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4
人物
證監會通報某新三板公司“惡性操縱” 這家公司是誰?
上周五,證監會通報,某新三板公司存在惡性操縱行為,公司實際控製人專門組織操盤團隊,通過自買自賣等異常交易手法,製造該公司股份交投活躍假象,借機減持股份,大額套現。
證監會稱,4月14日,證監會啟動調查2017年專項執法行動第二批共16起案件,堅決打擊惡性操縱市場行為。工作開展以來,稽查部門集中力量、周密組織,深入調查。目前,已有9起案件進入審理程序,將對違法主體依法嚴肅處理,涉嫌犯罪的,將依法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多位市場人士對記者表示,該新三板公司很可能是曾經的做市明星股ST明利(831963.OC),曾用股票簡稱明利股份、明利倉儲。由於公司2016年年報被會計所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被實施風險警示。
今年3月27日,明利股份實際控製人林軍、監事陳誌強、股東何忠華接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調查通知書。記者通過公司公告中的聯係方式致電公司,截至發稿尚未取得聯係。
資本玩法層層設局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今年1-7月,共有15家新三板掛牌公司及相關主體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其中6家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一家涉嫌關聯方資金占用未及時披露,3家企業的股東或子公司存在短線交易誤操作,另有3家公司的股東、董事因為內幕交易或者泄露內幕信息等個人原因被立案調查。
餘下兩家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的企業中,隻有ST明利是做市企業,與證監會通報的描述較為吻合。
一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據他所知,某公募基金投向明利股份的8000萬元規模的資管產品,資金來源其實來自明利股份自身,基金買賣指令由公司下達。
根據證監會的描述,被立案新三板公司實際控製人為了順利減持股份、大額套現,專門組織操盤團隊,通過資管計劃、“空殼”公司和他人證券賬戶,采用連續買賣、自買自賣等異常交易手法,製造該公司股份交投活躍假象,吸引做市商和投資者參與交易,借機減持股份。
明利股份一度是新三板上交易最活躍的股票之一,2015年11月-12月,明利股份日成交金額常常在1億元附近波動,占全市場交投總額的一成左右。
資料顯示,明利股份是一家倉儲企業,主要業務收入來源為倉庫租賃、裝卸服務等。公司由廣西明利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利集團”)和自然人何忠華發起,明利集團時任法定代表人林軍直接或間接控製明利股份81%的股份,為實際控製人。
明利股份於2015年1月掛牌新三板,掛牌前業績表現平平,2013年和2014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113萬元和1445萬元,淨利潤分別為-17萬元和223萬元。不過,公司掛牌後便展開了目不暇接的資本運作,吸引了市場的關注。
新三板海量企業中,能獲得億級融資的極少。2015年4月24日,剛剛登陸資本市場的明利股份就完成了第一輪定增,以每股4元募集3億元,其中兩名機構股東廣西防城港恒鑫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鑫化工”)和廣西桂東磷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桂東磷業”)分別認購1.4億元和1.3億元,持股比例為28%和26.5%。
恒鑫化工和桂東磷業一拿到公司股票就連續減持,主要是賣給做市商,到6月19日公司轉為做市交易前夕,恒鑫化工和桂東磷業在公司持股分別下降到7.6%和5.3%。
但是,這兩家公司向做市商的賣出價格多為2元、2.8元,均低於定增價4元。記者查詢經審計的年報,截至2015年底,桂東磷業時任股東張冰、覃秀群實際控製的防城港申達通實業有限公司應收賬款正好是2.7億元,占掛牌公司應收賬款75%。
於是,2.7億元定增款回到了認購股東手中,而做市商也能以低於定增價的成本獲得庫存股。公司首批做市商就有11家,包括川財證券、國海證券、上海證券等等。
緊接著,2015年6月明利股份完成了第二輪定增,以每股5元募集了12億元。其中7.3億元大頭來自名利集團、恒鑫化工和桂東磷業三位現有股東。排名其後的是廣西工創信息谘詢有限公司、廣西天勳物流服務有限公司,認購金額分別為9000萬元和8800萬元。
不過,這兩家公司都成立於2015年5月7日,恰好在認購的當月。桂東磷業時任法定代表人覃秀群擔任廣西工創信息谘詢時任法定代表人和唯一股東,同時也是廣西天勳物流的高管。
另有兩隻資產管理計劃也參與到此次定增中,包括前海開源華林節節高1號新三板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和紅塔資產金铖新三板1號特定客戶資產管理計劃。
變身做市明星股
明利股份做市後雖然每天有數百萬元的交易額,但是股價不斷向下走,從8元左右最低跌至3.33元。
這時,公司連續發布三份公告提振市場。2015年7月11日,公司控股股東明利集團通知將在二級市場增持公司股票。7月21日,公司稱簽署重要協議,與廣西糖網物流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次日,明利集團為保護掛牌公司投資者利益,徹底解決同業競爭問題,放棄與掛牌公司重疊的業務。
2015年8月,明利股份日成交金額突破1000萬元,在發起人股東明利集團與何忠華承諾不減持股份後,公司成交金額快速上升到4000萬元左右,占據做市交易排行榜的前列。同時,越來越多做市商加入公司做市,公司股東人數很快超過200人。
而控股股東似乎另有打算,一邊給二級市場打氣,一邊質押股權,並且實施了一次重大並購重組。明利股份以9.7億元現金收購了明利集團子公司廣西明利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利化工”)100%的股權。出讓方股東中,有多名明利股份董監高,包括實控人林軍,持有明利化工51%股權,還有明利股份董事長唐映、董事何忠華、董秘蒙芳銘等人。
根據主辦券商華林證券的獨立財務顧問報告,明利化工所在行業前景廣闊,在磷酸及磷酸鹽領域具有領先地位,具備較強的持續盈利能力。未經審計的財務數據顯示,2013年、2014 年及2015 年1-8月,明利化工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3.2億元、15.8億元和9.9億萬元,實現淨利潤分別為7035萬元、8920萬元和8185萬元。這樣的業績可比掛牌公司自身靚麗得多。
果然,明利股份完成收購複牌之後,交易量迅速放大,在新三板交投整體低迷的大背景下,日成交金額達到1億元左右,占全市場十分之一。活躍的交易又吸引來更多做市商,公司做市商最多時達到33家,僅次於聯訊證券(830899.OC)的46家和華強方特(834793.OC)的38家。
明利股份當年的業績也突飛勐進,2015年營收達23億元,同比增長約160倍,淨利潤約2億元,同比增長約90倍。
經過一番運作,看似投資者在新三板找到了一個難得的流動性又好業績也漂亮的價值投資標的。不過,風險也在此時醞釀,明利股份從剛掛牌時的無銀行借款,到年底累計向銀行借款4.25億元。而明利集團雖然承諾不減持,但是經過多次質押股權,截至2016年1月已經將掛牌公司37.84%的股份質押出去,占其持有公司股份約92%。
風險暴露現原形
2016年開年,明利股份交易量毫無征兆地迅速下降,日均交易金額在1000萬-2000萬元,股價經過年初調整,持續穩定在4.5元左右,似乎也算是風平浪靜。
但是,當年5月5日,廣西證監局對明利股份實施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查明公司在2015年3月曾向明利集團預付2.7億元,擬收購其子公司防城港市恒昌基礎工程有限公司。但由於收購終止,公司於6月公司收回全部預付收購款。監管者認為,該交易未履行決策程序和信息披露義務,違反了有關規定。
這次監管對公司也沒有太多影響,隨後公司實施了一次10股轉增10股的權益分派,並於6月15日再度因重大資產重組停牌。
而這次停牌讓明利股份的中小股東備受煎熬。在這次停牌期間,公司風險全麵暴露。期間披露的半年報顯示,公司2016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下滑32%至6.1億元,淨利潤同比下滑57%至3300萬元。
公司表示,我國磷化工行業繼續受到國外磷酸市場需求疲軟及產能過剩、價格惡性競爭等影響,磷酸市場整體呈現震蕩下行走勢。報告期內公司主營產品在原材料價格較為穩定的情況下,產品市場價格持續走低,直接影響了公司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
與此同時,明利集團借款風險開始爆發。2016年11月,廣西欽州市欽北區法院裁定,同意中國農業銀行申請,查封、凍結明利集團五個銀行賬戶共500萬元,以及價值總額為8500萬元的國有土地使用權。
2016年底到2017年初,明利股份和明利化工因未支付采購貨款被法院判決執行,公司還麵臨桂林銀行、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的起訴,公司向三家銀行借款總額約1.7億元,但未按期足額支付銀行利息。
2016年12月15日,明利股份終於複牌,當天股價暴跌47.5%,收於1.05元。股價暴跌進一步引發公司第二大股東,國海明利股份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爆倉。這是一隻專門投向明利股份的資管計劃,按照約定,明利集團及其董事長林軍作為進取級投資人應當及時追加4462萬元資金,補償優先級投資人的本金和受益,但是明利集團選擇違約,截至目前尚沒有補倉。
同月23日,明利股份跌成仙股,收於0.57元,並再度停牌。這時公司股東總戶數已經達到613 名,其中個人股東502 名,機構股東111名,包括諸多資管計劃和做市商。
而恒鑫化工、桂東磷業、廣西工創信息谘詢、廣西天勳物流等當初定增認購主力早已全部退出前十大股東。明利集團雖然還持有公司29.8%股權,但是已經將所有股權全部質押出去,還有1200萬持股遭司法凍結。
新三板市場操縱有門道
一位長期觀察新三板的投資機構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明利股份的活躍交易基本上都是通過自買自賣做出來的,如果這些方法用在A股二級市場可能奏效,但是在沒有散戶的新三板行不通。”
南山投資創始合夥人周運南對第一財經表示,明利股份之所以能有活躍的交易,首先是以超低折扣價吸引首批做市商為其提供做市服務。其次,公司也公布了靚麗的2014年和2015年財報。
他認為,公司利用操盤團隊通過頻繁的對敲,營造異常活躍的流動性,讓公司長期穩居做市交易排名前茅,成為當時最大的做市票明星股,吸引了大量做市商後續加入以及眾多二級市場投資者跟風買入。
“明利股份是第一隻使用專業操盤團隊,充分利用了做市規則技巧來操縱市場。僅僅通過企業公開披露的信息和交易的表象,通過財報和交易活躍性,大家都會相信他是很優質的股票,普通投資者很難發現其中的問題,機構投資者、做市商自己也是第一次遇到缺乏經驗,等他們反應過來,對方已經完成套現的任務。”周運南告訴記者。
操縱做市股票也存在成本問題,由於做市交易成本大約為交易金額的千分之二,隻有價差超過千分之二時,做市商才願意撮合。按照明利股份從2015年6月做市以來的總成交金額66.87億元,這意味著控股股東可能為交易操縱付出的成本在1000萬元以上。
2015年12月,證監會以操縱市場對中海陽(430065.OC)第一大股東薛黎明實施行政處罰,這是新三板上第一例因為操縱市場被處罰的新三板公司。
監管者發現,薛黎明在2015年3月控製使用8個賬戶,通過連續申報、以高於做市商報價的價格大筆申報買入,拉高後再賣出,累計獲利54萬元。證監會決定沒收薛黎明違法所得,再處以54萬元罰款。
今年3月,明利股份實控人林軍被證監會立案前夕,證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對媒體表示,相較於主板、中小板及創業板市場而言,新三板市場在交易機製、定價機製、參與方等方麵均有其特殊性,因而在操縱市場這一違法違規行為中也呈現自身的特點和趨勢。
他介紹,新三板市場操縱涉及掛牌公司、掛牌公司的控股股東及高管、做市商、做市業務人員等多種主體,覆蓋市場各類參與方。操縱行為由以往的單方全程實施,演變為多方合謀、串通共同實施,各方借助“聯盟”實現操縱優勢互補,利益均沾,各取所需。
從市場操縱的動機上看,新三板違規主體不再僅僅局限於賺取操縱價差獲利,而是有更“遠大”的企圖,掛牌公司為了實現定向增發融資、為了進入或維持在創新層,抑或是做市商業務部門或個人為了完成公司業績考核要求,甚至是相關方麵為了滿足對賭協議條款。
監管部門人士也指出,新三板市場操縱手法也更趨隱蔽。由於新三板做市交易和協議交易的特殊交易機製,操縱行為的交易遁形於做市交易或雙方自行商定的協議交易中,常難以被發現和區分,大大增加了調查和打擊的難度。
(原標題:證監會通報某新三板公司“惡性操縱” 這家公司是誰?)
最後更新:2017-08-09 09: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