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31 返回首頁    go 人物


監管層密集發聲直指退市 未來或按方拿藥化解頑疾

退市為什麼這麼難?

近日,監管層密集表態,發出加大退市力度的信號。與IPO一樣,退市問題也是關係到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但即使在2014年證監會發布“最嚴退市新規”以後,退市仍然不暢。本專題試圖從製度設計、案例分析和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的不同角度來分析退市為何難。

李曙光指出:“目前監管層在執行退市標準時有些把握不準,因為退市製度在設計的時候標準不夠明確,如究竟企業的哪些行為算是是重大違法行為,定義還不夠明確。這也給交易所等一線監管單位在監管認定中造成了一定困擾。”

“退市”和“IPO”一樣均是我國資本市場長久以來堪稱符號化的問題。

無論監管層如何重視,市場如何唿籲,上市公司退市在A股資本市場始終未能順暢。相反,與退市相對立的借殼卻熱鬧不已,資本追逐,散戶也趨之若鶩。

2014年10月17日,被稱為“史上最嚴退市新規”的《關於改革完善並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製度的若幹意見》發布,並自發布之日起30日後生效。回顧該政策實施兩年以來的成效,不難發現退市股票數量於此前略有增加,但整體退市率依舊不足。

A股退市問題已經不僅簡單是上市公司進出資本市場的問題,其還關乎著市場投資風格引導,企業治理等多方麵的問題。

近期,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裏,以證監會為代表的監管層密集發聲將強化和完善退市製度,也再次點燃了市場對於解決退市這一A股頑疾的期待。

監管層密集發聲

實際上,證監會對於退市一事不可謂不重視。即便是2014年史上最嚴退市新規發布以來,仍舊每逢重要會議均要提及完善退市製度一事。

近期,監管層有關退市問題的聲音更加密集了一些,先是在7月24日至25日召開的全國證券期貨監管係統年中監管工作座談會上,證監會公布下半年工作要點,退市改革成為一大具體落點,下一步要完善退市製度,加大退市力度。

隨後,滬深兩個交易所也公開表態將會著力完善退市認定標準和決策機製並且嚴格執行退市製度。

而7月29日在央視某節目中,上交所總經理黃紅元再次重點提到了有關退市製度的內容,他表示退市製度是資本市場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常態機製,要持續堅持,任何一家公司隻要觸及退市條件和標準,上證所堅定不移讓其退市。

但2014年實施最嚴退市規則至今,退市渠道依舊不通暢,無論從退市企業數量還是具體實施效果而言,退市製度都沒有達到市場對其的期望。

以今年為例,截至8月2日,才陸續有新都退和欣泰退兩家公司出現,其中欣泰退才剛剛開始其退市整理期,距離正式退至新三板市場仍需一定的時間。

8月2日,前發審委委員、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曙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當企業觸發退市條件時,其本身並沒有反思原因、改善企業經營狀況和盈利能力等方麵的問題,而是采取各種方法拚命想著如何保殼。退市某種程度上是對企業的一個警告,但是這種功能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A股退市通道的不順暢?實際上,A股退市的問題從來都不僅僅是“退市”這麼簡單。

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才在8月2日講道:“退市難是因為企業進入市場也非常難,我們現在對企業上市都有嚴格的要求,市場有相當的容量。所以市場既要方便退也要方便進,進退從趨勢來講都要打開。我們可以看到任何一個市場,不管是什麼類型的市場,它都不存在說隻能進不能出,或者隻能出不能進,所以進出的市場化要同步才對。”

而李曙光同時則指出,目前造成退市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挽救退市企業。他表示:“這些企業都是地區經濟的名片,政府會想方設法地挽救退市企業。”

著名賢成礦業的案例就是此中代表,企業在債務清算都異常艱難的情況下,還是由當地政府找到了借殼方從而保住了其上市公司的資格。

另外,李曙光還指出:“目前監管層在執行退市標準時有些把握不準,因為退市製度在設計的時候標準不夠明確,如究竟企業的哪些行為算是重大違法行為,定義還不夠明確。這也給交易所等一線監管單位在監管認定中造成了一定困擾。”

化解退市難

正如前述所講,退市製度能夠順利實施需要資本市場監管多管齊下。而本屆證監會主席劉士餘上任以來已經開始著手理順其他一些影響著退市的問題。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梳理,如今監管層的思路總體來看是抑製殼供給,同時加大新股的供應。

2016年9月9日,證監會正式修改了《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此次修改的核心便是紮緊製度與標準的“籬笆”,給“炒殼”降溫,促進市場估值體係的理性修複。在新規發布後,炒殼得到了一定的遏製。

楊成才便講道:“就是要解決對殼資源過度重視的問題,因為現在上市機會很難得,一些上市企業即使虧損,也會被並購重組等,還是很難退市。從趨勢上來看,隻要我們逐漸地實行發行製度的改革,放寬入口的話,殼資源的價格就會下跌,這樣退市製度才能發揮其作用。”

另外,在新股發行端,本屆證監會於2016年底開始力推IPO發審常態化。2017年以來已經有超過200家公司完成 IPO 發行,成為了A 股市場的新鮮血液。

“提高IPO發審的效率,降低IPO的成本,加大IPO的供給,這樣就讓殼市場沒有市場,讓殼資源沒有價值,那麼垃圾股就會自動退市。”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指出。

但退市並不是一個單一的問題,正如本屆證監會主席劉士餘在首次亮相時認為注冊製改革並不能單兵突進一樣,退市製度的完善也需要多方麵齊頭並進。

而至於退市製度未來的完善空間,李曙光認為還要堵住一些漏洞。他表示:“比如一些ST企業通過財務報表的包裝來留在A股市場,這種現象普遍存在,那麼在監管過程中,就要正確判斷真正性的財務改善和包裝性的財務改善,要有一些細致的指標和標準。”

他同時指出,“現在一些地方政府為挽救退市企業在拚命遊說,監管層下一步在完善退市製度之時應該改善這種情況,讓他們不要為這些年年虧損、經營不善對市場和投資者有危害的企業進行遊說,要發揮競爭市場機製的功效和作用。”

而董登新則建議:“從退市製度細節上我覺得有兩個方麵是可以完善的。首先是,我們可以取消‘死緩’,那就是連續三年虧損了就直接退市。另外就是終止上市的整理期也可以廢除,上市公司已經決定它退市之後還要給予它一個月的退市整理期。這個一個月的整理期其實並無意義,這隻能加大賭博、投機的氛圍,所以我們建議把終止上市的整理期廢除。”

(原標題:監管層密集發聲直指退市 未來或按方拿藥化解頑疾)

最後更新:2017-08-03 08:46:15

  上一篇:go 日經225指數開盤下跌0.1%
  下一篇:go 券商預計8月“龍馬行情”延續 “金融”“資源”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