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56 返回首頁    go 人物


史詩般的宏觀論戰:孤獨的任澤平 所有人都在圍攻“新周期”

最近相信大家注意到了一個新詞兒,叫“新周期”。

在“某某經濟學”、“新常態”、“L形走勢”、“灰犀牛”等詞被市場人士用得爛俗之後,又出了這麼一個新詞:“新周期”。

1、扛大旗者——方正證券分析師任澤平

什麼是“新周期”?

今年年初以來,因為中國經濟指標的回暖,引發了關於中國經濟是否進入了所謂的“新周期”的討論。這種討論隨著上半年經濟增速達到6.9%的數據而達到了高潮。無論是民間投資、製造業、投資、進出口,還是房地產,都交出了一份絕對超預期的答卷。

認為中國即將進入新周期的一派,以任澤平為代表,認為中國經濟走完增速換擋期“經濟L型”,正站在“新周期”的起點上,其理由主要在於是供給出清與需求複蘇。

任澤平老師的地位從三年前喊出“5000點不是夢”開始建立的。

2017年,任澤平又提出新周期來了,他再次成為了少數派。

在宏觀經濟研究人士中,關於新周期的觀點,他依然是喊得最為堅決的那位。在不少人眼裏,可能也是最為激進、最有爭議性的一位。

麵對不少的質疑,任澤平老師又寫了一篇雄文:

“新周期”,與其他新生事物和機遇的到來一樣,必將經曆四個階段:“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最後“來不及”。

現在一些搞宏觀的閉門造車,如果現實跟主觀認識矛盾,需要改正的是現實還是成見?

期望這場新周期論戰基於紮實的證據、密實的邏輯和理性的推演,一起推動研究進步,避免中國式辯論:以掌握絕對真理自居、人身攻擊、上綱上線。

就像多次失戀以後,當truelove來敲門,人們不再相信愛情了。論戰的背後折射出人性的執念。

在備受爭議中,我聽到了它堅定堅決,鏗鏘有力的腳步聲。我深信,經過長達六年漫長出清的黑夜隧道,新周期終將走向王座,榮耀加身。那一刻,所有周期的參與者都將為之動容,先知很可能淚流滿麵。所以,周期不僅是技術過程,背後是人性的輪回,反對者和讚同者共同的宿命。

在日前召開的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上,新周期再度成為熱議話題。

任澤平老師也在現場,他專門打開PPT,用了15分鍾的時間,向大家詳盡闡述了其對新周期的理解。並且附上了市場對新周期的八大誤解。

第一,有人認為新周期是需求的複蘇,我們強調的是供給出清新周期。我懷疑到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大家將會看到新一輪產能擴張。

第二,有觀點認為這次產能出清是供給側改革導致的,我再次強調,新周期是供給側改革和市場自發出清的疊加。另一個可以佐證的證據,我們看到供給側改革主要是鋼鐵、化工、煤炭,但是在玻璃、造紙等行業也可以看到行業格局積極改變,我們也看到了它進入了勝者為王,廣義周期上漲,企業盈利改善和資產負債表修複的階段,而且靠市場自發出清的行,它的行業格局是不可逆的,也就以為這這個行業資產負債表修複持續性比較強的。

第三,認為新周期一定要有新的內容和新的經濟結構,我認為不要混淆了周期和轉型,周期就是周期,它就是一輪從複蘇、繁榮、衰退到蕭條的循環,它並不意味著每次都有經濟結構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也不要歧視傳統行業。

第四,有人認為新周期是產能的擴張,我強調的是我們處在第三階段,大家還沒有看到產能擴張,而這個格局對現有企業是最好的,因為他們在收割這個市場。

第五,在2011年,2013年,市場上有很多著名的分析師預判新周期,結果都被證偽。現在回過頭來邏輯是非常清楚的,因為在2011年我們處在上一輪產能擴張的尾聲,所以那個時候喊新周期一定是錯的,但是經濟差了六年,在今天喊新周期是對的。我曾經在市場上參與過三輪論戰,第一輪是2016年,我們當時提出增速放緩,當時PK對象是未來中國還可以高增長。然後是2014年我下海,當時我們提出5000點不是夢,當時也是引起了廣泛爭議和論戰,和今天一樣,我是少數派,但是我仍然旗幟鮮明,當時很多人跟我PK的觀點說,任博士,熊市已經五年了,哪來的牛市,我就告訴他,正是因為熊市五年了,牛市要來了。今天同樣的觀點也是,很多人認為經濟已經差了六七年,哪有新周期,今天我正式說的是,正是因為經濟差了六七年了,新周期要來了。打個比方,就好像一個人經常失戀,當真愛來敲門的時候,不相信愛情,這就是這輪新周期的情況。

第六,有觀點認為,市場自發供給出清和供給側改革導致商品價格上漲,對下遊擠出,提升了成本,我覺得過去行業虧這麼多年,人家賺一兩年錢很正常。

第七,有觀點認為新周期意味著改革任務完成了,這是一種誤解,中國的改革其實還有很多,比如金融去杠杆,財政整頓,社保體係,放寬服務業等等。

第八,供給出清是新周期的政策含義。以前很多人認為我們老說中國經濟要拐了,是在傳遞社會負能量,但是在現在來看,當時是中國經濟很大的正能量,如果你意識到中國經濟增速要放緩,就不要刺激房地產,很遺憾,北京過去房地產市場上漲7—10倍,所以政策一定是根據現實來的,如果你對經濟運行把握錯誤,你的政策一定是失敗的,而且可能會放大經濟波動,它的政策含義就是市場已經靠自身的力量企穩出清,經濟L型。所以貨幣政策應該保持中性穩健,防止再次刺激房地產。二、市場自主出清證明了市場的偉大,三、供給側改革,三去一降一補是新常態,大方向是對的,對公共政策的批評我認為不應該有潔癖。中國不應該再回到過去粗放式發展的道路,也就是新周期也蘊含著綠色發展,創新發展,集約式發展新的發展道路。

2、李迅雷:不要用顯微鏡來尋找經濟周期拐點

任澤平老師話剛說完,李迅雷老師發文質疑:《不要用顯微鏡來尋找經濟周期拐點》

大意就是:人們最容易對未來走勢誤判的原因,就是太看重自己和自己所處的時代,在根據時間序列預測中,給了當下過高的權重。

充滿火藥味的一篇文章,節選幾句大家看一看。

無論是從短周期、中周期還是長周期的視角來看,當前都不是新一輪經濟周期的起點。

查閱曆年的財經類文獻,可以發現每年都有不少學者宣稱當年將是新經濟、新周期、新金融的起點,或者資本市場牛市的起點……是劃時代的、或裏程碑式的。

然而事後證明,這些年來經濟波動幅度越來越窄,社會結構日趨穩定,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價格波動幅度也開始收窄,並沒有出現什麼拐點。

大家之所以每年都能找到那麼多曆史性的“拐點”,是因為對短期波動看得過重,誤把浪花看成浪潮。

從7月份的數據看,工業增加值的同比從6月份的7.6%大幅回落至6.4%,此外,三駕馬車中的投資增速下跌至6.8%,消費增速創下今年3月份以來的新低,出口增速回落到7.2%,說明月度數據的波動很大,不足以反映總體趨勢。因此,我一直強調,不要用顯微鏡來研究宏觀經濟的發展趨勢。

從“新常態”到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再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際上都是基於對中國經濟所處發展階段的客觀判斷,其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產能過剩、資本過剩和供需結構、收入結構和產業結構等結構失衡問題。如果對這些長期問題視而不見,僅僅根據月度數據的短期變化來預測周期性拐點,無疑是用顯微鏡來研究大趨勢。

人們最容易對未來走勢誤判的原因,就是太看重自己和自己所處的時代,在根據時間序列預測中,給了當下過高的權重。

3、多位大佬也在質疑新周期

除了李迅雷老師,還有不少專家也對“新周期”這個概念有所保留。

說回昨天的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不少嘉賓認為現在談整個經濟進入新周期為時尚早。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白重恩表示,中國並未進入經濟增長新周期。

具體來講,中國的投資主力仍然是政府,上半年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速在20%以上,接近是投資總體增速的3倍,而民間投資增速慢於總體投資增速,以新需求或者新技術驅動的可持續、高效投資尚未形成。

白重恩認為,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投資存在投資回報率低、對民間投資有擠出效應等問題。政府主導的投資占用大量資源,使市場中其他企業、民間投資主體獲得資本和勞動力的成本上升。很多跡象表明,基礎設施投資的投資回報率可能會越來越低,固定資產投資的可持續和效率並不樂觀。

據他研究,與地方政府基礎設施投資密切相關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負債額很高,投資回報率也在穩步下降,且顯著低於經濟總體的投資回報率。

中國社科院教授、天風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這是扯淡的。

要從經濟分析角度看的話,其實很簡單,沒有什麼可爭辯的。對經濟來講,我們看經濟周期波動主要看兩個方麵,一個是庫存,這是短的,一個是看中期,產能的。這兩個東西打出來,價格調整以後沒有變化,我們把中國企業部門產成品存貨,你把那個圖進行價格指數調整以後,隻有底下在撲騰,但是名義值確實飆得比較厲害。

我們看投資,我們把固定資產投資進行投資價格指數調整以後,是明確下降的趨勢。然後各個分項看得更清楚,你根本不需要進行價格指數,名義值就是比較疲軟的,就是沒有支出,製造業投資7月份數據是往下跳1.6%,即便這一波價格上升過程當中,受益的上遊國企,這幫人心裏也是非常清楚的,也在囤積現金,他也知道這個事很蹊蹺,這個事出來就像網上的一個段子發改委和上遊國企兩個人抱頭痛哭,早知道是這麼舒服的事,兄弟倆怎麼遲了十年。所以價格趨勢名義值確實出來了,我們分析原因,背後秘密肯定是在於供給、產能受到外在的力量,就是非市場力量的很強大的邊界幹預造成的。

價格趨勢是怎麼出來的?第一,貨幣信用的投放非常頑強,我們看到這一輪貨幣信用的周期高點,是2016年4月份打出來的,社會融資進行調整以後,減去股權融資再加上政府,政府再投以後,這個高點達到16%,就是2016年4月份,經過一年半調整,現在還是14%,我們看貨幣存數5.37,有人說根據17%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最大極限是5.48,可以說商業金融係統是處在滿負荷運行狀態,貨幣投放一點沒衰減。所以我們主導去杠杆還沒有真正開始,某種程度頂住了需求。同時我們看到以物量衡量的,經過價格調整以後的經濟波動,無論是企業庫存還是企業產能資本支出沒有變化,很平。

所以我們看到的實際上還是老故事,相當於貨幣投放還是非常充裕的,充裕的貨幣就會在大的市場當中尋求輪轉的機會,2015年是股票,2016年是房子,今年輪的商品,大量貨幣還是預計在存量資產交易和物量,今年哪個行業火了?是做大宗商品貿易商火了,他們生意好,大量貨幣都流轉在物量環節,這必然會成為價格驅動的力量。所以可以看到整個過程從2015年過來沒有什麼變化,還是一個老故事,還是一個脫實入虛的故事,實際上資金並沒有流入實體,有人說商品價格漲起來了,好像就是脫虛入實,這是扯淡的,我的看法是沒有什麼爭論的,真正有爭論的是兩撥人沒說到一塊去。

國務院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陳道富:沒有新的力量替代舊的力量

我覺得一個新周期代替原來的周期,往往會有一個震蕩往下的過程,把舊周期剔除掉,再進入新周期,所以一個周期開始的時候,是先把舊的往下清除,產生才是逐步展現的過程。

如果跳開工業或者製造部門,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麵過去的陳本還沒有除清,還沒有承擔過去的成本,新的部門也沒有建立起很好的機製,一個是信息社會基礎設施它的負麵衝擊也沒有完全釋放,它的機理整個社會也沒有完全普及。政府相關服務這種機製還沒有調過來,所以我覺得還在艱難的調整過程。

中國現在工業部門或者製造業部門占比是逐步下降的過程,而且又處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整個不論是老經濟還是新經濟,它的支撐力量還比較脆弱的過程,還處在一個除舊布新、轉型,去孕育新的增長動力和優化結構的過程。

我們還甚至處在整個社會經濟背景在發生變化,可能這種背景的變化,從長遠來看,也許是一個新的開始,但是新的開始往往是以痛苦的替代開始的,所以我對於短期內的波動前途是光明的,現在需要完成這種艱難的轉型。在力量對比上,其實現在也沒有完全到新的力量替代舊的力量的過程。在工業領域裏,我認為這種內在自生的周期確實出現了觸底回升,而且回升的態勢有一些疲態出現了,所以我覺得對於這個過程應該從多個力量,多種維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馬光遠:你們都在說新周期我聽到的仍然是一首老歌

馬光遠老師前兩天的文章是這麼說的:

如果簡單以半年的反彈,就輕言中國經濟已經告別多年的下滑,進入所謂的“新周期”,不僅樂觀得讓人可怕,更主要的是,這種所謂“新周期”的說法基本既是對中國經濟短期的誤導,更可能是對中國經濟長期趨勢的嚴重誤判。

目前中國經濟界討論的“新周期”和經典的經濟周期是兩碼事,內涵和外延很模煳,以至於國家統計局發言人在談及這個問題時坦率表示“對這個概念沒有做太大的研究”。其實,這些專家談及的“新周期”,不過是在宏觀指標反彈的情況下,一些人認為中國經濟持續下滑的轉折點已經到來,中國經濟已經完成了階段性底部,開始進入反彈的周期,即新周期。

中國經濟究竟會不會有新周期,答案是肯定的,但這個新周期絕非經濟界目前討論的所謂的進入反彈的周期。正如國家統計局發言人所言,經濟新周期“實際上核心的問題有兩個,就是怎麼看當前中國經濟和下一步的走勢。”按照“反彈”理論,我在過去多年一直強調,中國經濟不存在短期反彈的周期,因為當下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絕非很多人認為的很差,而是很好。

剛剛出台的7月份的宏觀數據其實狠狠扇了“新周期”論的耳光: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比上月回落1.2個百分點;1-7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比1-6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1-7月份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比1-6月份回落0.6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比上月回落0.6個百分點。

那些隨著數據翩翩起舞者屬於根本不懂中國經濟。我之所以一直反駁中國經濟學界一看到數字反彈就動輒判斷“拐點”到來的觀點,根本原因在於這種觀點無論對決策層還是企業家而言,都具有極大的誤導作用。

對中國經濟應該有信心,但如果將大量的心思放到在短期數據上來找“亮點”,並由此來判斷中國經濟是否觸底或迎來拐點,這其實是對中國經濟最沒信心的表現,將嚴重影響我們對中國經濟長期趨勢的判斷以及影響對宏觀政策組合的長期預期。

4、如何看待這場論戰?

高善文老師很久之前寫過一副對聯。

上聯是:解釋過去頭頭是道,似乎有理;

下聯是:預測未來躲躲閃閃,誤差驚人;

橫批是經濟分析。

證券市場周刊老師如是評論:

炒題材是A股市場的痼疾,貼標簽則是券商研究員的噱頭。從2005至2007年的“資產重估+大國崛起”,到2014至2015年的“改革牛+國家牛市”,以及當下的“漂亮50+新周期”,都是在催肥眼球經濟中的流動性溢價,結局是一窩蜂的牛市迅速變成一地雞毛的熊市。

新周期派扛旗者是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其堅稱“硬著陸和繁榮頂點證偽,新周期持續驗證”,因為“供給出清新周期,而且具有可持續性”。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薑超則多次提出現金為王,因為宏觀經濟已接近“繁榮的頂點”,未來政府隻有去杠杆才能迎來真正的“新周期”。

啥是新周期?通常都是舊故事。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出現“經濟高增長高就業和低通脹”格局,“新經濟周期”一詞盛行。經濟學諾獎得主盧卡斯2003年宣稱,“美國已擺脫經濟周期的束縛,人類將迎來持續的繁榮”。這一論斷成為大笑話。

當下,中國經濟仍是投資拉動和負債拉動模式,房地產和“鐵公基”加碼是本輪弱複蘇的主推手。這完全是新瓶裝老酒。

忘掉所謂的“新周期”標簽,將周期股的反彈看做是產品漲價帶來的業績改善和估值提升下的短期戴維斯雙擊,或更為穩健。畢竟,當下A股仍很差錢,個股炒作持續性極弱,更像拆東牆補西牆式的遊戲,一不小心便成為贏家的墊腳石。

(原標題:史詩般的宏觀論戰:孤獨的任澤平,所有人都在圍攻“新周期”,李迅雷也加入了)

最後更新:2017-08-21 05:47:23

  上一篇:go 租賃試點方案相繼出台 房地產市場“輕租重售”正在改變
  下一篇:go 金融風險防範短板厘清 央行說這樣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