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02 返回首頁    go 人物


劉錚:當前貨幣政策既不能過鬆也不宜過緊

摘要

匯率和利率,是市場配置資源的關鍵。剛剛過去的一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攀升,銀行間市場利率保持平穩,市場預期穩中向好。

  匯率和利率,是市場配置資源關鍵。剛剛過去的一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攀升,銀行間市場利率保持平穩,市場預期穩中向好。

  在“8·11”匯改兩周年之際,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呈走高之勢。周一(8月7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6.7228元,周四(10日)一舉突破6.7關口達到6.6770,而周五(11日)進一步攀升至6.6642,創去年9月以來新高。離岸市場方麵,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也創新高,市場信心有所恢複。

  市場經濟條件下,匯率起起伏伏很正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近來持續攀升,是一係列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其中,既有美元持續走弱的國際因素,也有中國經濟基本麵穩中向好的國內支撐,還有市場預期發生變化的心理因素,以及中間價報價模型引入逆周期因子的技術因素。簡而言之,一度出現的人民幣對美元持續單邊貶值之勢得到了改變,更具彈性的雙向波動之勢正在形成。

  央行11日晚間發布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對逆周期因子首次進行了權威解讀:逆周期因子可適度對衝市場情緒的順周期波動,緩解市場“羊群效應”。逆周期因子不會改變外匯供求的趨勢和方向,而是在尊重市場的前提下促進市場行為更加理性。調整後的新機製有序運行,更好地反映了我國經濟基本麵和國際匯市的變化,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彈性進一步增強,雙向浮動的特征更加顯著,匯率預期平穩。

  市場正在逐步適應並接受雙向波動、更具彈性的人民幣匯率。這將會為更好地平衡中國經濟國際收支、內外需求,增強貨幣政策獨立性創造更大的空間,也有助於堅定國內外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人民幣匯率的新變化,也使得跨境資金流動出現新走向。國家外匯管理局7日發布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初步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經常賬戶和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呈現“雙順差”,跨境資金流動形勢回穩向好,未來國際收支總體平衡的基礎將更加堅實。

  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上揚的同時,銀行間市場利率保持了基本平穩。隔夜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周一為2.7360%,周三小幅攀升至2.8018%,周五回落到2.7900%。與7月中下旬Shibor一度走高的態勢相比,本周Shibor略有回落。

  觀察銀行間市場利率變動,離不開分析央行公開市場操作。本周銀行間市場,央行通過逆回購投放的資金總量(7500億元)不小,資金麵壓力有所緩和。但相比到期資金(市場統計約7800億元)而言,仍然淨回籠了300億元,資金麵也難言寬鬆。

  央行“削峰填穀”的公開市場操作,意在維護銀行體係流動性基本穩定,體現出貨幣政策正努力做到“不緊不鬆”。

  當前貨幣政策既不能過鬆助長泡沫和風險,不利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也不宜過緊抬高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影響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下一階段貨幣政策操作將延續當前張弛有度的態勢。央行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出,繼續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保持總量穩定,綜合運用價、量工具和宏觀審慎政策加強預調微調,調節好貨幣閘門。隻要這個政策得到較好落實,市場利率不會出現大起大落。

  匯率和利率關係萬千。目前來看,匯率和利率出現的新變化,既是中國經濟出現積極變化、政策措施沉著得當的結果,也有助於穩定市場預期、防範風險挑戰,為中國經濟穩中求進提供有力保障。

  然而,未來仍不能掉以輕心。要看到,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中的下行壓力不小,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較大,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任務艱巨。在這樣複雜的環境下,更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讓金融服務好實體經濟、防範好風險,繼續推進匯率和利率市場化改革,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

  (作者為新華社記者)

(原標題:劉錚:當前貨幣政策既不能過鬆也不宜過緊)

(責任編輯:DF155)

最後更新:2017-08-14 06:23:01

  上一篇:go 張敬偉:人民幣是拿來“用”的 不是拿來“炒”的
  下一篇:go ING:預計美/日的支撐位在1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