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16 返回首頁    go 人物


五大監管政策走向為下半年資本市場定調

一年已過半,2017年上半年資本市場的從防範金融風險、重塑市場秩序成為關鍵問題。加強並購重組監管、調整完善再融資政策、規範上市公司股東和董監高股份減持行為、推進實施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製度等一係列政策都緊緊圍繞風險防範、穩定市場這兩個關鍵詞,旨在推進資金“脫虛向實”。

2017年下半年,穩字當頭,資本市場有望在法治建設、IPO新常態、從嚴監管、對外開放、投資者保護等多方麵深化發展。多位市場人士認為,資本市場發展向新常態回歸,市場發展重點轉向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發揮基礎性製度改革效能等方麵,依法全麵從嚴監管還將持續深入,以確保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

展望一:證券法或有新動向

證券法的此輪修訂可謂一波三折。自證券法修訂被列入2013年立法工作以來,2015年4月中下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一讀”審議了全國人大財經委提請審議的《證券法》修訂草案,當市場期待一讀之後的公開征求意見稿時,2015年6月末的股市震蕩,讓立法節奏被打亂。

最新的進展是今年的4月2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對證券法修訂草案進行了“二讀”,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每兩個月舉行一次的慣例,年內還有三次全國人大常委會,證券法的修訂進程或有最新進展。

一個參與修法的學者表示,證券法的修改涉及資本市場法律製度的頂層設計。這幾年,我國的證券市場在運行過程中,特別是在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中,暴露了許多問題,如何針對這些問題,在法律層麵進行規製,應當進一步認真研究;同時,如何進一步加深對證券市場的規律性認識,預防新的可能出現的問題和風險,也要引起重視。

該學者透露,參與審議的與會人士建議二審後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和有關方麵的意見,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基調,實事求是,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論證,對相關製度進行進一步的修改完善,切實做好證券市場的頂層設計。

“按照深入研究論證的節奏,證券法年內推出可能性不大,但或有一些突破”。上述學者指出,證券法修訂草案審議稿聚焦七大市場焦點,包括注冊製暫不規定、加強監管、規範上市公司收購、強化信息披露、突出投資者保護、完善證券交易規則、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等內容。

中國證券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西南政法大學教授曹興權表示,總體來看,證券法修訂在證監會行政權力方麵適度的“縮”和“放”,其中,在證券發行、在對行業業務審批方麵,是縮小的,但在市場監管方麵,增加了相應權限。

此外,針對市場唿籲的加大違法違規懲處力度,證券法修訂中有所考量,現行《證券法》對於違法違規處罰過少屢屢被市場詬病,進一步明確各種違法違規行為界定的標準,提高處罰力度,已成為共識。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俊海建議,需在完善短線交易、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禁止交易行為的同時,對於未來可能出現的新型市場違法違規設立製度空間,並加大行政處罰力度,加強監管當局的稽查手段,嚴肅市場紀律。同時應對《刑法》、《證券法》進行相應修訂,提高對欺詐發行股票、違規披露信息等違法行為的處罰、量刑標準。

展望二:IPO發行根據市場調節節奏成常態

自去年年底以來,每周10家IPO批文下發已成常態,在增加了投資者可選擇新股標的同時,資本市場在服務實體經濟、提升直接融資比重方麵發揮了較大作用,但由於二級市場出現了波動,監管層適度調整了新股發行節奏,不僅每周的新股批文下發數量減少至個位數,就連審核擬上市企業的速度也在放緩。

一家券商投行人士表示,監管層有意調節新股供給,以釋放穩定市場的信心,安撫投資者情緒。

可以預期的是,根據市場情況調節IPO將成為下半年新股供給的常態,IPO發審不會暫停,且放緩也不是一個長期事件,把時間拉長看,IPO常態化節奏不會變,隨著市場企穩,新股供給有望回歸此前水平。

同時,嚴把發審質量關的監管基調還將保持,統計顯示,截至6月30日,今年以來證監會審核了275家公司首發申請,37家被否,否決率13.45%,若算上終止審查的54家企業,以及取消/暫緩審核的12家企業,今年以來IPO的通過率降至69%左右。

不足七成的IPO通過率已“秒殺”往年,2016年全年的發審通過率為91.48%,被否企業數為18家。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今後,證監會將繼續定期公布終止審查和未通過發審會的IPO企業名單及審核中關注的主要問題,持續提高發行監管工作的透明度,督促發行人和中介機構歸位盡責,提高首發企業申報質量,進一步強化發行監管,嚴格審核,在嚴防企業造假的同時,嚴密關注企業通過短期縮減人員、降低工資、減少費用、放寬信用政策促進銷售等方式粉飾業績的情況,一經發現,將綜合運用專項問核、現場檢查、采取監管措施、移送稽查等方式嚴肅處理。

申銀萬國分析師龔芳指出,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新股發行速度將維持現有每月20-30家的水平,另外,監管層也將繼續完善信息披露製度和投資者保護製度,把穩定市場作為修複市場、發展市場的基本前提,對 IPO 進行改革提高 A 股的市場化程度。

展望三:監管從嚴趨勢不改

去年以來,證監會改進監管導向,從各個方麵大力推進依法全麵從嚴監管。

在抑製投機炒作方麵,持續依法規範和拓寬資金入市渠道,加強對“忽悠式”、“跟風式”重組和盲目跨界重組的監管,投機炒“殼”之風得到遏製。

在規範市場秩序方麵,強化證券交易所的一線監管,推動建立“以監管會員為中心”的交易行為監管模式,交易所在督促市場主體提高信息披露質量、防範異常交易行為、發現違法違規線索等方麵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健全監管基礎設施方麵,加快資本市場中央監管信息平台、中央監控係統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監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在加強違法違規行為懲處方麵,集中開展打擊IPO欺詐發行、虛假信息披露、中介機構違法、操縱市場等專項執法行動。去年查處的案件數量和罰沒金額創曆史新高,今年前6個月證監會出具的行政罰沒款達63億元,超過去年全年。

從嚴監管趨勢的確立,在後續的政策延續性上還將有所體現,證監會副主席薑洋指出,證監會將繼續將保持監管定力,改進監管方式,繼續把依法全麵從嚴監管推向深入。

一是繼續引導上市公司、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回歸本源,專注主業,嚴防投機炒作和資金脫實向虛。

二是切實加強市場法治建設,從製度上解決違法成本偏低、執法手段不足、執法威懾力不夠等突出問題。

三是緊緊依托人民銀行牽頭的金融監管協調工作機製,加強監管信息共享和政策溝通協調,把握好節奏和力度,避免政策“碰頭”疊加,牢牢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漢鋒認為,在監管趨嚴之下,政策麵對股市走勢的影響越發顯著。當前金融行業去杠杆持續推進,預計後續金融去杠杆將更依賴於升級和優化監管規則,而非簡單收緊流動性。下半年,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召開,我國金融改革的持續推進,以及美聯儲可能的加息或縮表,將是影響市場的重要因素。

“監管趨嚴、IPO常態化是對資本市場短期不利、長期有利的政策,”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薑超表示,希望管理層能頂住壓力,堅持市場化的大方向,引導資金脫虛向實,將經濟、金融和資本市場的泡沫出清,用短期陣痛換來長期希望,破而後立。

平安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魏偉指出,當前股市將處於一個新的時期,即個股相對估值的高低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穩定變得更為重要,總體上A股市場的投資取向更趨於理性投資和價值投資,這也與當前逐漸形成的金融監管環境相一致。

展望四:基礎性製度改革適時調整,多項細則待出

針對市場“重融資、輕回報”的詬病,監管政策在持續調整,從大幅簡化並購重組行政審批,鼓勵基於產業整合的並購重組,嚴格重組上市要求,加強並購重組監管,到調整完善再融資政策,在滿足正常合理融資需求的同時,規範資金募集使用行為,優化融資品種結構,抑製高折價、破除逆向選擇,嚴控配套募資用途和規模,再到出台規範上市公司股東和董監高股份減持行為的新規,遏製清倉式減持、“精準”減持、過橋減持行為。資本市場的基礎性製度在持續完善。

下一步,退市製度的修訂完善值得期待。薑洋表示,正在研究完善退市政策:

一是加強信息披露,防止財務造假;

二是要求中介機構履行好“看門人”的責任;

三是修改完善退市標準,正在積極做這方麵的工作;

四是加強交易所一線監管,真正負起責任,依法依規,該退市就退市。

另外,鼓勵創新的部分政策或陸續出台。龔芳指出,從嚴監管並不意味著遏製金融創新,對於能夠有助於提高資產配置效率、回歸金融本質的原創型產品創新一直都是監管層大力鼓勵和支持的對象。監管層將延續“遏製套利型產品創新,鼓勵原創型產品創新”的監管思路,在當前“抑製資產泡沫、防範金融風險”的政策基調下,產品創新將更多地圍繞加快中小企業發展、推動供給側改革、助力經濟增長等維度展開。

一方麵,大力推動債券市場品種創新,積極推動債券市場支持綠色產業。由交易所適時與證券指數編製機構合作發布綠色債券指數、設立綠色債券板塊,並不斷完善相關製度規則,加快培育綠色債券的專業投資群體,推動綠色債券健康發展;

另一方麵,穩步推進產品創新,探索期貨市場新產品,做好原油期貨上市工作,開展天然氣等期貨品種的研究,在豆粕、白糖期權平穩運行的前提下,逐步擴大商品期權品種,繼續培育有市場認可度和權威性的國內商品指數,大力發展以國內商品指數為標的的商品指數基金、商品指數ETF等投資產品,拓寬財富管理的資產配置渠道。

此外,在A股納入MSCI的契機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水平或將進一步提升。滬港通、深港通、QFII、RQFII額度管理等機製有待完善,境內企業境外發行上市製度或將改革。

展望五:投資者保護手段更趨完善

投資者保護適當性管理製度已於7月1日正式實施,它的出台彌補了資本市場各個投資領域,投資者適當性基礎性製度的短板,為市場、產品、服務的適當性管理提供了統一的標準,與現有製度共同形成結構完整、層次清晰、有分工又相互銜接的適當性管理製度體係,是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重要製度保障。

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製度的核心是適當性匹配,即“將合適的產品銷售給合適的投資者”。對於“合適的投資者”和“合適的產品”,其在股票、基金、期貨行業采取了大類劃分,將普通投資者劃分為C1—C5五個等級,將行業產品或服務按風險等級分為R1—R5五個等級。此分類方法層級清晰,基本不改變原有交易習慣和作業模式,市場認可程度高。評估問卷題目和分值設置賦予了經營機構一定的自主權,使個性化、差異化服務成為可能。在此分類基礎上,期貨經營機構根據匹配要求向投資者銷售產品和服務。真正做到了“買者自負,賣者有責。”

除此之外,在投資者權益保護領域,有一個機構在為投資者行權提供便利,那就是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簡稱“投服中心”),該中心已於近期完成了第四起證券支持訴訟的索賠案,向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起訴上海安碩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及原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長高鳴、原董事會秘書曹豐,索賠金額合計22.76萬元,餘下的12名投資者共計索賠164.22萬元,投服中心將分期分批及時向上海二中院起訴。

這是與投資者切身相關,牽扯到“真金白銀”的保護措施,作為證監會直接管理的證券金融類公益機構,投服中心已完成對滬深兩市3003家上市公司(停牌公司除外)股票的全麵持股。

據悉,目前投服中心持有上述公司各1手(100股)A股股票,並將陸續買入後續上市及複牌的公司股票。該中心主要職責是通過持股行權、糾紛調解、證券支持訴訟、投資者教育等方式,為中小投資者自主維權提供教育、法律、信息、技術等服務,提升投資者自我保護能力。

投服中心相關負責人透露,投服中心將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各項行權工作製度和流程,以積極股東、合格股東、示範股東身份圍繞市場熱點難點及重大問題開展行權。

可以預見,投資者保護的各項舉措將趨於完善,製度建設會更加貼合市場實際。相關人士透露,未來將會開展投資者賠償救濟體製機製建設,推動建立包括國家補償、行政補償、民事賠償等多層次投資者賠償救濟體係。

(原標題:這五大監管政策走向,已為下半年資本市場定調)

最後更新:2017-07-05 23:17:36

  上一篇:go 券商再融資取道可轉債:國泰君安70億周五發行 還有3家94億在路上
  下一篇:go 中報行情正式開啟 強者三連板弱者吃跌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