如今,中資券商占據了7-8家。中資券商幾乎都是國有企業,財力相對雄厚,內地的營業網點數量很多。

王榮稱,港資券商這幾年生存舉步維艱。一是港資券商財力相對缺乏,此外合規成本相對較高;二是港資券商不僅需要麵對市場上已有的銀行、外資等競爭對手,還要麵對中資券商崛起的雙重壓力,中高端的市場很大比例被中資券商壟斷;三是互聯網券商的發展,比如富途證券,又衝擊和瓜分了散客市場。

據王韻珺介紹,他們公司今年的業務發展收到了國內市場的衝擊,最明顯的是來自中資券商的競爭,以及來自新興互聯網券商的競爭。

不過,王榮表示,從某種程度而言,也不是特別悲觀。港股市場處於牛市階段,目前的深港通、滬港通設置了50萬的門檻,還有一些“漏網之魚”。未來,隨著互聯互通製度的進一步放開,港資券商中的龍頭,比如英皇、金利豐周大福,可能會存活下來。

王韻珺也認為,中資券商在香港資本市場的地位逐漸舉足輕重,而香港本土券商日漸式微。香港本地小型券商,在外資和中資的夾縫中,經營環境持續惡劣。C組400多家的券商,在港股市占率不足10%,相信會出現一定數量小券商被並購或倒閉。

外資券商輝煌已成往事

一度輝煌的外資券商,主要包括,美資、英資、日資、台資等。亞洲金融風暴過後,以摩根、美林為首的外資金融機構大舉進入香港市場,並在此後10年占據市場主導地位。

王韻珺表示,外資券商在香港券商排名中一直屬於A組的最高級別,如摩根大通、高盛等,具有出色的承銷團隊,優勢主要在投行業務,而能進入此級別的唯一中字頭機構就隻有BOCI(中銀國際).

據了解,1997年亞洲掀起金融風暴,身陷危機的百富勤倒下,歐美券商崛起,IPO市場占有率達85%,二級市場占70%-80%。然而,2007年,美國次貸引爆環球金融海嘯後,歐美券商隨之撤退,為中資券商帶來了拓寬市場空間的機遇。

據統計,2016年以保薦人身份參與香港主板IPO的券商中,有19家參與2個以上項目,其中10家為中資券商,6家為美資投行,而在參與數目達6家的券商中,中資及美資各占2家。

中晟基金總裁葉亮告訴記者,目前香港證券市場經紀業務普遍不好做,主要看投行業務。外資券商中,美資券商的投行業務還有點業務,主要針對投行和私人銀行超高淨值的客戶。

葉亮還介紹,隨著中資券商的崛起,外資券商的人員流失現象嚴重,中資券商大舉進入香港市場舍得投入,待遇還不錯。時間上來看,人員流動大致有兩個時間節點,一個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另一個是2013年前後。

中資銀行三分市場

香港是全球銀行機構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全球百大銀行中,約70家有在香港開展業務。

截至2016年12月底,香港共有195家認可銀行機構以及57家外資銀行的代表辦事處。同時,香港已躋身為舉足輕重的人民幣離岸中心。

近年來,中資銀行國際化進程逐步加快,而香港通常被視作國際化的第一站。其中較早進入香港市場的銀行係分支機構逐步走出初始布局階段,開始進入發展期。

數據顯示,香港市場上中資背景銀行分支機構的市場占有份額在2006年15.6%,2016年增至32%。有業內人士預測,2017年中資銀行在港市場份額或將達到42%,且可能很快超過50%。

日前,銀監會港澳台辦相關負責人透露,截至目前,28家中資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香港地區共設有分支機構50家,中資銀行資產總額約占香港銀行業資產總額的1/3,遠高於1997年的一成左右占比。

此外,內地共有23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港上市,其中,工行、中行、建行、交行位列恒生指數成分股。截至2017年1月末,內地銀行業機構在港流通總市值2.9萬億港元,占香港上市公司總市值的11.3%。截至2017年5月末,共有15家香港銀行在內地設立了8家法人銀行(下設112家分行、306家支行)、11家母行直屬分行(下設11家支行)和5家代表處。

在中資銀行快速發展的同時,外資銀行除了高端客戶影響相對較小外,整體影響較大。業務的收縮導致人才流失嚴重。有媒體報道稱,外國銀行家在香港處境尷尬,他們不再吃香。“如果不會講普通話,就連經驗豐富的銀行家也難以找到工作或保住飯碗。”

恒生銀行東亞銀行、星展銀行等多家港資銀行2016年的業績公告來看,香港銀行業寒冬未過,普遍業績下降。

其中,東亞銀行2016年度受累於內地資產質量差,貸款及應收賬項減值損失增長70.5%至34.62億港元;中國內地業務成立10年以來,首現虧損4.61億港元, 年內裁員約10%,且有9家支行與其他網點合並。

外資保險寡頭壟斷

香港保險市場發展較早,已經相當成熟,市場主體豐富,彼此之間競爭激烈。據香港保險監理處發布的數據,截至2016年底,香港共有160間獲授權保險公司,其中94間經營一般業務,47間經營長期業務,其餘19間則經營綜合業務。

根據保險代理登記委員會提供的統計數字,截至2016年底,在登記委員會登記的保險代理商共有2482家,個人代理人則有63148名,以及負責人及業務代表26835名,獲授權的保險經紀也已經達到了756名。

與內地保險市場類似,香港保險市場也呈現寡頭壟斷格局,市場占有率前3的公司占據了市場近50%的市場份額;市場占有率前5家保險公司中,有4家是外資,僅一家中資。

2016年香港保險公司有效業務排名表

近年來,國內保險牌照成為炙手可熱的金融牌照,但成功獲批概率小,時間長,一些資本南下香港,香港也已經成為內地各類資本海外投資、布局保險業的一個重要目的地。香港保險熱有了新的注解。

例如,恒安標準人壽就宣布將進軍香港保險業,收購母公司英國標準人壽在香港的子公司——標準人壽保險(亞洲)有限公司。

而在此之前,早已經有一批內地資本開始布局香港保險業。例如複星集團,早在2013年就投資設立了鼎睿再保險。福建泰禾集團也於2016年6月,以80億港元的代價收購了香港大新金融集團的附屬公司大新人壽保險、大新保險服務及澳門人壽股份。九鼎集團於2016年斥資逾百億港元收購了香港富通保險。

此外,互聯網巨頭騰訊,在內地多點布局保險業後,也於2017年初宣布將聯手高瓴資本以及英傑華人壽共同發展原英傑華位於香港的子公司,著力發展數字保險。

除此之外,也早有一些內地大型企業設立的自保公司在香港成立,例如中石化的自保公司、中海油的自保公司以及中國廣核集團的自保公司。

(原標題:中資金融機構在港較量:券商銀行成主力,保險仍是外資寡頭壟斷)

最後更新:2017-07-19 03:02:50

  上一篇:go 央行:6月發行債券3.7萬億
  下一篇:go 京天利虛假陳述案投資者一審勝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