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10 返回首頁    go 人物


借鑒別人家的摘牌經驗進一步完善A股退市製度

摘牌的戲碼這兩天陸續在別人家的市場中上演:先是老千股華多利集團沒有防備地在交易中突然被港交所除牌;後有一度飆漲4500%的妖股穩盛金融收到納斯達克的摘牌通知。不少投資者感慨:為何人家的摘牌這麼容易,A股退個市咋就那麼難?

其實不然,每個摘牌股背後都有著道不完數不清的黑曆史。作為一家從事汽車及相關產品營銷和分銷業務的公司,華多利集團自1998年2月在港交所上市後,多次嚐試跨界轉型,從LED(發光二極管)顯示屏和LED燈的安裝服務到放債業務,再到房地產太陽能發電業務,處處撒網卻處處不見魚的華多利集團營收連年下降,現金流常年處於負值,目前已連續4年虧損,去年的虧損金額甚至超過收入的兩倍。而穩盛金融在公司沒有任何重大經營改善的情況下連續暴漲,股價已較上市時翻了45倍,麵對納斯達克的問詢,這家注冊地在山西的中資公司也摸不清楚發生了什麼,其被要求在完全滿足納斯達克提出的追加信息披露要求前,不允許在市場上繼續交易。

要麼是經營不善,要麼是妖股,這些公司都有著在成熟市場看來不得不摘牌的理由。摘牌雖不易,但較A股更為靈活,如港交所,觸發退市摘牌的條件規定得相對籠統,一旦港交所認為發行人不滿足上市條件,將會強製公司進入摘牌程序,在具體運用中還會結合其他情形進行判斷。而在納斯達克,交易所要考慮到投資者對個股的認同程度,其中市值和價格就是很重要的衡量標準。另外,美國股市要求上市公司老老實實披露所有情況,包裝過的成績和善意的隱瞞,都會遭致滅頂之災。

這麼一對比我們就不難發現,在條條框框的退市摘牌標準之外,成熟市場擁有一定範圍的自由裁量權,可以對市場詬病較多的上市公司股票進行退市或摘牌,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港交所退市企業多於A股、納斯達克退市企業數量每年都維持在150家以上的原因。

反觀A股,經曆了2012年、2014年兩輪退市製度改革,在前所未有的執行力度下,央企退市第一股、主動退市第一股、重大信息披露違法退市第一股、欺詐發行退市第一股等一批頗具典型性、警示性的退市案例,一次次震動著市場的神經,市場存優汰劣、新陳代謝的機能開始形成,退市的鼓點越來越密,一批績差股、僵屍股被送出市場。

但要徹底衝刷“擁殼自重”“炒小炒差”的陳腐淤泥,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退市製度,細化退市指標,特別是需借鑒美國經驗,針對信息披露指標等非量化指標應多給以解釋,利用證券法修訂契機加強對信息披露違法的處罰力度,對財務信息造假進行事前的製度防範,緊盯連續虧損的*ST公司,在敏感時點重點稽查是否存在利用非經常性損益進行盈餘管理、關聯方輸送利益等行為。此外,還需借鑒美國的集體訴訟製度來規範上市公司運作,集體訴訟的巨額賠償懲罰將會使得想要造假的公司有所顧忌,從而提高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質量,提高退市製度的執行效率。

(原標題:借鑒別人家的摘牌經驗進一步完善A股退市製度)

最後更新:2017-08-11 08:54:36

  上一篇:go 建投能源股價異常波動 稱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項
  下一篇:go 年內IPO淘汰量超前4年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