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5
人物
二季度再蒙虧損陰影,京東為何遭遇“倒春寒”?
文\楊國英
一份財報,最能丈量預期和現實距離。
看到京東8月14日發布的二季報,有人可能會懷疑看到了一份假財報,原因無他:市場對於京東持續盈利的預期,在這一季度被打破。
京東的“倒春寒”,的確來的有些突然。在截至6月30日的第二財季,京東“持續經營業務”淨虧損2.870億元人民幣(約423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持續經營業務淨利潤為1.276億元人民幣。突如其來的虧損,更會讓京東一季度大幅盈利的喜訊大打折扣——今年一季度,京東財報顯示的淨利潤為3.557億元人民幣。
總體看,京東的第二季度業績報告喜憂摻半,但喜不掩憂。本季度京東持續經營業務淨收入達93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3.6%,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這說明京東依然擁有營收增長這把維護虧損合理性的尚方寶劍。然而,隨著京東持續盈利的時間表再次被拖緩,市場對於京東將營收規模轉化為盈利的能力,乃至京東營收增長的持續性,擔憂勢必會加重。這種正在加重的擔憂並非隻是臆測:京東財報發布當天,其股價在盤前一度下跌超過7%。
如果單看京東方麵的說法,京東似乎對盈利不感興趣。在二季報的分析師電話會議上,京東方麵解釋說,“由於公司今年第一季度的利潤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所以我們決定將獲得的超出預期的利潤通過促銷的方式回饋給我們的用戶,我們第二季度正是這麼做的。”京東把一季度的利潤稱為“超出預期的利潤”,把二季度的虧損解釋為回饋用戶,這種說法放到其他企業可能會引來吐槽,但對於習慣了以虧損爭市場、布大局的京東來說,的確讓投資者挑不出毛病。
然而,隻要看到當前電商競爭的白熱化,就可以理解京東跑馬圈地的必然性——除了不遺餘力地維持營收規模的高增長,京東別無選擇,至於規模最終能否轉化為紮實的盈利基礎,京東則無暇顧及。目前,盡管京東在商業模式上是否存在天花板仍有不確定性,但阿裏這塊天花板確是實實在在的:今年一季度,阿裏巴巴的收入增長加速至60%水平,創下自IPO以來最高的增長幅度,其中電商營收同比增長47% 。當前,阿裏在新零售上漸入佳境,與蘇寧的合作也在不斷深化,都在預示著,京東引以為傲的服務體驗這塊價值基石並不穩固。
在電商的市場爭奪戰中,京東並不占據優勢。從業務結構看,京東之前的王牌是自營的高客單價的帶電產品,而在二季度,為了保持規模增長,日用商品及其他品類商品(非3C和家電品類)的交易總額相比去年同期增長55%,占總交易額比例上升至51%。第三方平台賣家銷售為982億元,同比增長50%,占整體GMV的42%。而與此同時,618大促後,京東的費用和成本大幅上漲,這是京東盈利承壓的重要因素。事實上,從天貓618的成果看,阿裏做帶電業務如順水推舟,而京東做非電業務則如逆水行舟,畢竟,京東在非自營業務上並無優勢可言,而一味靠低客單價的非電產品強推規模,則導致了京東物流訂單增速不及成本增速。
京東當前的境況,用騎虎難下來形容是不過分的。京東可以暫時用虧損保規模增長,但除非盡快找到一個差異化的盈利模式,否則規模將隻是鏡花水月,然而在技術創新、運營創新上的實力,京東顯然不如阿裏,畢竟,京東當前的核心優勢除了一定的軟實力,更多的實力是用硬資產堆砌出來的,而阿裏的競爭力和投入重點,則更多地體現在雲計算等創新型業務與電商的生態協同和開放賦能上;京東也可以通過局部的騰挪實現暫時盈利,但在咄咄逼人的市場競爭下,損失用戶粘性、讓長期虧損打造出來的利潤基礎被對手侵蝕的潛在風險,不僅京東的管理層難以麵對,長期篤信京東未來爆發力的投資者也難以麵對。
顯然,讓現實與美好的預期合拍,京東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最後更新:2017-08-20 01:51:57