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
人物
原料藥“漲聲”連連 維生素企業半年業績靚麗
環保態勢升級對原料藥行業的影響正在顯現,多數有市場支配權和定價權的原料藥企業被停產或限產,原料藥據此掀起新一輪漲價潮,部分品種價格已上調。尤其是維生素家族,價格普遍上漲,相關上市公司中報業績預期表現靚麗。不過,位於京津冀等限產區域內的上市公司,業績表現則稍顯平淡。
維生素全線上漲
2017年以來,維生素行情火爆亮眼,大部分維生素品種價格維持在高位。自6月以來,維生素D3價格從70元/公斤一路飆升至7月3日的425元/公斤,2017年至今漲幅已高達456%,價格創曆史新高,前期高點為2009年創下的423元/公斤,歐洲市場報價上漲至30—40歐元/公斤,目前多家公司已經停止對維生素D3的報價。
此輪維生素D3的價格漲幅超出市場預期,業內人士預判,當前維生素D3供貨緊張,後期或繼續上漲。“過去漲價周期持續時間一般為3-6個月,因維生素D3市場供給充足,供給缺口可以被迅速填平,長期漲價動力不足。本輪漲價的背景是環保壓力日益趨嚴,部分產能處於長期停產的狀態,本輪漲價周期有望持續1年以上。”天風證券醫藥研究員楊燁輝表示。
受環保因素影響,維生素B1近期供貨也偏緊,廠家檢修等進一步加劇供需失衡。天風醫藥研究員楊燁輝分析稱,目前天新藥業已停止維生素B1報價,短期內維生素B1有進一步上漲的動力。
今年2月起,環保部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等有關省市開展空氣質量專項督查。其中,河北、山東是我國原料藥及化工中間體主產區。隨著國內環保核查力度趨嚴,不少原料藥企因不達標被限產或停產,從而引發新一輪的原料藥漲價潮,很多品種價格已開始上調。
在維生素產品紛紛“坐地起價”的同時,相關上市公司的半年業績表現也十分搶眼。東北製藥的半年報淨利增幅11倍,可謂是一騎絕塵,其7月14日晚間披露半年報預告,預計上半年盈利3800萬元—410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06%—1201%。
緊隨其後的是花園生物,其半年報預告顯示,公司上半年盈利7300萬元—770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64.10%—389.53%。
兄弟科技半年報顯示,其營業收入6.53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54億元,比上年增長129.42%。
不過,因區域霧霾時發而屢遭限產的華北製藥,業績表現就稍顯平淡。華北製藥4月21日晚間發布一季報,公司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1348.98萬元,較上年同期下滑2.81%;營業收入為21.6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0.53%。
“今年製藥行業麵臨比往年更加巨大的環保壓力,做到綠色環保、清潔生產對於藥企來說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關乎生死的一件大事。”中國化藥協會資深副會長張明禹表示,治汙能力及成本將成為未來製藥企業的核心競爭要素,麵對越來越嚴格的環保要求,落後、低水平重複建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超標汙染企業將難以生存。
停限產助推漲價
環保部近日通報,截至6月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8個城市已經核查出“散亂汙”企業17.6萬家,對無法升級改造達標排放的企業,今年9月底前將一律關閉。京津冀周邊是我國原料藥企業分布最為密集的區域,雲集多家原料藥企業。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於明德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自2016年11月武漢國際原料藥展會開始,各龍頭企業紛紛上調產品價格,或停止報價,捂貨待漲。在2016年12月份的印度世界醫藥原料展期間,國內眾多企業均對外不報價,行情看漲趨勢明顯。加之原料主產區在環保壓力下限產限量,國外長單均抬高價格預期,直接帶動大部分受限產品價格上浮。
數據顯示,受環保影響,石藥集團宣布停產導致短期內VC供給減少,價格迅速提升,由30元/kg上漲至50元/kg。漲價主要是由於成本上漲以及環保整治,但漲價的長期可持續性仍待觀察。健康網數據顯示,VC出口價格在4美元/kg,小廠飼料級價格稍低。
受硫氰酸紅黴素近期漲價影響,下遊紅黴素廠家上調價格。截至7月30日,阿奇黴素最新報價690元/kg;克拉黴素報價1150元/kg;羅紅黴素報價550元/kg。此次紅黴素產品漲價能否得到市場認可還待觀察。硫氰酸紅黴素前期價格最低達到270~280元/kg.
天風醫藥數據顯示,目前三類重要的抗生素中間體——6-APA、7-ACA和7-ADCA價格分別為145元/kg、345元/kg和290元/kg,處於曆史價格的底部區間。廠家的利潤空間小,短期會導致供給收縮。綜合各方麵因素,長期來看抗生素有望逐步走出價格的底部區間。
向下遊轉型業績靚麗
原料藥企業向下遊轉型是業內近年老生常談的話題,老牌原料藥企業華海藥業和海正藥業轉型較早,被業內樹為楷模。
華海藥業2017年半年度業績快報顯示,2017年上半年,其營業收入23.53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95億元,比上年增長14.05%。2014年至2016年,公司分別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6億元、4.4億元、5億元。而海正藥業2014年至2016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00億元、87億元、97億元。
時代方略谘詢公司谘詢顧問門螢認為,我國原料藥產業多集中在中間體,尚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在國際市場中依然缺乏競爭力,這也是我國原料藥企在國際市場走價格戰和產能擴張之路的根本原因。隨著環保壓力越來越大,原料藥企業原有的發展方式正在不斷發生改變,之前低附加值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營模式已經不再適合如今原料藥企業的發展。原料藥企必須意識到“向下遊產品延伸才是產業的最終出路”,不僅要繼續做原料藥中間體,更要做製劑,特別是製劑向國際非專利藥市場的延伸。
“事實上,中國原料藥大部分用於出口,且整體產出超出需求,企業進行轉型升級不僅是減輕環保壓力的需要,也是長期發展的需要。”門螢認為,原料藥企業具有較強的製劑前端研發能力,其更易於向製劑轉型。
以海正藥業為例,公司的原料藥以抗腫瘤藥物為主,其研發能力強。在製劑領域,抗腫瘤藥物同樣稀缺。海正藥業的轉型升級之路,就是在基於原料藥的發展上強化製劑技術及研發能力,掌控上遊較稀缺品種的合成技術,並積極開拓下遊。
(原標題:原料藥“漲聲”連連 維生素企業半年業績靚麗)
最後更新:2017-07-31 01: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