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17 返回首頁    go 人物


諸葛亮、趙雲其實都錯了,劉備選擇伐吳才是最可行的戰略方案

劉備為關羽報仇,對東吳開始了揮戈相向,結果在公元222年8月夷陵一帶被東吳打敗,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去荊州之後的又一次大敗,結果導致蜀國實力大損,一蹶不振。

而在劉備發兵之前,諸葛亮、趙雲等均是反對的,甚至還有漢臣秦宓當場勸阻劉備伐吳而差點被殺。所以後世人多認為劉備是錯的,不應該因為兄弟被殺,意氣用事,發動對東吳的這場戰爭。

那麼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其實在小編看來,這場伐吳之戰並非劉備意氣用事,以當時蜀國的實力是有能力,且也是必須發動的一場戰爭。

首先劉備並非意氣用事,要知道關羽實際敗亡是在公元219年12月,而劉備一直到了公元221年6月稱帝後才決定發兵的,這說明他是早有預謀的,並非關羽一死,他就被仇恨衝昏了頭腦,立馬就要為其報仇。

其次當時劉備伐吳,實際上天時地利人和三項都占據了。

天時就很好說了,為關羽報仇,師出有名;地利而言,蜀國在長江上遊,地勢上也是居高臨下;人和也很好理解,當時的蜀國都願意為關羽報仇,同仇敵愾。

雖說之前蜀國經曆了漢中、荊州之戰損失不少,可經過了幾年的休養生息,基本上都已經得到了恢複。

再者說了,從人才上來看,蜀國也是力壓東吳一頭的。此時的蜀國雖然失去了關羽、張飛,但依舊有趙雲、黃忠、魏延、陳到等當世名將,而反觀東吳,周瑜、魯肅、呂蒙都早已去世,陸遜卻還聲名未顯。雖說東吳兵多將廣,可未必就是身經百戰的蜀軍的對手。

最後一點就是,伐吳之戰必須打。如果不打的話,蜀國將會永遠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

因為當年諸葛亮在《隆中對》早就為劉備指出了明路,讓其占據荊州、益州兩地,等待時機。一旦北方動亂,則可從這兩州同時出兵伐魏,兩麵夾擊,使曹魏首尾不得相顧。

那現在關羽丟了荊州,計劃一下就打亂了。

荊州的丟失,不但讓蜀國失去了重要的糧草人口資源,更重要的是切斷了蜀國伐魏的出兵路線。如此一來的話,蜀國隻能往北走蜀道,或者走祁山,或者出斜穀,可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我們是知道的,糧草補給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後來諸葛亮的北伐屢次失敗,這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所以說荊州是三國必爭之地,而當時的蜀國也是有很大幾率可以拿下的,因為當時的曹魏剛和馬超、韓遂大戰,根本無力幹涉蜀、吳之間的戰事,此時的蜀國又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現在不取更待何時?

所以說當時諸葛亮、趙雲等人都錯了,劉備出兵伐吳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不過可惜最後失敗了,從而喪失了蜀國最後一點元氣,大家這才覺得是個錯誤罷了。

最後更新:2017-08-25 00:25:56

  上一篇:go 諸葛亮斬馬謖其實蓄謀已久,並非全因失街亭
  下一篇:go 郭敬明有金絲雀,這些電影裏的同性情感更有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