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
人物
泡泡網|人工智能應該怎麼玩兒?小米AI音箱給出了正確答案
7月26日的小米發布會,MIUI 9、小米5X雙攝手機和吳亦凡是毫無疑問的主角,但在我看來,真正吸引人的,是發布會最後10分鍾匆匆亮相的配角:小米AI音箱。人工智能熱火朝天,亞馬遜echo,Google Home、蘋果HomePod、阿裏天貓精靈X1、聯想剛剛發布的投影AI音箱等等,小米在AI這波浪潮裏,來的絕對不算早的。
不知為什麼,人工智能在消費品中的普及,各大品牌都選擇了智能音箱,但其實很多人都明白,這絕不是最優的產品形態,我認為原因有兩個:
其一是自然語義理解的深度學習是目前最為成熟的、最可應用的AI技術,並且能夠提供較為直接的交互體驗,讓用戶能夠直接感知到人工智能的存在。
其二是智能音箱的產品形態相對比較簡單,對於互聯網廠商來說,比較容易將它做為實體產品l落地的切入點;對於設備廠商來說,又是一個比較輕量級的低硬件成本的解決方案,甚至是最好的試錯方案。
也正因此,音箱在2017年被賦予了太多AI的寄望,成為了“入口”,但我覺得,其中很大一部分,真的不一定能成。
AI的產品化落地,能否獲得好的使用體驗,需要幾個硬性條件的支撐:技術研發能力(算法)、大數據(用戶)、硬件的研發能力(設備聯動)。而目前看來,我覺得能將這幾點結合的最好的,恰恰就是最後到的小米。
技術研發能力,其實就是人才爭奪戰,有了人就有了技術,而小米對技術人才的吸引力,我並不懷疑。大數據方麵,小米也不弱,豐富的產品線帶來了億級別的用戶數量,僅MIUI的激活用戶就達到了2.8億。但這兩方麵,能與小米匹敵的公司還是不少的,小米並沒有獨到的優勢,真正可能讓小米成功的,在於第三點。
小米是一個互聯網公司,更是一個設備製造商,手機、電視、路由器、智能家居等等產品線鋪的非常開,要不然大家也不會稱其為“小米百貨公司”了,比起BAT,小米有設備落地用戶數量上的絕對優勢,相比聯想海爾,小米在設備的種類上遙遙領先。
AI能給帶來的體驗,在於生活方式的改變,而不僅僅是簡單的人機對話,幫你查詢個天氣、定個鬧鍾、甚至買箱牛奶,在以設備構成的各種實際的場景裏,將不同的終端通過人工智能聯動起來,才能帶來根本的使用體驗上的革新。
正因為小米有豐富的產品線,尤其是生態鏈產品布局廣泛,通過音箱的這個入口,可以實現多種場景化的使用體驗,比如離開家時和小米AI音箱說聲再見,它會自動將網關設防、打開監控攝像頭、關閉廚房電源、命令掃地機器人進入工作模式……
通過小米AI音箱設置的早起鬧鍾,叫醒主人後自動打開窗簾、通過隻能插座讓廚房的煮蛋器開始工作、將淨化器從睡眠模式切換到自動模式、自動播放新聞和天氣預報、如果是冬天天還沒亮自動打開客廳的燈光、通過空調管家自動關閉臥室空調……
這就是設備聯動帶來的魅力,有硬件做依托,才能讓AI學習到不同的場景下的不同工作模式,進而循環的促成使用體驗的不停進步。小米在下一盤很大的旗,輕體量低價格的眾多智能家居設備、豐富的產品線、手機、電視、音箱、PC各種主要入口無一例外都有小米產品的身影,這麼做AI,可能想不成功都難。
小米推出AI音箱做為其人工智能落地的第一款產品,很可能隻是為了市場接受度的需要,畢竟現在這個新興市場已經被初步教育成智能音箱為最主要的產品形態,小米隻要願意,可以將AI輕鬆的植入到旗下的許多產品之中,絕不僅僅是音箱而已。
真正進入到人工智能的大規模產品落地的時候,小米可能比誰走的都要快。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中觀點不代表小米社區
最後更新:2017-07-27 23: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