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44 返回首頁    go 人物


國產手機“抄襲”iPhone,到底是上癮了還是到頭了?

蘋果發布一款新機,總能引發一眾國產手機廠商研究借鑒。也不是說完全抄襲,而是在某些布局地方的做法很容易就讓我們看到蘋果設計(包括外觀、UI)的影子,比如注塑天線、雙麵玻璃、UI圖標等等。不知道十周年的新機iPhone8問世後,又會有多少廠商會把它作為一個參照物。但願那個豎著的、奇怪無比的雙攝像頭,不要被拿來大做文章。

以之前的情況,蘋果一旦發布新機型,模仿者們在設計上可謂趨之若鶩,先後出現過穀蜂、尼采、大可樂等品牌,甚至有出貨量位居前列的聯想、vivo牽涉其中。拿iPhone 6為例,上述品牌的某款機型與iPhone 6存在高達80%-90%的相似度,甚至有幾款除了商標不同之外,與iPhone 6可以說連細節都一樣,包括本可以收進去的攝像頭,也為了逼真還原而故意凸起。

其實,小編一直在想,為什麼這些國產手機寧願冒著被人鄙夷,拉低品牌形象的風險,光明正大去模仿蘋果呢?小編認為,答案不外乎這麼幾個:一是某些手機廠商為了解決生存問題。由於受限於技術研發、上遊產業鏈、資金等因素,這些廠商要在強手如林的市場夾縫中求生存下來,外觀模仿可是一種省力、保險的捷徑,遺憾的是穀蜂、尼采、大可樂等假蘋果們生不逢時,誕生於消費升級時代,消費者對產品賦予使用者的身份和象征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同價位市麵上也有更多大牌選擇,它們注定隻能是手機市場中的過客。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利用信息不對稱,將蘋果的時尚設計吸收後,“分享”給更多人從而更好贏利。這類廠商正是發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精神,把蘋果的精華部分引入自家手機,在四五線城市,甚至鄉鎮,往往隻需費更少的功夫就可以賣出去很多,何樂而不為?這些廠商充當了“中轉站”的作用,就好像流行音樂早期時候的港台地區,好的流行音樂,發起於歐美、日韓,港台地區將它們引入、翻譯或者改良,銷往大陸地區就可以大紅特好。而大陸人還以為是港台創作的呢,這就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

當然,也不排除這是領導意誌的直接體現。從目前國內公司的產品研發模式來看,不少公司的設計師隻是做命題作業,設計師處於整個流程的下遊。信息由用戶反饋過來,要經過產品經理和其他領導的反複討論,最終領導拍板後,才能被設計師收到。如此一來,設計師執行的隻是上級領導的意誌,極易被領導引導去模仿大品牌。

最後更新:2017-08-24 23:55:08

  上一篇:go iPhone公交卡功能即將上線,提前為你奉上使用方法教程
  下一篇:go vivo首款全麵屏手機曝光 重新定義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