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2
人物
擬IPO企業力同科技購銷數據異常 社保繳納真實性存疑
力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力同科技”)近日首次發布了招股說明書,其擬在深市發行新股不超過2253.34萬股,募集資金用於投資建設無線通信射頻芯片及無線通信SoC芯片項目、語音及數傳模塊生產項目、專網通信終端及智慧物聯網終端生產項目和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從招股說明書披露的內容看,報告期內,公司不但在營業收入上出現了大幅下滑,而且還在代理產品與自主產品配比中形成了持續盈利隱憂,更為重要的是,該公司社會保險繳納、采購與銷售方麵也都存在著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
采購數據一團亂麻
招股書披露,力同科技報告期內向前五大供應商的合計采購金額分別為91374.4萬元、75261.82萬元和22803.27萬元,占同期采購總額的91.76%、94.84%和64.47%,由此推算,報告期內(2014年~2016年)每年的采購總額應分別為99579.77萬元、79356.62萬元和35370.36萬元。從財務勾稽關係看,這些采購總額應與“合並資產負債表”、“合並現金流量表”中的相關數據形成相應的財務勾稽關係,可讓人驚奇的是,在《紅周刊》記者核算過程中,竟然沒有一年的數據能夠完美匹配。
以2015年數據為例,該年度力同科技的采購總額為79356.62萬元,考慮17%增值稅因素的影響後,含稅采購總額為92847.25萬元,相比同期現金流量表中“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項的61284.37萬元,存在31562.87萬元的差額,從財務勾稽角度考慮,這個差額必然會在資產負債表中應付款項或預付款項中得到相應體現。
招股說明書顯示,2015年力同科技應付款項期未餘額為16498.67萬元,相比期初餘額12358.70萬元新增了4139.97萬元,這與前述的31562.87萬元的差額相比,意味著公司仍有27422.90萬元采購差額需要在預付款項中體現,即預付款項餘額在當年應當減少27422.90萬元才合理。可事實上,2015年力同科技預付款項期未餘額為140.27萬元,相比預付款項期初餘額17.65萬元不但沒有出現減少,相反還增加了122.62萬元。如此一來一去,公司反而出現27545.53萬元含稅采購金額既沒有獲得現金流量的支撐,也沒有形成應付賬款或預付款項等債權債務關係。
如此情形同樣也反映在2016年。數據顯示,力同科技2016年含稅采購總額為41383.32萬元,相比同期現金流量表中“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項的41656.87萬元,公司含稅采購要比現金流量少了273.55萬元,這意味著,在當年公司的負債方麵數據應有相應金額調整才合理。可事實上,力同科技2016年應付賬款期未餘額5054.93萬元卻相較期初餘額16498.67萬元大幅減少了11443.74萬元,預付款項期未餘額11.65萬元相比期初餘額140.27萬元減少了128.62萬元。一來一去,綜合核算的結果是,2015年力同科技存在11041.57萬元含稅采購金額不知是通過什麼方式進行支付的。
數千萬元現金支付去向不明
除了“買”的方麵存在疑點外,力同科技“賣”的方麵也同樣是存在著很大疑點的。
招股書披露,在公司營業收入中,報告期境外收入占比分別達到92.55%、94.91%和85.54%,考慮到出口貨物實行“免、抵、退”政策,在分析力同科技營收和現金流及負債之間的勾稽關係時,基本上是不用考慮增值稅因素的影響。
2015年,力同科技實現營業收入66175.99萬元,相比同期現金流量表中“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項的72853.90萬元,現金支付要比營業收入多出6677.91萬元,從財務勾稽關係看,資產負債表中應收款項和預收款項的數據也會有相應數值變化與之對應。
可實際上,資產負債表中的應收款項期未合計餘額4778.71萬元(應收票據594.42萬元,應收賬款4184.30萬元),相比期初餘額合計8521.66萬元減少了3742.95萬元,與前麵出現的6677.91萬元差額相比,仍有2934.96萬元差額需要在預收款項中體現。可實際上,2015年預收款項期未餘額為914.19萬元,相比期初餘額34.72萬元僅增加了879.46萬元,新增金額遠遠不足。綜合核算後發現,力同科技在2015年有2055.50萬元的現金支出不知用於何處。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2016年中。當年力同科技實現營業收入49429.78萬元,相比現金流量表中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項48085.31萬元,公司存在1344.47萬元營業收入需要在負債表中體現。
可實際上,在資產負債表中,力同科技應收款項期末餘額合計為6556.94萬元(應收票據473.99萬元、應收賬款6082.95萬元),相比期初餘合計4778.71萬元新增1778.22萬元,與此同時,預收款項期未餘額25.26萬元也相比期初餘額914.19萬元不但沒有新增,相反還減少了888.92萬元。整體核算,力同科技在2016年也有1322.68萬元的現金支出不知用在何處。
連續兩年,公司一直都存在數千萬現金支出目的不明現象,結合前文采購數據上的巨大偏差,使人進一步懷疑該公司披露的數據真實性。
社保繳納真實性存疑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企業在經營時,不但要按勞動合同的約定向員工支付報酬,同時還要按期足額繳納社會保險。對於力同科技這家公司,記者發現該公司所披露的員工社保繳納情況存在一定的異常現象。
在“公司執行的員工社會保障情況”中,力同科技報告期內(2014~2016年)已繳納的社會保險金額分別是183.73萬元、266.83萬元和252.47萬元,其中2015年已繳社保金額相比2014年出現了大幅增長,而2016年時卻又略有下降。我們知道,企業所繳社保金額的上下波動原因,除了每年社保繳納基數的變化外,企業參保人數的多少也是影響其繳納金額的重要因素。
招股書披露,報告期內公司在冊人數分別是285人、249人和293人,每年都有數十名員工放棄社保繳納的現象,姑且不考慮這種不給員工繳納社保的現象是否合理,且僅在冊人數最少的2015年,公司繳納社保金額在報告期卻是最多,達266.83萬元,這種繳納人數最少但繳納金額卻又遠超其他年份的現象,讓人感到非常奇怪,難道該年度員工整體收入水平要遠遠高於其它兩年?
更讓人奇怪的是,在員工社保執行情況中,公司2016年已繳納社保金額為252.47萬元,可“短期薪酬”情況中卻顯示,本期增加(即2016年)的社會保險費(三險)為38.43萬元,再加上設定提存計劃中的“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費”本期增加額126.04萬元和5.54萬元,“五險”在2016年度的實際增加額合計卻僅為170.01萬元,即當期一共發生並繳納了社保費用為170.01萬元,這個數值比員工社保執行情況中披露的已繳納252.47萬元要少了82.46萬元,僅就社保費用來說,這項差額是比較大的。
根據力同科技所在地深圳人社局公布的數據,近年當地企業為員工繳納“五險”的單位承擔部分比例合計大約是15%,即由其2016年已繳納社保252.47萬元可推算出,該年度向員工支付的工資、薪金及各項津貼等總額大概在1683.13萬元左右,可實際上,招股書披露的2016年“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的本期增加額卻為2089.52萬元,和前者推算理論值相差了406.39萬元,幅度達20%左右。
這也讓人奇怪,既然該公司在招股書中明確表示,報告期內除了新入職等幾位員工之外,其他員工都參加了社會保險,員工工資總額即是社保繳納的總基數,那麼,在實際繳納人數與員工總數相差不大的情況下,為什麼會明顯出現已繳納社保與工資金額之間的異常配比現象呢?
(原標題:力同科技購銷數據異常,社保繳納真實性存疑)
最後更新:2017-06-24 14: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