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
人物
“石油行業即將沒落”隻是一種錯覺
石油行業即將快速沒落。這已經成了流傳在媒體和大眾中的“新神話”,也讓少數從業者惶惶不可終日。事實上,回顧百年石油史,石油行業就是在經曆一次次的災變論調、遭遇無數次集體恐懼後發展到現在的。因此,麵對今天類似的說法,完全可以說一句:“石油行業真不是被嚇大的。”
近日,BP發布的年度能源統計報告顯示,石油仍然是當今世界第一大能源。通過對比石油、天然氣、煤炭、核電等發現,人類當前仍舊主要依賴以石油為代表的化石能源。過去一年,世界石油消費量非但沒有降低,反而繼續增長。預測數十年內,石油仍是人類主要能源。你能說這樣的產業是夕陽產業嗎?
當然,油價下跌讓全行業苦不堪言,但簡單地把低油價認定為石油行業的衰落是不妥的。相反,正是低油價刺激了石油消費的增長,並使石油具備了更強的競爭優勢。這印證了筆者在這一輪油價下跌之初就曾提出的一個觀點:油價下降是石油行業的自我救贖,高油價則是在自掘墳墓。
當前石油行業麵臨的困局並非獨有,而是各類能源共同麵臨的。能源行業整體呈現消費增長不景氣的狀況,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世界經濟增速放緩,人類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從BP發布的數據可以看到,相比石油,煤炭的挑戰更大,呈持續下降趨勢。不妨說,化石能源麵臨的挑戰更多來自整體形勢和自身競爭力。
石油價格低迷是因為供給過剩,並非新能源的衝擊。影響未來油價的因素,從根本上說還是供求關係。從需求角度來說,不會有太大的起色,特別是隨著能效提高,需求增長壓力會更大,OECD國家能源消費已經基本到頂,未來潛力來自於發展中國家,比如印度。
供給方麵的影響因素包括,歐佩克繼續加大減產力度,但對此不能抱太大希望;發生局部戰爭導致供應緊張,可能性更小;是否會出現新的開采技術,帶來供應的極大增加,這在原理上和新能源是一樣的。隻要油價仍然在合理區間,任何高成本的能源開采方式都不具有競爭力。
很多人認為可能發生的“黑天鵝”事件是,可再生能源技術取得爆發式突破,然後帶來大幅增長。不可否認,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在降低,增長速度也很快,但簡單套用摩爾定律來推算能源替代轉折點,顯然是武斷的。更應該看到的是,能源係統發展有它的內在規律和路徑依賴,能源替代是一個漸進的緩慢過程。
正如《能源的神話與現實》作者斯米爾教授所說:“曆史經驗表明,作為現代社會最複雜、資本集中並且體量龐大的基礎設施,能源係統具有強大的內在慣性。我們的決策可以加速能源係統的轉變,但並不能從本質上改變能源發展的自然屬性。”
百餘年能源結構數據的調查結果表明,煤炭占比從95%下降到24%用了近100年時間,石油占比從不足5%提高到25%花了80年時間,天然氣從占比1%增長到20%用了接近70年。石油使用在100年前就算得上“突破性”、“爆炸性”技術了,但仍然要在漫長的時間中一城一池地奪取地盤。由此可見,新能源變革和能源結構轉型之路是多麼的任重道遠。而眼下,石油行業還遠沒有到成為革命對象的時候。
當然,從長期看來,能源轉型是必要的,也是無法避免的,石油行業並不能高枕無憂。很多時候,真正的敵人都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前些年在“石油峰值論”的鼓噪下,很多人都認為油價會一直高下去,導致過去一輪的油價上漲周期中,石油行業成本漲幅遠遠高於其他行業及工業平均漲幅。這是行業的迷失,用句話說,叫忘了初心。
高油價帶動了大量勘探活動,催生了頁岩油氣,把油價拉下了馬。而油價低迷影響下,石油公司勘探積極性大大降低。隨著投資減弱,幾年後供應減少,是個大概率事件,這將間接導致油價反彈,而反彈的強度與被替代的幅度成正比。
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裏,要預測“黑天鵝”在哪裏起飛是難的,但人們總會努力去尋找能預測未來的“水晶球”。作為一個對石油行業仍然充滿信心的人,筆者的看法是,堅持石油的“道路自信”,謹慎決策,積極投資,提高競爭力,實現穩定發展,才是石油行業的根本大計。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7-13 16: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